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2019-11-21 17:49:22)

          2011年秋,我们一行数人在闻浩泉先生的带领下探访了现在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地。
    时隔八年的又一个深秋,我们再次走进了这块地方,回想八年前的这儿,有许多的乡村房屋和住民、果树和田地。如今,在这遗址公园中,已经看不见原村屋、住民和果树园林。当然,田地仍然在,水稻依然在种,只不过地头田间再无菜园、篱芭和劳作的农人。看到遗址的变化很大,地形地貌大不一样、道路分布和形式也不一样了,而变化最大的却是:有相当多的地方进行了人工绿化植被,前来参观、游览的人也多了!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参观游览古城遗址公园,本地人只需购买游览车票即可,坐车进去到游览点下车,参观完毕在上车点等候,有车来坐上再去下一个景点,由此而行最后到达终点。游览的景点是陆城门遗址、考古平台展示点、居址与作坊展示区、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大观山休息区,依此参观游览,至南口终点全程结束。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获知我们到达遗址公园,闻先生再次从良渚文化村家中赶来,此时我们已经在宫殿区内的小莫角山上。闻先生一入遗址公园、即弃车一路小跑到位于“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之间的中心点上,一边在地面上画了一个大圈、一边招呼我们过去会合。依此圆点位,闻先生站在圈子的中心处,分别以大观山、乌龟山、小莫角山、大莫角山四个北向为景,让我给他拍了四张照片。随后,便向我们讲述良渚故事中关于“良渚遗址公园”历史背后的秘闻,也就是在他小时,听那位解放初期从“传琮寺”还俗的小和尚——孔师傅讲述有关“大头天话”的良渚故事,这些故事都是良渚文化历史上的史迹真象。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在大头天话中,“良渚遗址公园”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上古良渚先民用人工将泥土堆筑起来的一幅地书“鼎图”画面,整幅画面面积达二十平方公里之巨,以大观山巅顶为画的原点,以乌山至原长命中学校址处长6.5华里的卞家坝,为地书画的下框边、以13华里的塘山为画的上框边,在卞家坝与塘山相距8华里的地面上,在呈现打开的扇形区域范围内,总堆土量达3000万立方。这是人类只能用手绘画、中国文字未产生前,是先古良渚人用这种作画的方式,在长命、瓶窑、康门间的“古池里”地面上,以湖泊水平面为画板,堆了无数个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泥土墩,进行堆土作画。每一个泥土墩坝都有着特殊的入画涵意和背景故事,堆积成一幅无与伦比的五千年文明史册画卷,展示出一幅达五千年之悠久历史的四足方鼎图,用这幅地面人工奇迹的地书图画:来告诉我们后人,先古的良渚前人在当时社会的创造力下,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的杰作,体现出让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一种文明水准、生活方式,和传承文明手段。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这一幅“古上鼎”地书画的秘闻,就是通过良渚民间“大头天话”故事一一揭示出良渚文化中的千古谜底:良渚玉琮的“琮”就是中华之“中”,玉琮王琮面上的“画”即为中华的“华”,“中华”的历史名谓,从玉琮王琮画诞生之时为起端,开创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闻先生还告诉,大头天话中,在金字塔塔形的大观山,山北是良渚文化历史上二十平方公里的一张“画区”;而与之对称的大观山山南,是世代留存良渚民间故事“大头天话”的一处“话区”,即通过世代百姓代代口口相传的传承,延续我们中华文化历史上一笔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渚故事”。而良渚故事传承的方式:是以特定的良渚土著方言,以只传女儿女婿一方聪颖的子女为继承人,并在特定的大陆诸山南与双桥方山和吴山寡山、鳏山三地之间,这二十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留存着良渚文化历史上的秘闻传奇,用良渚故事来解读良渚文化的千古谜底。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说起良渚的故事,闻先生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他说的:“龙、年、鬼”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困扰我们,猜不透的“三大”历史疑难,在良渚故事中却有着全新的说法,并对“夏商周三代断代” 在良渚故事中却有着独到的条理解读。而对良渚周边的村坊、地名互相间都有着一种历史背景大关联,传说的良渚故事(大头天话),为解答良渚文化历史的千古谜底,提供了多维视角的古史听闻,讲好“良渚故事”成为打开良渚文化历史真象的最好窗口。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大头天话故事,是良渚百姓人世代间口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应该继续全力的传承下去。在良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是因为有一种天时地利人缘的“良知”,使得闻先生在小时从多位先生那里聆听到了这些奇妙的良渚故事,闻先生应该将她好好讲出来、整理出来,并继续传承下去。这也是一种历史天责,绝不能在当今失传而发生人文断层!

 

再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注: 文稿承闻浩泉先生补充、润色,再次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