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渡:祖上的承诺几代人的牵挂——2版 封面故事

(2011-08-13 10:1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封面故事

义渡:祖上的承诺几代人的牵挂——2版 <wbr>封面故事

义渡:祖上的承诺几代人的牵挂
     本报记者 郑小平 燕光
  万其珍家居住的大沙河村离大沙河村渡口不远,这里水面宽约150米,最深处超过50米,附近没有桥,十里八乡的村民出行若不用船渡,就得绕行十几里的山路。

 

   义务摆渡 打造信义传奇
  清朝光绪年间,万其珍的祖父万作柱为躲兵贼,携带妻儿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监利县举家迁到了建始县大沙河村。大沙河村民风淳朴,百姓不但没有排斥他们,还提供了很多方便,这让万作柱十分感动,他见到这里没有渡船,很多村民的庄稼在河的对岸,每天劳作都要绕行十几公里的山路。来自水乡的万作柱就跟家人商量,以义务摆渡来答谢乡亲们的盛情,全家人都赞同。于是,他们卖了猪,造了一条小木船,开始摆渡,并郑重承诺:不收取一文钱。
  1949年,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嘱咐:义渡是我答应乡亲们的,你们要继续下去啊。万其珍的父亲万述材作为长子,接过了篙杆,继续为乡亲们摆渡。万其珍的父亲去世以后,他的幺叔二话没说,在大沙河边摆起了渡船,直到病死在渡口。之后,万其珍成了维系万家“义渡”的接班人。

义渡:祖上的承诺几代人的牵挂——2版 <wbr>封面故事
                            万其珍的儿子万芳权在渡口帮助过河的孩子下船

  万其珍从1955年开始义渡,至今万家已坚守了120多年。他们每代人都把义渡当作头等大事,只要村民需要过河,马上出船,从不推托。万其珍常对家人说,干就干好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
  有人说,“老万,你撑不动了怎么办?”
  老万说:“我撑不动了,还有儿子,儿子撑不动了,还有孙子,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会一代代地讲给子孙听,他们不管做什么,都会信义为先的。”
  “过河——”每当喊声在山谷里响起,坐在岸边的老万就像一个接到命令的老兵,“蹭”地站起身,稳步走到河边,等村民一一上船坐稳后,老万才解开船绳,熟练地起桨、落桨,开始撑船。
  为了摆渡,老万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平时他每天都是两顿饭:上午10点左右不忙的时候吃一顿,算是早午饭,晚上村民都回村后,他再回家吃晚饭,中午那顿饭就省了。时间长了,乡亲们外出时就会多带一点干粮,给他留一些,先填填肚子。
  去年,老万的孙子万秋林考上了高中,孙女也考上了初中,对于他们家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人给他出主意“合伙”摆渡:一人收一元,一个来回大概10人,每天约莫30多个来回,这就意味着,老万与合伙人每月至少有近万元的收入。这样的“生财之道”老万一听就坚决摇头不干:“咱说话要算数,说好不收一分钱的。”
  万其珍讲述时目光坚毅,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刀刻斧凿的皱纹,显示着岁月的痕迹。握着老人有些变形的手,感到他的手指非常僵硬。大儿子万芳权说,父亲的手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握桨、推桨造成的,还患有关节炎,每天都疼痛不止。
  万家几代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冬去春来,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杆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还是那份质朴的承诺和执着的坚守。

   

不辞劳苦 保乡亲平安
  大沙河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渡口对岸有80多亩耕地,占了全村耕地的10%,种地、收割都在对岸进行,万其珍家的船不仅渡人,还免费为村民运载生产生活物资。坐船过渡已成为沿河两岸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

义渡:祖上的承诺几代人的牵挂——2版 <wbr>封面故事
           晾晒蓑衣

  万其珍摆渡是有求必应。行人过渡没有固定时间,万其珍的生活也就没有了规律。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热的三伏天,无论是黄昏黎明还是夜半更深,只要有人喊一声“过河”,他就开始摆渡,从不耽误时间,哪怕一次只渡一个人。摆渡的这一段河水很不稳定,时深时浅,浅时不过数尺,深时超过60多米,但从万家开始撑船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从没出过一起事故,风霜雨雪也从未中断过。有一天深夜,村中一名妇女难产,要渡河去医院,万其珍奋力划船摆渡过河,孩子平安降生。这样的事例,万家不知经过多少。
  万芳权说,2006年7月,父亲病了一个多月,没人撑船可不行,硬是让儿媳把远在广州打工的他叫回来摆渡。万芳权知道父亲的脾气,二话没说请了假就回来了。有一次,大沙河发洪水,水位很高,水流湍急。但有位村民急着过河办事,万芳权劝父亲别去了,很危险。万其珍说:“跟别人说好的事情,不要轻易改变。我撑了这么多年的船,安全上我会注意,没问题。”万芳权不放心,陪同父亲一起到渡口。
  到了农忙季节,万其珍每天得撑上50个来回,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在渡口小屋里烧几个土豆或红薯充饥。全村的一千多口人,每个人都坐过万家的船无数次,很多村民还跟着万其珍学会了划船。
  县交通部门得知万家义务摆渡的事后,为了确保安全,先是在么叔去世后换了一个新的木船,之后又给渡船换上了铁皮外壳。2007年,大沙河建水电站,渡口水位上升,为了方便,万家自费购买一艘载客30余人的机动客船。如今,由于水电站发电,渡口的水位降了,机动船不能走了,只好用老铁船、篙竿摆渡。万芳权也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船篙,成了第四代义渡人。
  村民也曾向上级部门建议在大沙河两岸修座桥,但是村子穷,河口宽,跨度大,造价高,一直没能解决,摆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惟一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其珍的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差,儿女们心中也多了些牵挂,多次劝他在家安享晚年,却一再被他回绝。

 

 清贫度日坚决不收渡钱
  万其珍家并不富裕,在全村仅算中等偏下水平。万家的生活来源,缘于渡口旁边的几亩山地,被称为“义田”。
  解放前,这几亩山地可以不交税赋,其收入用于船工的生活。
  解放后,船工由生产队记工,年底参加分红,“义田”交由生产队耕种。土地承包到户后,“义田”又被划归船工,不交提留款、农业税,免去的税费权当给船工的变相补偿。
  2004年,国家免征农业税费,万其珍的变相补贴实际上就没有了。考虑到万家生活困难,上世纪80年代,县里给万其珍每个月发60元补助,到了90年代涨到80元,从2007年起补助提高到540元。万家的日子稍稍好过了些。闲暇之余,万其珍还在渡口编织篾器补贴家用。
  万其珍有两儿两女,儿子早已成家,女儿也已出嫁,妻子谭大桂患精神分裂症。自从他摆渡以后,家务事、农活多由老伴操持,农忙季节,就由远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寄钱回来请工耕种。大前年正月,相濡以沫40多年的老伴去世了。
  万其珍的大儿媳说,她刚嫁到这个家时,许多人怀疑她是否能长久留下,因为万家人除了忠厚信义外,实在是不富裕。1997年,6个月的女儿突然病重,丈夫外出打工几个月也没发工钱,家中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没有,她借了50块才给女儿看了病打了针。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可没有钱怎么住院啊,她只好将昏睡的女儿抱回家,自己上山采草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公万其珍也没想到要收乡亲们的一分渡钱。
  万其珍的家在半山腰,从渡口到家里来回5公里还要多。起初,他在河堤上搭建了一间10平方米的茅屋作休憩之所。后来村里人觉得他很辛苦,就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简易石屋。从此,万其珍便把低矮、潮湿的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透墙,恶劣的环境从没有动摇过他义渡的决心。每天吃完晚饭后,他还会回到渡口的小屋守夜,方便需要夜渡的人。
  生活中的万其珍十分乐观,他擅长唱自编民歌“五句子”、“推船歌”等,他还爱说笑话,摆渡途中,会不时唱上两嗓子,歌声回荡在山涧河谷,给过往行人和村民带来了不少欢笑。

                                                                        一、二版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