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封面故事

(2011-09-16 12:09:05)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故事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wbr>封面故事



“一个当代中国农民的思与行”之走近安金磊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
文 本报记者 奇英
       燕光

  安金磊是个普通的农民,但又是远近皆知的名人。很多报刊报道了他的事迹,人们也给予他诸多的称谓:“怪人”、“圣人”、“大农民”、“快乐农夫”、“生态自然农业实践者”、“地球母亲的好孩子”……
  带着好奇与敬畏,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认识了这位有些被神秘化了的传奇人物——


        他本是紫龙村里散淡的人
  车子从衡水再往南行半个多小时,便到了那个过去名不见经传,如今因“有仙则名”的小村——东紫龙。这是华北平原典型的农业村庄,红砖瓦房被树木环抱,村庄四处是庄稼,稼禾以粮棉为主,间或有一些辣椒和花生。此时正是棉花还未现“大喷花”,玉米正在“撇棰”的时节,地里的人少,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只有一些中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家中。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wbr>封面故事


  安金磊家在东紫龙的东头,一条小巷子的中间。因为有当地工作站同志引路,我们直接来到他门前。他家正在修院墙,雇请的师傅正在往家里倒土,人家一看便知我们是拜访安先生的,先让到屋里歇息,并告知安金磊去外面买物料去了。
  安家的院子宽敞,南北二排房屋,院子里摆放虽不散乱,却有几分随意,几只乌鸡在院子里随意觅食,一匹大马膘肥体壮,正在马棚里享受农忙前的轻闲。南房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院中沼气池伸出的细管直接引到炉灶上,这让院子朴拙中又多了几分现代感。
  朋友介绍说,安金磊夫妇享受着清淡的生活,粗茶淡饭,赤脚布衣。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在他家南房的储藏间里,摆了一地的蔬菜,朋友说,这些都是安金磊自己种的,纯正的绿色无污染。他吃的面是自己种的小麦辗的,油也是自己种的油葵榨的。“我们是没有他这样的口福的!”朋友羡慕地说。


       神秘的地头小屋
  既然“寻隐者不遇”,我们便自作主张,去村东他家的40亩地“看风景”。
  顺田间小路大约走二三里,便到了安金磊的田园。这片土地一部分“休整”一部分“劳动”。“休整”着的是刚种过油葵和土豆的地,有些土豆还未收获,已被旺盛的草漫盖,收获后的油葵茎杆也不削割,就在风雨中自然地枯荣。“劳动”着的土地种了玉米,中间套种了黄豆、芝麻等,作物们“和睦相处”,长势良好。
  地头上,是安金磊家打的深井,为了帮助村里解决吃水的问题,又圈上了一座三四米高的水塔。水塔的旁边,是一间门窗紧闭的小屋。我们猜测纷纷,有人说是安金磊看庄稼用的,因为他家的庄稼、果蔬比别人家的品质好,所以常有人来偷;有人说里面放粮食和棉花的,有时家里放不下,这里充当临时仓库……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wbr>封面故事


  等见了安金磊后才知,这个小屋是个安装水泵电闸的地方,也放了一些常用的农具,还有一张床。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他常常到这里来住,看天上的星星,听鸟叫蛙鸣,还听庄稼生长拔节的声音。他说,静下心来,你真的能够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那种声音奇妙无比,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别人无法体会。


       人们心中的家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安金磊的事迹不胫而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记者在安金磊家巧遇到深圳的丛林先生和武汉的刘丹女士母子。他们已经住了多日,与安金磊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同一家人。
  刘丹女士五年前认识了安金磊,中国农大毕业的她对安先生的思想和作为非常敬服,她说,自己也很想在当地搞一下这种自然农业的尝试,但运作起来并不容易。“我的朋友也做过,累得总想哭,因为自然农业费力气,其成本消费者不愿承担,经济上算账感觉划不来。”刘丹的口气里充满了向往和深思。
  刘丹的独生子叫周小树,他和妈妈在安先生家生活得很有规律,上午背一遍《论语》,然后去地里摘豆角。周小树无拘无束,阳光而快乐,像是这里的小主人。
  丛林先生是在深圳鹿鸣学堂学习时,跟安金磊的儿子安志诚认识,才有缘来这里的。丛林直言自己是来调整身心的,他非常喜欢安先生的“农民之道”和“生活之道”。他说:“跟安先生一起去地里翻地、种白菜、收土豆,身心舒畅,吃得香,睡得也香!”
  他说:“安先生并不另类,他同周围的邻居和朋友处得很融洽,大家也越来越认同他的做法,只是没有勇气和智慧去学习和实践。”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wbr>封面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安金磊终于回来了,开着拖拉机拉回一车脚手架。他的个子不高,有些瘦小,光脚穿了拖鞋,典型的农民打扮,只是神情有着别样的安静与低调。
  帮着安金磊卸完车,终于能和他面对面交谈了。
  问及他为何种地不施化肥,他说:“如果把土地比喻成母亲,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使用土地,岂不是在往母亲身上撒毒?”
  问及他为何对自然农业爱得如此深沉,他说:“自然包括人,还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在自然里面,不过是生物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没有什么伟大、崇高与尊严可过于强调。”
  问及他这种耕种方式与市场经济是否不相对接,他说:“我不把土地当工厂,因为工厂是讲效益的。我的粮食不和市场对接,只和健康消费对接!现代农业对生态破坏的代价无法用钱衡量,当前,对土地修复型耕种比开发型更重要,包括水源、动植物的生态保护。”

真正的田园守望者——2版 <wbr>封面故事


  问及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与生态农业可能产生的矛盾,他说:“土地的超负荷劳作只是在努力适应着人类刺激性的生存,比如用大量粮食瓜果转化生产酒、肉、蛋、奶、饮料,还生产反季节蔬菜等。试问:现代人真的必要这样吗?”
  安金磊谈话语速不快,一句句都从心里吐出来,中肯且深刻,眉宇间还锁着淡淡的忧思。与《家庭百科报》记者交谈,他有着几分亲切和自然。他说:“《家庭百科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张好报,我看过很多期,我也帮助报社联系采访过吴蓓老师。今后,我要将我的一些想法整理一下,给你们投稿,大家一起为恢复生态自然系统鼓与呼!”
  临近中午,他留大家吃饭,语气真诚而实在,像是面对多年的老友。他说,朋友来了也不麻烦,就是馒头、青菜、土豆、米汤。凡来我这里的,还没有到饭点不吃饭就走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