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瑜
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公司所有员工每月都写一篇学习心得。今年五月份公司集体定的题目是“忍耐”,请大家从各自的角度谈谈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俗话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自己也很有些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忍耐”来源于孝心】
《弟子规》中开篇“入则孝”就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如果都做到了,是不是就是忍耐呢?对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做到孝顺,哪里能忍受得了别人呢?《孝经》上说的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对自己父母都没有爱敬之心,而能够爱敬别人,即违反道德又违反常礼。
圣贤之道的根就是孝道,如果自己不能够忍耐,先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忍耐吗?我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真理,所有问题的症结到“根”上寻找就能找到,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孝”,这是所有德行的源泉,无德之人必不孝,德行不圆满必定孝道不圆满。家如是、企业亦复如是,员工做人的根基是孝道,如果孝道缺失了,企业这个家的“根”也就没有了。
《弟子规》第二篇就是“出则悌”,悌道是孝道的延伸,如果没有孝悌之道就不称其为“家”文化。曾国藩对自己的四个弟弟这样叮嘱,他说:从古到今,官宦人家,大多只有一二代就享尽荣华了,主要的原因是子孙后代开始骄横跋扈,紧接着就是荒淫放荡,最后就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而那些做生意买卖的富家子弟,我们能看到勤俭持家的,可以延续三四代;耕读传家的,能够谨慎质朴,这个能延续五六代;孝友传家的,孝友就是孝悌,孝悌传家,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有一本古书叫《师古编》,里面就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人叫雷孚,他的秉性很仁慈,从来不与人争,与任何人都和睦。他的先祖就是以孝悌传家,传到雷孚这一代已经是十一世,都是这样的家风,举家和睦没有纷争,雷孚后来考上进士做官很清白,最后很荣贵做到太子太师。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忍的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口角上,言语不能忍耐,就会产生忿恨就有相争了。如果能够对财物看轻一点,多让点利,在言语上多忍耐点,自然风波就不起了,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落实《弟子规》,的的确确就是传统文化的扎根教育,根扎的不够深不够透就容易出问题。同事如手足,要有这样的存心就不会忍耐的那么痛苦了,真正的忍耐是一种仁爱之心,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到了企业就像回到家一样,甚至比回到家还快乐,这样每天上班的心情有多好?日子过得有多快乐呢?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常常想,人为什么会有烦恼,无非是想自己的利益太多了,如果不想自己的利益之事,念念想的都是父母家人、员工同事、客户朋友……这个人一定是非常快乐的。
所以,世界上虽然有很多谎言,很多虚假,但是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古圣先贤的经典,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事情,面对困难和挫折微微一笑,没有解释不了的事情,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要想提高我们的德行,就从忍耐开始吧。”
【“忍耐”就是修身养性】
古人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能让企业这个家齐呢?齐家也好、治国也好都要从修身开始。身怎么修呢?
身不是靠名和利修出来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的路径。格物是第一步。外在的欲望好格除,内在的坏脾气可不好格除。这是自己这一年多来最大的体会。现在能做到三日不出门,只读圣贤书,但是无法做到将自己的坏脾气很快放下。我想“忍”是最关键的,看到不如自己心意的人啊、事啊能够忍过去,从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涵养忍耐工夫,从细微处默默洗涤自己的坏脾气。
以前看到一则电视新闻:一位女护士与一位患者家属发生口角,将一杯热水抛到了这位家属的身上,结果这位女护士不仅承担所有医疗费,还赔偿了五万元。看到这则新闻自己很受震撼,如果没有学习圣贤文化,在极端情况下自己是否也会忍不住呢?
后来自己琢磨,忍第一步是忍住口,先在嘴上忍住不说,将自己烦恼的心转为平和的心,多想想平时学的那些道理。第二步是忍住色,就是自己的面色上不能有一丝动怒的感觉,这就需要自己能真的感恩带给你烦恼的人,无论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是来考验你的,是他们成就你的德行的,所谓“以事练心”。第三步是忍住心,世间的事如果能包容其实也就不需要忍了,任何事都无所谓对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如果每个人都是你自己感召来的,那他们就像你的一个投影一样,谁会和自己的影子计较呢?就像舌头和牙,舌头怎么会和牙打架呢,更何况人老了最后留下的是舌头还是牙呢,柔能克刚一点都不假啊。
【“忍耐”是成功的根基】
我先生曾经跟我和员工说过这样的话:忍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忍受”,忍受就是一个人能够对一切人、一切事做到不回口,别人即便误解了自己也不辩白,在心里默默承受下来,这至少是一种修养;第二个层次是“宽容”,就是从心里能够原谅对方,把心量放宽,站到对方的角度就容易理解了,就不需要忍受了,就能够宽以待人,犹如大海容纳百川,大海没有因为说那条河流是污秽的就不接受了,人说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的确如此;第三个层次是“包容”,先生说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对与错,如果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些事情也就不会妨碍到你,让自己的心永远都清净没有染污,那真的就是“心包太虚”的境界了。
古人有句话叫“量大福大”,忍耐能让自己的心量变得越来越大,人为什么要忍耐?明白道理了就会心甘情愿的忍耐,忍耐能让自己心平气和,不断提高自身的境界。
我从事的是金银币行业,这个行业有点特殊,为什么呢?因为销售的产品比较特殊,是国家的法定贵金属金银纪念币,几年做下来,自己得到的体会就是“一枚枚币因为人而生动起来”,如果没有造币工匠师精心雕刻币就不会有神韵,如果没有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币就不会有人欣赏,而我们作为中间的传递者,如果单单就是为了谋利,是不是这币上会多了很多的铜臭味呢?“币”还是文化些好、还是清净些好,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企业如果都聚集的是一些贪利的利益之徒,这个企业一定不会好,如果企业员工个个都是有孝心、有爱心的人,是个和谐团队,“币”是不是就会更精彩?吸引的客户也就不一样了呢?客户都是来成就我们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客户,来的都是有缘人,每每放下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客户相对,永远让自己的心纯净纯善没有染污,我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与抱怨。
【结束语】我非常喜欢这样一段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忍耐就是爱,爱一切人、爱一切物。尤其是我们进入社会都要从事一份工作,如果能有一颗恒久忍耐的爱心在做,所谓行行出状元,一定会在这个行业里出类拔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