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闽南民俗隐含传统的文化内涵
(2014-08-10 15:22:34)
标签:
文化佛学网络资料闽南文化七月鬼节 |
农历七月,就是闽南传统习俗中的‘鬼月’了。‘鬼月’在闽南又称为‘普渡月’,各村各舍在这一月中都有一天定为‘普渡日’,祭祖、顺道沾先人的福宴请宾客。‘普渡月’是闽南传统中的重要节庆,六月下旬择日先‘开鬼门’又称‘开巷口’,祭拜阎王爷请他打开‘地狱门’,放自家先祖鬼魂上界,好回家过‘普渡’。而八月上旬也得再择日‘关鬼门’即‘关巷口’,请鬼魂们再吃上一顿,欢送归‘府’。因此,儿时,暑假里最高兴的日子就是‘普渡月’前后总共的一个多月时间了,天天有得吃有得玩。对于孩子,真如雪狼前辈所讲成‘七月鬼神黄金月’了。
俗称农历七月为祭鬼节,故闽南民俗祭事繁多。据说,阎罗王下令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放鬼门关,阴魂在地藏王菩萨的监管之下,于阳间游荡享用祭品,七月的最后一天收关,出游的阴魂,必须如期归位。为迎合开放鬼门关之事宜,闽南民俗创设了诸多祭事。
1、起路灯和谢路灯。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或七月初一,家家户户备办五味饭菜和一盏纸灯笼,灯笼上书“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阴公,祈求平安”。午后于门口祭点路灯。意让游入人间的阴魂夜夜提着灯笼到处观赏普度戏,享吃普度祭品,叫做“起路灯”。直至阎罗王收关后的八月初一至初五午后,再用五味饭菜在原位祭谢路灯,把路灯火化,叫“谢路灯”。结束七月的祭拜活动。
2、祭拜都宫、都祠。封建时代,各县以“都”划分行政辖区,晋江县划分为十九个都,各都建都宫或都祠,祀奉都公爷专管该都的散阴、无家可归的阴魂。各宫祠都有俗订的都公爷生日,都定在七月的某一天。这天,该都的人们,都在午后于门口用五味饭菜犒赏都公爷的兵马,消灾纳福。都宫(祠)门口开锣起鼓演七天七夜戏给都公爷兵马看,请道师进宫祠做法事,让有关群众参与祭拜各类阴魂,祈求消灾纳福,人畜兴旺。
3、七月半祭祖。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七月半,是个隆重节日。一大早,人们就忙着备办廿四味大鱼大肉和饭菜,中午于自家厅堂上的祖公灵位前祭拜。
4、普度。“普”是“广泛、大范围、大规模”之意;“度”是“超度”。各乡镇都在七月里,俗订某一天为普度日。轮到普度这天,有钱人家都固定在自家门口演戏祭敬普度公,故其亲朋好友、亲戚都可托普度公的福,临场观赏热闹,看普度戏,吃普度宴。
七月普度在石狮有独创。石狮镇区集中一天,统一在八月初三通街普度。而石狮农村创设大普度轮流做。按十二生肖纪年法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轮流集中一乡大普度:鼠年塘头,牛年锦亭,虎年塘边,兔年苏厝,龙年后宅,蛇年埔仔,马年洪窟,羊年塘后,猴年后安,鸡年山雅,狗年吴头,猪年后头。因吴头、后头两村是这种轮流大普度制的创设者,后因人丁日衰,以致废乡,所以每轮到这两村大普度时,都由后安村和山雅村来承担大普度。
这种大普度特别隆重,往往集中大半个晋江、石狮的人众参与,所有民间戏班都集中到此演出,商机无限,热闹非同寻常。据说连这里的饮水井的水面都降了八尺至一丈深,甚至干涸。
起路灯、祭都公爷,祭祖、普度在闽南泉州、晋江、石狮、厦门、漳州广泛流传,历史悠久,都有其民俗文化渊源。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目建连在师父的指点下,于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孟兰盆会”,祭拜地府恶鬼,超度正在阴间受倒悬罪之苦的母亲(俗名叫目连母)脱离地狱。于是传演为闽南七月半祭祖节。
据说这些习俗也受《西游记》影响而成。《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第十回《二将军宫前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还寿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正空门》。这三回讲的故事是魏征梦斩龙王,之后,泾河鬼龙在阎罗王面前告李世民梦中许救反诛之罪。阎王召李世民面证口供虚实。导致李世民游地府,还魂路过阴山(亡魂山),过奈何桥,见桥下冤魂恶鬼讨债,桥梁使者怒索过桥费,否则不放行。李世民空身一人,过不了桥,后在判官崔珏的指点下,借贷阳间开封府相良存寄于阴司的十三库金银的一库施舍与奈何桥使者,答应回阳间奉还,并回阳间后择日做“水陆大会”以超度阴山地府冤枉鬼、孤魂野鬼超生归阳间。这故事从宫廷传入中原民间,后随晋人南迁传入闽南而演化为起路灯、祭都宫公爷、祭祖、普度的民间习俗。
有位外地朋友这样说:“闽南文化的魅力,是笔者在闽地多年调查之后偶然走近她时蓦然感受到的。之后的几年,我数次来到在这块沃野,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她既是中华大文化里的一个子文化,又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人们的母文化。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会最终把自己关注的目光移向她。”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本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度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度、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谱”。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度”。普度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度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度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度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度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一般来说,祭祀对象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祖先,第二类的祭祀对象,有野鬼、鬼魂、野魂、孤魂野鬼等称呼。诸多称呼里的“鬼”,可以解析为多层含义,概念上比较模糊,血缘和非血缘都包在第二类的对象内,因此这里想避免用“鬼”这一含混概念。在此将第二类归纳为两种,本文权称其为第一魂群、第二魂群。第一魂群是指本村或本家族死在外面的、夭折的、无后人的人之魂,第二魂群是泛指与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无家可归、无子孙祭祀因而到处游荡的“鬼魂”,是佛教仪式普度和盂兰盆会的“施食·施饿鬼”法会祭祀的对象。根据田野调查得知,在人们的意识里,第一魂群会有时给人们闹些小问题但不会危及整个生活甚至生命,第二魂群对人们生活、生命有一定威胁性。
在实行轮流普度之前,泉州地区是中元节祭祖与盂兰盆施饿鬼仪式重合于同一天的复合型仪礼。闽东闽西多数个案亦属于此类。实行轮流普度制度后,从整个地区角度看,祭祖只限于一天之内,而普度仪式大大延长了时间。于是祭祀祖先的中元节色彩似乎被每天轮流做普度、忙于准备普度、忙于各处去“吃普度”的“普度氛围”埋没了。但是,人们在意识里依然清晰地区别着他们所祭祀的对象,在行为细节上、心理上都是不同的。祭祀的时间、普度菜与祭祖菜的细微区别、祭祀时筷子的有否、菜肴的生熟、海鲜贝类是否可以带壳,祭品摆放的地点、朝向、焚烧的金或银钱、焚烧时用不用容器等,在诸多细节上都表现出祭祖与祭普度公有区别。虽然普度被人为地与祭祖仪式分割开,错开日期举行了,但是仪礼的行为、内容的种种细节说明泉州的普度仍然是复合型仪式,不过是变相的。
经过长期在民间的流传继承,甚宗教性色彩已经被逐渐消融为民间信仰,现行的民间普度仪式脱离了宗教氛围,成为该地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要素之一。
按“铺”轮流举行一系列仪式行为,这是泉州普度有别于它处的一大特点。铺是明清时期基层政权的单位,也成为人们归属意识的单位,甚至在以往发生械斗时,也往往以铺为联结助阵的单位。同时,铺境也被沿用做地名,其名称和地理划分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对前后数百年时间里的居住于此的若干代人们影响甚深。据传有些老华侨写信的地址仍是某埔某境,台湾同胞回乡认祖时也还称某铺某境。
铺境,是泉州地区的一个古老的词语,普度是以铺境单位轮流举行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城邑规划的变异,人们对于古铺境的记忆日益模糊了,但是“三十六铺”一词却依旧在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每逢普度时期,这个词语会唤醒人们对昔日地理范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昔日作为基层行政和举行信仰仪式单位的铺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指代着这个地区民间信仰活动“普度”,也成为标识泉州地方文化的特色词语。
今日泉州的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具有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殊性质使今日的普度活动尤其是“吃普度”又具有增进亲族、邻里友情,给为政为商为学的各界人士提供交往机会、沟通信息的交际功能。
我们并非执意的复旧者,也无意扶持会被时代自然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但是又真诚地希望古老文化的精华被认识、被保留、被继承。今日的泉州“普度”,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光点,为闽南文化增添了特殊的韵味。衷心希望泉州的普度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突出点之一,继续成为维系海内外亲情、增进国内外友情的一个聚集点。
2014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