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车与有轨电车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时尚健康 |
无轨电车(Trolleybus)是一种通常由架空接触网供电、电动机驱动,不依赖固定轨道行驶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有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无轨电车属于轨道交通的范畴。
一般地,无轨电车的受电杆脱线则会失去动力;而装备有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或柴油发电机的双动源无轨电车,则可在没有架空接触网的路段实现离线行驶。
无轨电车素有“绿色公交”之称。其对公共汽车的主要优点为节能环保、舒适卫生;对轨道交通的主要优点为廉价、灵活。
无轨电车直接使用来源广泛的二次能源电能。与使用燃料的公共汽车相比,可减少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且不排放尾气。与电动客车相比,无需经过将电池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效率进一步提高;无需大量使用动力蓄电池等储能设备,不会或较少造成生产时和报废后的二次污染。
由于发电厂在能量转化效率、废气控制等方面要优于生产汽车燃料的石化冶炼,且车辆的电动机效率要高于内燃机,则无轨电车即使使用的火电仍然更加环保。
无轨电车正常运营时车辆由接触网连成系统,在车辆制动时,可以使用再生制动将把动能转化为电能回馈接触网,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在能源日益短缺的未来,公共交通的建设更需要清洁能源。任何汽车尾气均有致癌的可能性,无轨电车是零污染公交车,也是环保的标志。发展无轨电车,更有益于市民健康,也会让我们的地球环境变得更好!
舒适卫生
无轨电车的牵引电动机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要低于汽车的内燃机,橡胶轮胎同样比金属轮轨摩擦产生的噪音小很多,从增加了其乘坐的舒适度。
由于不使用燃料和机油,无轨电车的保养维护工作,操作简单、干净卫生。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无轨电车无需驾驶员进行预热启动、水箱注放水等额外工作。
廉价灵活
与轨道交通相比,无轨电车无需进行轨道铺设及对道路路面进行改造,不需要建设信号系统,因而前期投入较低。与电动汽车相比,可大量减少价格高昂的动力蓄电池或燃料电池的用量,同样减轻了自重。实际使用中,车辆可通过接触网实时充电,行驶距离不受电池电量或燃料装载量的限制,省却了公交车辆因充换电或补加燃料的空驶路程;不受轨道限制,在遇到交通拥堵或突发事故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灵活调度,双动源无轨电车甚至可以达到汽车的灵活程度。
由于以电动机驱动的无轨电车拥有比内燃机驱动的公共汽车更高的攀斜能力,在坡路较多的城市,无轨电车经常用以行驶陡峭的道路,例如美国的西雅图及旧金山。
缺点
缺少辅助动力源的普通无轨电车,只能根据预定的路线行驶,灵活性较差。在没有专用车道的情况下,发生接触网事故时,可能会因为车辆停驶造成交通拥堵。在规划投资及城市景观上,无轨电车需要整流变电站和接触网,前期投入比汽车要高,且占用城市空间、影响街道净空、线路调整复杂。与轨道交通相较,无轨电车一般没有独立路权,运营中易受到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影响,驾驶要求高。
我国城市曾经拥有过无轨电车:
鞍山(1975年-2000年)
本溪(1960年-1998年)
长春(1960年-2001年)
成都(1962年-1997年)
重庆(1955年-2004年)
福州(1983年-2001年)
哈尔滨(1958年-2008年)
吉林(1960年-2000年)
兰州(1959年-2008年)
南京(1960年-1996年)
齐齐哈尔(1959年-2002年)
沈阳(1951年-1999年)
天津(1951年-1995年)
天水(1958年-1961年)
西安(1959年-2009年)
南昌(1971年-2009年)
郑州(1979年-2010年)
大连有轨电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大连市的有轨电车系统,历史始于1909年。大连作为中国内地唯一的有轨电车历史未曾中断过的城市,不仅保留了部分产于20世纪30年代的有轨电车,还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研发生产了现代有轨电车。
历史
日本专家在满洲国多个城市都建立了具规模的市内交通系统,其中在哈尔滨、大连、奉天(沈阳)、新京(长春)设有电车系统,于抚顺设有电气化通勤铁路。1909年9月25日,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在当时已处于日本统治下的大连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试验线路,标志着大连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的开始,使大连成为全中华地区最早拥有有轨电车和公交的城市之一。该线路由电气游园(原动物园,今中心裕景)经大正通(今中山路、人民路)至大栈桥(今港湾桥),单程2.45公里。车辆为30台11型电车,车体由美国布列斯顿制造,底盘由英国蒙天吉布森制造,电气部分由德国制造,为木制复车台,每辆车定员72人,满载145人,当时俗称美国大木笼子。此后不断开辟新电车线路,于民主广场和解放广场建成两座轨线所。至1945年,电车共有11条线路,三个营业所,两个维修厂。
此外,日本人也曾计划在奉天建设四条地下铁,为1435标准轨、750V第三轨集电式设计,令奉天成为当时日本继东京及大阪之后第三个建有地下铁的城市,以显示满州国的建设成就。奉天地下铁第一期原预计1942年动工,1948年完工;但由于战事影响,日本人最后没有能力展开工程。
1945年,苏联红军从日本手中接收大连,1946年4月1日接收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会社并改造为大连市交通公司。7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开始大范围拆除有轨电车。其中沙河口-周水子段3路有轨电车改为当时的3路汽车(现为BRT),今15路汽车即为当时有轨1路电改汽的线路。至20世纪末,全市仅剩下3条有轨电车线路:201路、202路、203路。1999年10月15日至2002年12月1日,202路进行改造,原有DL8000型部分报废,部分出售给长春(现于长春54路运营),更换为大连电车工厂生产的大连人牌DL6WA型铰接有轨电车。2006年6月10日至2007年12月30日,对201、203路进行改造,将两线合并,更换部分车辆为DL6WA型有轨电车,同时保留16台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研制的、经过翻新改造的DL3000型电车于201路运营。
现状
70年代城市发展而拆卸轨道后,目前拥有两条有轨电车线路:201路、202路。
201路由海之韵公园始发(因公园目前正在改造,缩短至华乐广场始发),沿鲁迅路、世纪街、长江路至终点兴工街,途径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民主广场、大连火车站、北岗桥(大连汽车总站)、五一广场等地。除海之韵公园附近一小段路轨位于道路一侧,其余轨道遵从历史,均位于路中央。车辆为16台DL3000型电车,于20世纪30年代日占时期生产,2007年改造(因此部分人士在型号后自行加注“改”字的拼音首字母“G”,实际上型号中并不存在此字母),以及15台大连公交集团电车工厂于2007-2008年生产的“大连人”牌DL6WA型铰接有轨电车混编。201路变更至华乐广场始发后,以201路区间为名义运营,沿线各站为201路站牌和201路区间站牌同时出现,华乐广场到海之韵公园留有电车免费代运。
202路由小平岛前始发,沿黄浦路、中山路、西安路至终点兴工街,途径七贤岭、高新园区、海事大学、黑石礁、化物所、星海广场、和平广场、解放广场、西安路商业圈等地。车辆为40台分批生产的“大连人”牌DL6WA型铰接有轨电车。
票价
201路计费方式较为特殊:线路以位于线路中部的大连火车站车站为分段点,段内(包括大连火车站车站,下同)票价1元,刷卡9折优惠;跨段票价2元,刷卡票价1.3元。全程票价2元。上车时投币一元,在大连火车站由乘务人员验票,跨段(该站不下车继续乘坐)的乘客另行投币一元。该线路刷卡方式也与大连其他线路有所区别,而与北京行驶里程12公里以上线路相似:无论是否跨段,上车下车均需刷卡,否则下次乘坐该线路时首先扣除1.3元(即公交卡全程票价)再计本次乘车票价。因此该线路乘车卡只可一人使用。此线路票制在大连公交集团线路中堪称独一无二。
202路于2002年线路改造完成后初期全程单一制票价2元,后降低为全程单一票制1元。无人售票,上车时投币或刷卡,与大连普通公交线路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