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安详——走向“反动”

(2011-09-30 15:10:21)
标签:

大家讲堂

杂谈

分类: 美文欣赏
□ 郭文斌
  众所周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千余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定论。在我看来,它和“反动”大有牵连。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怎么理解?关键在“克己”。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两个字非常简单,就是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什么?众说不一。
  我的理解是,自己身上什么最难以管束,就战胜什么。比如各种感官享受,比如贪嗔痴慢。假如我们把这些难以管束的东西称为生命的惯性,那么“克己”的过程就是战胜生命惯性的过程。
  人的成长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不断被污染的过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彼此“性相近”,只不过因为“习”而“相远”。这种“习”在我看来就是生命的惯性,它来自欲望,来自后天的污染。因此,“克己”就是一个往回走的过程,克服生命惯性的过程,“反动”的过程。
  因此,“反动”在古代应该是褒义词。
  它的出处我没有考证,但应该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
  老子非常喜欢婴儿,他说你看那初生的婴儿成天啼哭嗓子却不嘶哑;你看那小拳头紧紧攥着,连大人都掰不开。一切看上去都是美不可言,为什么?
  因为他是当初,当初最美,当初也最有生命力。婴儿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没有过分的欲望,没有房子、票子、车子、位子和美女,包括自我实现等马斯洛讲的人的五种需要,在小肚子吃饱的情况下,他更多的是处在安详和自足里,可谓大自在。
  但这个“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就像人们明明知道抽烟有害,戒之却难;就像人们明明知道酗酒有害,戒之却难;就像人们明明知道贪污有罪,戒之却难。
  古人把人的这种后天“习气”形容为“飓风”,一点也不过分。许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是错的,不合道的,但就是忍不住去做,那个惯性真是太强大了。“习相远”,正是这种像飓风一样的“习”,使我们的“性”不再“相近”。
  为此,孔子才要我们“克己复礼”,才要我们向回走。
  一直在想释家为什么那么看重莲花。直到有一天站在一个烂泥塘边,才明白:
  莲是花里面的行者,它是一种会修行的花,一种会克己复礼的花。它生在污泥当中,长在污泥当中,却能够保持自己的高洁。对于莲来说,能够在污泥中完成它的成长、绽放、盛开,已经足够。至于是否有人观赏,那是观众的事。
  雁过潭不留影,风过竹不留声。乍一看,这句话是在说雁,在说风。但其实,我们都上当了。它明明是在说潭和竹啊!雁飞过,风刮过,对于潭和竹有什么意义呢?潭和竹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们什么都不留。故而雁才能飞过,风才能吹过。多少年来,它们一直是雁的路,是风的路,而雁和风却全然不知。
  莲花为我们做出了保持的榜样,潭和竹为我们做出了坚守的榜样。
  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