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始于孝
陈敏 (秦皇岛)
贵报刊登的《孝悌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文是讲述法文翻译夏成训的齐家之道。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的家庭,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也有孝悌之风。
爸爸排行老二,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从我记事起父辈们就相处和睦,没有因为赡养老人,财物等事情吵闹过,是长幼有序,互敬互爱,尤其是在爷爷奶奶过世后。因为我的两个姑姑和三叔在东北,大伯在天津,只有我们家在老家,村里都以为从此就不会来往了,然而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但没有因此变淡,反而相处的更为融恰。现在每年过年大家都从天南海北赶回来,上上下下几十口热闹非凡,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虽然老人不在了,但家还在,孝心还在。受长辈们影响,我们晚辈也都非常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兄弟姐妹8人不分你我。一起学习《弟子规》,一起传承孝道。
“孝”是我们家不变的核心。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爷爷奶奶非常孝顺,从来不顶嘴,凡事都是替父母着想。这些我都不曾体会,只是听大人们说说而已,而真正感染我的还是父辈们的孝心。奶奶一向身体很好,让我们想不到她会突然住院,这件事情给我们不小的打击。那次我去看奶奶,看到姑姑正在给奶奶喂饭。姑姑自己先尝尝饭菜的温度合不合适,然后再一口一口地喂到奶奶嘴里。爸爸正在奶奶身边,一手扶着奶奶插有针管的手,另一只手不停地为奶奶盖她踢开的被子。这一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奶奶去世后,爷爷的状况一直不好,所有人都强忍着悲伤去照顾爷爷。远在外地的姑姑和叔叔,放下工作和家庭轮流回来陪爷爷。爷爷腿脚不方便,起居饮食都需要人来照顾。知道爷爷吃不下饭就变法地做助于消化的饭菜。爸爸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爷爷,妈妈婶婶都忙里忙外尽心照顾。知道爷爷喜欢乐于助人,大家就在村里做好事;知道爷爷喜欢听戏,就花钱请戏班在大门口唱戏让村人一起欣赏;还特地请来雕刻师傅为爷爷做了一把龙头拐杖;我们晚辈也充当爷爷的拐杖陪他在院里散步,我们也会围成一团给爷爷按摩……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尽一份孝心。
到后来爷爷病重,已不愿说话,那时我正毕业准备找工作。我一直是一个内向柔弱的女孩,当我告诉他我面试成功时,一再找人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找到工作,确认无误后教我做人的道理。当我踏上工作岗位后累了、烦了的时候就会想起爷爷,想起他的叮嘱,想起他慈爱的目光,我就勇气倍增。
感恩歌里唱到“啊孝心,爷爷奶奶传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又传给我们,一代代地光大,一辈辈地生根”。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我感到很自豪,我坚信在父辈的指导下我们会越做越好,把孝道传承下去。让这个家更幸福。
《家庭百科报》重孝道,讲礼节,是我们年青人应该多读、多看、多学的一份报纸。希望《家庭百科报》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
读者之声
“家族故事”版要注重故事
吕马道
《家庭百科报》改版,我从心眼里喜欢,好人好报的办报理念,彰显报纸的特色,但“家族故事”版如果办成了“续家谱”,恐怕得不偿失。河北某报曾经也有类似的栏目,遇到了说祖道宗的稿件,而且人情稿越来越多,无奈叫停。所以我认为“家族故事”版的着重点应该是“故事”,并非传承并非找源觅支,并非……就已经刊发的“赵毛陶孙家”、“吴桥张家”而言,类似的家族在河北沧州域内数以百计——哪个家族里没出过高官?“家族故事”的品位不能在故去的功名上,除了百姓认可的感兴趣的伟人、能人、新闻人物家庭外,更多的应该是“平凡人平凡家的不平凡故事”,应该是“好人好家好故事”。说得不知对否?请各位读者和编辑老师们考虑或发表意见。
我的一点看法
王俊来
我是《家庭百科报》的老读者,今年参加贵报的春节征文,作品《我的家》荣获了三等奖并参加了座谈会还被报社聘为“评报员”,我非常高兴。
现在,我愿结合近两期的报纸,进行简单评议,谈谈个人看法和感受。
一、贵报不断改版,越办越好,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影响越来越大。我很喜欢《读者天地》版,它有利于密切编辑和读者的关系,有益于报纸质量不断提高。《齐家之道》版面也很好,栏目“我家秀”希望长期保留。
二、贵报在今年河北省报纸质量综合评比中荣获内容质量优秀奖,值得庆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