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家庭百科报
家庭百科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72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见人爱的“不打针爷爷”——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2版 封面故事

(2011-11-22 09:22:49)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故事

人见人爱的“不打针爷爷”——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2版 <wbr>封面故事

人见人爱的“不打针爷爷”——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
本报记者 赵梅锦 实习记者 燕风


  现任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曾任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全国小儿感染性休克协作组副组长。《中华急救医学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4届副主编,《临床儿科杂志》顾问,河北省儿科学会4、5届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5项。由他主持制定的《小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


壹 “胡爷爷”三个字就是一剂良药
  “起来去找胡爷爷看病,去不去?”越越妈妈话音儿还没落,正发烧赖床的越越一下子蹦了起来,似乎病已经好了很多。“胡爷爷”是孩子们对胡皓夫教授的称呼。
  “胡教授,晓飞在电话里跟您说什么了?”晓飞妈妈找胡教授求救来了,晓飞不愿意跟妈妈说的话都在电话里告诉了胡爷爷。
  ……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行医57年,他一直遵循着一般感冒不吃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病原则。这个原则让他成为很多孩子的朋友,小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不打针爷爷”。每逢出诊,他都会习惯地早到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走进楼道时,早已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等侯了,他就在此起彼伏的“爷爷”“爷爷”声中走进办公室。胡教授说,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比什么都舒服。
  经他手医治过的孩子来了又走了,病了又好了,可他总忘不了遇到的第一个患者。
  那是1954年,山东医学院毕业后,胡皓夫放弃了留校或去上海发展的机会,自愿到基层工作,支援鞍钢。
  在鞍钢医院他遇到的第一个患者叫曲鞍,患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当时几乎就是绝症,无奈的家长都签字放弃了,胡皓夫却尽自己所能挽救这个脆弱的生命,一个星期以后,他从死亡线上把孩子拉了回来,得知这个消息的家长还以为医院在跟他们开玩笑。胡皓夫回忆说:“曲鞍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都有孙子了,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问候我呢!”此时胡教授的脸上漾起的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胡教授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个小女孩儿,心脏早搏被误诊为心肌炎,跑了好多家医院,结果越治疗越严重,经人介绍找到了胡皓夫。胡皓夫让家长扶着她来回走了三趟楼梯后,诊断她是良性早搏,二十副中药服下,小女孩儿完全康复了。她父亲经常来看我。孩子已经去法国留学了”胡皓夫告诉记者。

人见人爱的“不打针爷爷”——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2版 <wbr>封面故事


贰   在儿科界,胡皓夫有一套胡氏养生经非常流行。他自己总结为“三乐”、“三动”、“四个每一天”。“三乐”就是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三动”就是脑子要动,身体要动,要有社交活动;“四个每一天”就是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成功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说起这套养生经的形成要从他幼时说起。胡皓夫出生在竹林之乡,他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常常救济贫苦百姓,施舍药物给他们,父亲的医术也很精湛,是当地的名医。平日里父亲从不娇惯这个惟一的儿子,常告诫胡皓夫,“医乃仁术也”、“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爱病又爱人”,这些话语胡皓夫都铭记心间。
  一次,内科病房有位危重患儿需要增加特护,家长经济困难拿不出特护费,又遇上危重患者多,抽不出人手,胡皓夫主动提出由他拿出一千元,请下班的护理人员献工。家长流着热泪向他鞠了一躬,护士和大夫听后含着泪说:“冲胡教授这种精神,我们义务献工!”大家坚决把1000元退给了他,纷纷延长下班时间或利用休班日加班护理,一直到患儿转危为安。
  胡皓夫回忆五十年代时,下午四点送来的病人,他会一直守到第二天脱险。这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他还自己学习静脉扎针,小孩子要扎头皮针,他扎得比护士长还好,一边扎一边看病人的变化,结果扎静脉还出了科研。他发现扎针时,有时一扎就堵住了,有时明明扎好了还出血。他就在全国医疗协作组会议上提出疑问,最后总结出用肝素来调节。这是护士做得到想不到,医生想得到而没机会去做的事,可是胡皓夫做到了。这项科研成果省去了化验,节约了时间,让病人少花了钱,最重要的是孩子少受了罪,提高了抢救的效率。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位美国“无名”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胡皓夫在一次翻阅国外文献时看到了这句话,并把它深深记在心底,而他自己更是把这句话付诸实践。
  据胡皓夫介绍,行医57年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迷惘,但从来没有家属因为失败而反过来埋怨他的,很多家属反倒安慰他。


叁 如果不是当医生,我活不到现在
  胡皓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儿科疾病上,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支持。胡皓夫的妻子五年前去世了,但是他这一生,妻子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妻子是工程师,为了让他更好地投入工作,放弃了待遇好的工作,选择离家近的单位,好照顾家庭。一儿一女,基本上是妻子一手带大的。胡皓夫说:“我老伴儿这一辈子真是帮了我太多太多,我写的医学资料都是她帮我誊写出来的。”
  有人上门求医,无论什么时间胡皓夫从来都不会拒绝。八岁前跟着爷爷生活的独生子胡贝柯也到花甲之年了,他回忆说:“来找父亲看病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很多都成为很好的朋友,到现在还在联系。曾经有个人扛着一袋红薯走了几十里山路,只是为了答谢父亲把他孩子的病治好了。”
  当记者问及对孩子的歉疚时,胡皓夫说:“现在想起来,因为病患常来家里,看着生病的孩子怎么忍心拒绝呢?!女儿就可怜了,麻疹、百日咳、痢疾什么的都被传染过。”最让胡贝柯难忘的是,每年春节,父亲的患者、学生,母亲的学生,来家中拜年络绎不绝,母亲都会热情款待,结果他们全家反倒没过过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春节。
  胡皓夫作为父亲,没有给儿女多少关照,但是他用实际行动给儿女做出了榜样,也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
  如今胡皓夫四世同堂,小重孙也一岁多了。孙子胡依民继承了他的志向,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毕业,现在是天津血液研究中心主治医生。胡皓夫告诉记者,“依民”有双重含义,一个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另一个含义是谐音英语单词“immune”,免疫的意思。
  胡皓夫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医,尤其是当医生的家长,嫌累,嫌医疗纠纷,我不这么想,当医生挺好。
  一个是从小受竹子和父亲的影响,觉得男子汉嘛,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二来呢,从医对自己也好。你看我有房颤、哮喘、痛风一共18种病,可是我是医生,自我调节得好,心态好,不害怕,顺其自然。我觉得我要不从医,活不到今天。

 

人见人爱的“不打针爷爷”——访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2版 <wbr>封面故事


网友留言选登
患者需要这样的好大夫
  ◇◆ 我家宝宝得了喘息性支气管炎,看了一个多月,做了无数的化验,输了十天液吃了一个月的药,都没有好。慕名找到胡大夫,胡大夫就听了听也不用做化验给开了点药。孩子吃了后明显见好,后来复查了一次,孩子就好了。真的谢谢胡大夫,患者需要这样的好大夫。

  ◇◆ 我们家孩子咳嗽发烧,反复用消炎药多天不见好,吃了头孢克肟鱼腥草等药后不但不见好又起了一身的疹子,发生了过敏、高烧。又看了几个医生都是开的消炎药,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治了。我们挂了胡大夫的号,胡大夫只开了口服液。几天后就好了,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了。太感谢胡大夫了!目前这样的技高医德好的医生太少了,多么希望有更多的胡大夫出现啊!

  ◇◆ 孩子以前感冒咳嗽,医生说是肺炎,三周半时连着输了一个月的液,从四周半开始看胡主任门诊以来,孩子没输过一次液,没做过一次透视,每次都是用听诊器听听开点药,四年来只化验过一次血,胡主任医德很好,为患者着想,希望别的专家向胡主任学习!

  ◇◆ 态度好技术不错能对症下药,我们看来不起眼的药,他一配就好,花钱也不多,就是要起早点排队。

  ◇◆ 早上早点去排队但是换来的是孩子早日康复。因为胡教授是一位医德很好的医生,让人不得不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