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仙卢仝——16版 青园茶坊

(2011-07-22 10:38:13)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欣赏

茶仙卢仝——16版 <wbr>青园茶坊

茶仙卢仝
     张金牛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传唱千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这一首诗,就让韩愈、孟郊、贾岛、苏东坡等大文豪钦佩不已,更让茶道界奉为茶仙,与陆羽齐名,明朱权将其诗融入在茶道之中。日本茶道更是对卢仝推崇备至。茶圣陆羽与茶仙卢仝都是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但二人的出身背景有天壤之别,性格也有所不同,陆羽出身孤儿,不知身世,为了解家事,初想入世,不为光宗耀祖,只为查询出身之便。初涉官场,与性格不入,28岁便隐居苕溪。卢仝出身于中国古代四大名门望族的范阳卢氏,是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虽然隐居山间,却心系天下,他想像诸葛亮一样,躬耕于南阳,等待明主招用,不出则已,一出则必为将相,然时不予也。尽管卢仝在王屋山上隐居多年,并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但在其好友韩愈的诗中,仍能看出卢仝的一些心思:“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寄卢仝》)卢仝自己也写过一首《直钩吟》:“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那种渴望明主而不遇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千古绝唱《月蚀诗》,更是将卢仝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卢仝不得志,便融才情于茶道之中,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今河南孟州市)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愈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吟,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阳羡雪芽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
  卢仝用他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传唱千古的《七碗茶歌》,这是一首在中国诗歌史和茶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世茶人只能回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
  当我端起茶杯,《七碗茶歌》的境界又回荡在脑海中:“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欲归去,”能将饮茶的心情挥发如此,夫复何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