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茂:孝顺本平凡——16版 孝子明星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欣赏 |
朱时茂:孝顺本平凡
朱时茂,著名电影、电视剧、小品演员。1954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70年入伍,任福州军区话剧团演员,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水华选中朱时茂饰演影片《西沙儿女》中的傅海龙,虽说这部电影因故“流产”,但朱时茂从此步入影坛。1983年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后与陈佩斯合作,演出了《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品,成为名噪一时的小品明星。

朱时茂把父母的教诲永记心间,父母是他前行的动力和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贴心地照看是他对“孝”的无言承诺。
一提起朱时茂,我们更多的会想到他在作品中那些刚正不阿的形象。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小品,他出场时总是会带着一身正气。如我们比较喜欢的小品《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他和陈佩斯的连珠妙语,带给我们欢乐,也带给了我们启迪。能够塑造这些形象的朱时茂在生活中的角色又是怎样的呢?当记者采访到他的助理以及他本人时,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的三好男人展现在了眼前。他的善良和豁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茂哥”便是大家对他的尊称。为人先要孝,这是朱时茂做人的原则。朱时茂在生活中演绎的儿子,不是荧幕上的那个硬汉,只是一个体贴孝顺的儿子。

孝以顺为先,顺从母亲老家度晚年
朱时茂是个朴实的山东汉子,他说自己不擅长言谈,但是会用实际行动去孝顺母亲,这种孝顺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让母亲开心才是最大的孝。
朱时茂的父亲去世很早,兄弟姐妹又多,生活的负担全部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勤劳、智慧成为母亲承担起生活最重要的资本。在那个年代,她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后来,朱时茂在北京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把母亲接到北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并且专门在老家请了阿姨过来照顾母亲。可是到了北京不到半年,母亲就一直想回去。他舍不得母亲,总是劝母亲留在北京。后来看到母亲总是开心不起来,朱时茂终于想通了。在烟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熟悉的饮食,熟悉的乡音。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朱时茂同意了,送母亲回老家安度晚年。他为母亲雇了阿姨,照顾母亲也陪母亲解闷。他说,不管怎样,母亲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常回家看看,母亲常记在心间
作为部队的话剧演员,朱时茂秉承了很多军人的特色。他对母亲的孝顺很少体现在语言上,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关心母亲。母亲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长期患有糖尿病。当初,决定把母亲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住,也有出于对母亲身体治疗的考虑,但是母亲并不习惯这边的生活方式,回到老家的母亲,心情舒畅了,但是治疗该怎么办呢?朱时茂请了最好的医生为母亲诊治。当母亲回烟台以后,他就定期把买好的药邮寄给母亲。一年十几次,从不忘记。就算母亲不在北京,也要给她最好的治疗。
平时朱时茂的工作很忙,时间很少。但是为了能让母亲放心,也能让她及时得到自己的消息,朱时茂除了平时经常给母亲打电话以外,每年在过年的时候,无论多么忙,都要想办法回去和母亲团聚。以前是要提早好多天买火车票,回去和一家人团聚。后来交通方便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家看望母亲,哪怕只在那儿待一天,走的时候顺便给母亲多放一点钱。就在这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朱时茂用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因为他的贴心照顾,母亲晚年很幸福。
朱时茂说,这种孝心,是与生俱来的。装不出来,也演不出来,这里面藏着的是深深的爱。
孝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母爱是与生俱来的一样。做我们能做到的,让父母感受到儿女对他们的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