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传说◇
“和合二仙”的由来
匡淑梅
寒山子是谁?据天台《国清寺志》记:寒山陕西咸阳人,出身农家,从小读书,应举不第,四处漫游,年逾三十,隐居天台寒石山,因自号寒山子。寒山子是位诗人,他的诗讥讽时态,警励流俗,抒发幽隐之兴,却拥有佛性、道性、儒性,竟然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巍为壮观,可谓奇妙!
奇怪的是,就这样一个文人,先是成了菩萨,让人顶礼膜拜,而他居住的天台山更是名传千里,国清寺也因他而名传后世。更奇的是,这位菩萨后来又成了神仙--“和合二仙”之一。每当人家有喜事时,在中堂上挂着一副画,画上两个少年,他们“穿绿衣,梳刘海,一人持荷花,一人捧竹盒,互相拥抱,笑作一团,即取和谐好合之意”。一位唐朝诗人竟然出了一位菩萨、神仙,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天台山国清寺里,有一个小和尚,因为他从小是被丰干禅师在路边拾来的,所以人们叫拾得。拾得平日在庙里担水烧火,每有剩饭,他就倒在一个竹筒里,不久,寒山子就会下山来,将竹筒背走。两人十分要好,经常谈经说玄,论诗讲词,且说话做事颇有灵光。
人们时常看到他们在灶台边大声说笑,举止痴狂,但看起来并非神智不清;话语疯癫,但听起来又很有道理,当时被视为异人,颇有名气,丰干禅师感觉二人非常有慧根,十分看重他俩。当时世人就传说,此二人是菩萨化身,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
那么,他们又怎么成了“和合二仙”呢?
这还和二人在国清寺的经历有关。传说,一位从越州来的老婆婆汪氏,到国清寺上香,不想病倒寺中。寒山、拾得二人为了给他治病,就上山采药,并照料老人家的生活。后来,汪氏死了,她临终留下遗嘱,两位谁与女儿芙蓉成亲都行,寒山和拾得二人互相推让。后来,寒山悄悄出走,拾得告别芙蓉也出走,二人在苏州城外禅院相遇。相遇之时,拾得手持荷花,寒山携着素斋竹盒,由此,就传出一段佳话:人们也就称他们是“荷盒二仙”,即“和合”是也。
从此,每当有一对新人成亲,总将他两人的像挂在中堂之上,当然已不再是蓬头垢面,而是英姿勃发的两个少年。
时间一天天过去,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为了一个皇帝座位总有几个人打得头破血流。但老百姓们依然生儿育女,过着自己艰苦而困顿的日子。而过上自由、快乐的好日子的梦想却一刻也不曾离开他们。每当儿女们成婚,总是要在中堂上挂上和合二仙的画像,祈祷幸福降临到这新人以后的日子中。
一晃七八百年过去了,在雍正十一年,一向严厉、苛刻的雍正皇帝欣然提笔,下旨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顺着这一民意,祈求国泰民安,八方归治。从此,二人就从“和合二仙”成了“和合二圣”。由此,寒山子从仙人到圣人,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民间故事◇
少娣化嫂
梁秀江搜集整理
古时候有一个妇女叫苏少娣。其实她娘家姓崔,她是嫁到苏家,做苏家最小的一个儿子的媳妇。苏家有兄弟五人,四个哥哥已经娶妻,等她嫁到这家来,是五媳妇了。当她出嫁的时候,她已经听闻,这苏家四房的媳妇常常争吵,而且她们都会听信奴婢的闲话。大概这个家也是比较大,所以闲言闲语,是是非非就不少,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了互相动刀子的地步。当少娣出嫁的时候,她娘家还挺担忧的,到这个不和顺的家庭里面,将来有危险怎么办?结果少娣就说了:“如果是木头、石头、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相处,可是天底下哪有不能相处的人呢?”
少娣嫁到这家来之后,对四个嫂嫂非常恭敬,嫂嫂缺什么东西,她马上说:“我有。”于是马上派奴婢送过去。如果婆婆叫嫂嫂们做事,大家都不情愿,少娣马上说:“我是后来的,我应该做。”娘家如果有一些礼品送来,她一定先叫奴婢把礼品送到四个哥哥家里去。有些糖果之类的,一定是先分给四个哥哥的孩子。如果是嫂嫂互相传一些闲话、是非的言语,少娣总是笑而不答。当自己的奴婢回到家里,来讲嫂嫂对她不满的话,来告状,少娣就先把这奴婢打一顿,然后就自己到嫂嫂那边去道歉,说自己做得不好,请嫂嫂原谅。
有一次,她刚刚穿了一件锦缎的新衣服,抱着嫂嫂的儿子时,正好孩子撒尿了,嫂嫂一看,马上就要跑过去接。少娣说:“不急,小心吓着孩子。”完全没有去可惜那件新衣服,这让嫂嫂非常感动。过了一年,那四个嫂嫂都互相说:“哎呀,这五婶太贤慧了,我们跟她相比,简直就不是人了!”后来,这妯娌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再也没有互相抱怨,说闲话的了,这个家庭就变得非常和顺。
剪纸——《神技吴桥》
本报讯(记者 燕光)

7月6日,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首届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在剪纸之乡河北蔚县举行。这次艺术节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剪纸艺术,打造中外剪纸艺术家交流平台与盛典,以“保护传统”“全民参与”“国际交流”“文化盛会”为亮点。图为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剪纸爱好者梁兰新为艺术节精心制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神技吴桥》。剪纸全长3米,宽0.6米,图中共设计了蹬大缸、滚灯、三仙归洞、吹破天、抖空竹、高空飞人等25个精彩纷呈的杂技场景,51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
◇文化遗产◇
武强年画
贾建辉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武强年画历史悠久,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八仙祝寿

二十四孝(局部)

农家勤忙副本

文武财神献宝
武强年画,鼎盛时有画店几百家,县城周围几十个村还有很多画业作坊,每年中秋节以后,这里的画市十分热闹,那些挂在街道两旁的年画,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喜寿祝辞、人情风俗、儿童妇女、花卉山水等。为数众多的历画、门画、灯画、窗画、对联、条屏、中堂等年画,大多寓吉庆之意。常见的有《喜鹊登梅》、《春牛图》、《狮子滚绣球》、《耕织图》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发图。
在武强还有一种木版年画,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红、紫、绿、黄、粉等颜色套印。通过绘稿、刻版、印三道工序来完成。其构图紧凑饱满,刻版线条粗放、稳健、清晰,既运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质朴的风格,武强木版年画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
图文并茂也是武强年画的一个特点,很多画都配有风趣,诙谐的诗词等。
近年来,有部分年画改进为丝绢印线,人工敷色和宣纸雕版套印的高档年画,并镶绫边托裱成画片和轴画,是一种珍藏品。
武强年画,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