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小说《故乡》研究

(2016-07-29 11:59:16)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收藏

文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小说写”“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通过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说一开始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悲凉的气氛,是为后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铺垫: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这也正是此次回乡的悲凉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怀疑这可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旋即转入对故乡的回忆: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识到,故乡本也如此,只不过是的心境变化而已,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来就没什么好心绪。这心境的变化表明了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离本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一段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曲折经历之后,却仍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而这一切正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带着这样的心绪,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心中自然感到了无限的凄凉。在这个意义上,回乡也正是寻梦,从而带有了一层形而上的人生况昧,表达了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然而又是带着失望与悲凉离开故乡而再度远走的,因为这故乡已不能带给所需的慰藉和满足,小说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雾,如茅盾所言: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隔膜具体体现在与闰土的身上。小说写到在听到母亲提到闰土时,脑子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图画正是记忆中的美好童年的幻影;而的这次回乡,一半也是想要寻回那已经逝去的美好回忆,然而并不能,因为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而已,那一幅美丽的神异的画面,其实是幼年时凭着一颗童稚的心,根据闰土的描述而幻想出来的梦罢了,只是如往常的朋友们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以说,闰土的出现给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虽然也一直未能亲身体会到闰土所讲的装谅捉小鸟雀、海边拾贝壳和瓜田刺猹的乐趣,这些欢乐的记忆只在脑中蕴藏、发酵,加上农村淳朴的乡情,最后汇结成了那一幅神异的美妙的图画。也就是说,那美妙的故乡从未在现实中真正地存在过,所谓的所记得的好得多了的故乡也只是永远地存在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中,——真正有过的,不过是所幻化的故乡的美妙而已。因此要”“记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佳处来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那么所谓的寻梦,也只是一种充满渴望的幻象而已,一个永远悬置而不可到达的梦境。这是在小说一开始就已潜藏的一个困扰现代人的悲哀——精神家园的失落。小说从还乡到再次出走,真切地记录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纠缠难开的心路历程。

二十多年后见到闰土的隔膜,正是对故乡美好梦幻的破灭。茅盾将这隔膜归咎于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这是从社会学来看待的。闰土见到时,分明叫出的那一声老爷,让感到了我们之间已经隔着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母亲听了后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闰土却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而这规矩,便正是从祖祖辈辈历史遗传下来的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亦即封建宗法制的儒家主流文化的体现。而闰土叫水生给老爷磕头,将这等级观念继续遗传下去,这种麻木和不自觉感到了窒息般的心酸。从某种角度来看,乡村社会的人们带着一种既势利又羡慕的眼光打量衣锦还乡者,而回归者却永远是怀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来期待故乡的温情。这种心理的错位即是另一种隔膜,是出走还乡的现代人普遍遭遇到的难以磨灭的情感伤痛。这样看来,闰土之间的隔膜,其实已深入到现代人的普遍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之中了;而且,的离乡寻梦,追求现代文明的一种飞向远方、高空的生活和理想追求,和闰土的坚守故土安于现状的一辈辈扎根大地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农民保守的生活和生命观念之间,犹如两条相交的线条,从过去到未来,向着巨大的时空方向无限地背离;而这种背离也并不因我们从小想要一气的亲密而有所改变,正是残酷的生活(或者说是命运)将人们推向了不同的人生轨道,并越走越远。或许在现代人的生存体验中,他们渴望超越这种社会既定阶层,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得如何成功或失败,他们都不想在故乡这一特定的空间遭遇这种隔膜与背离。但他们却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像鲁迅无法让闰土一如既往地接受自己一样;因而不免有着深沉的压抑和悲哀。这种悲哀又在我们的后代,水生和宏儿身上继续延续;两个孩子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与闰土的昨天,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无尽的内心纠结和困惑:是不是水生和宏儿将来也会如今日的和闰土一样地隔膜起来,还是他们真的会有更好的生活。整篇小说几乎在阐释这样一个富有意味的绝望的轮回

描写手法

氛围描写 这篇小说中有两种氛围,一种是沉重、灰暗的,一种是轻灵、欢悦的(前者如开头和靠近结尾的景物描写,后者如写到闰土在月下的西瓜地里的情景),这两种氛围仿佛明暗两种光同时投射到一个物体的两面,给人一种复杂、丰富而美好的体验和感染。

对比艺术 这篇小说通篇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上。首先, 人物形象自身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形象与形象之间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闰土和杨二嫂, 在思想性格和生活作风上就有鲜明对比。再次,小说在结构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故乡》通篇采用了对比艺术, 但并不简单的生硬拼凑,而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十分和谐、鲜明的图画,蕴含深沉,意味隽永。小说的对比艺术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故乡》的对比是用纯一色的白描手法来体现的。作者的语言精确朴素, 不加任何雕琢, 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 回故乡,同亲友邻居各类人物相处的生活场面,揭示了生活变故和人事变故。其次,《故乡》的艺术对比中, 渗透着浓郁的诗情。作者对故乡、对劳动人民的真挚的热爱,都熔铸在作品里。再次,《故乡》的艺术对比里, 蕴藏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与孟子
后一篇:李白研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