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时间是一把剪刀》赏析
(2019-07-20 15:58:03)
标签:
佛学健康教育情感文化 |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此诗写于1925年秋,后收录在作者1927年出版的第二个诗集《寂寞的国》中。
汪静之是一个曾经受过“五四”新思想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且曾狂热地追求个解放,写过大量激情洋溢的诗篇,但由于他未能始终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在“五四”退潮期里,热情大为减退,思想一度消沉,处于苦闷、优郁的境地。此诗正是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绪的反映。
古代诗人抒写时间意识的作品,往往承接孔“逝者如斯夫”和庄子“白驹过隙”的比喻,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快速不停的流逝过程。与古人相比,汪静之的这首诗,首先在比喻上创新,把时间比作“一把剪刀”、“一根铁鞭”。“剪刀”的功用是把完整的剪裁破碎,“铁鞭”的功用是实施击打笞挞,这两个比喻意象已然显示了时间的全部残酷性。紧接这两个对时间的比喻之后,是两个对生命的比喻。锦绮”、“繁花”固然是生命的美好本的传真写照,但诗人的用意却是让生命与时间构成对比,产生联系,让时间这把剪刀“一节一节地”去“剪完”生命的“锦绮”,让时间这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去“击”生命的“繁花”。“锦绮”和“繁花”,是为“剪刀”和“铁鞭”而设置的施虐对象,把生命比喻得越加瑰丽,生命被糟踏就显得越加可惜,糟踏生命的时间也就越加可恶。生命多么美好,时间又非常无情。这首诗每一节前两行构成对照的比喻和后三行在对照比喻的基础上展开的描写,都有令人竦然、惊心的力量。
用相对的眼光作辩证的看待,时间无疑也有两重性,它能成全也能毁灭。生命在时间过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归无,走完她的全部历程。时间既使生命织成一匹锦绮,开出一树繁花;时间又使生命的锦绮碎成一堆破布,繁花落成满地残红;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不作辩证相对的看待,只凸现时间无情毁灭生命的一面,目的是要在有限的诗句中制造出无限的恐怖效果,对那等根本缺乏时间生命意识或此种意识稀薄的人击以猛掌,警其痴顽,催其醒悟,使其清晰认识到美丽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在尘泥”,时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从而获取、增强时间意识,加倍珍惜宝贵生命,及时有为,创造生命的价值,也及时行乐,享受生命的丰盛。
此诗两节诗的建行形式和句数、字数完全相同,各自押韵,整饬精严,琅琅上口;内容上也一改前期情诗的柔媚之气和天真单纯的孩子般口吻,转写过来人的深刻的理性经验,使这首诗具备一种刚健警拔的成熟风格。
当代作家何南《民国情事·是真名士自风流》:“‘时间是一根铁鞭,生命是一树繁花;一朵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知岁月苦短,解人生匆促,故而重爱情、惜时光。把爱情邀到笔底,流泻于洁白的纸面,那绽放了的情思化作岁月中静静的花朵;那美得令人心动的句子,真的是心灵献给伊人的礼物。”
当代学者、诗歌评论家叶橹《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汪静之此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时间的可感触性不但写得具象,而且颇有点冷酷的意味,让人读来感到胆战心惊。其实,人生在世,只要是具备了生命意识的人,都会经常产生一些对生命自身进行审视的想法。时间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对时间的把握也就是对生命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汪静之此诗只是从时间对生命的“剪去”和“击落”的角度表现它的严酷性,或者会令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感受。”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杨景龙《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现代新诗必然要担负起表现现代人的时间、生命意识的责任,现代诗人创作了不少此类作品。汪静之写于二十年代的《时间是一把剪刀》,就是早期新诗中抒写时间、生命意识的名篇。
前一篇: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赏析
后一篇:神农架四大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