艾弗里实验的详细过程
(2020-03-23 10:53:53)
标签:
高中生物教学 |
裂解产物中包括外荚膜、蛋白质、DNA和RNA,我们一种一种地测试其转化活性,首先我们用一种酶破坏多糖荚膜。
无荚膜的裂解产物依然具有转化活性,所以说R型菌不是简单地穿上S型的荚膜外套。
然后继续在无荚膜的裂解产物中加入蛋白酶,继续测试其感染活性。
无荚膜无蛋白质的裂解产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所以,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既然转化因子已经被证明既不是多糖荚膜也不是蛋白质,我们推测就应该是两种核酸的其中一种,我们把之前提取到的核酸沉淀物溶在水中,进一步测定其转化活性。
首先,我们用RNA酶破坏RNA。
溶液依然具有转化活性,所以RNA不是转化因子。
最后只剩下纯DNA了,于是我们做完最后一步,用DNA酶降解DNA。
溶液的转化能力消失了。
于是我和我的同事把我们的实验结果在1944年发表了。
(原文标题,译文:对引起肺炎双球菌形态转化的物质的化学特性的研究,副标题,译文:利用从3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到的脱氧核苷酸组分诱导转化)
(原文引言首段,译文:长期以来,生物学家尝试通过化学手段去诱导略高等生物的可预测的特定改变,这些改变后续能作为遗传特性在一系列过程中传递下去。在微生物中,关于特定遗传特性在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改变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特定类型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现象最初被格里菲斯描述,他成功把无荚膜的弱小的R型转化成有荚膜并有毒性的S型。这一典型案例将足够说明,最初使用的为了表明多种多样转化现象的技术,在该细菌种群范围内是可行的。)
本文将更细致地研究特定类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主要目的聚焦在尝试从细菌的粗提物中分离得到具备转化活性的物质,可能的话,进一步确认其化学特性,或者至少能将其归类到已知化合物的某一类别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