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考辩
现代人喜欢引用的一句话便是“食色,性也”。我们总是认为,既然孔孟都曾经将追求色欲视为人类内在固有的本性,那么我们为何不顺其自然,享受欲望满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因此,“食色,性也”便成为现代人放纵自己的理由。其实大谬不然!引用这句话的人往往都没有认真读过儒家经典,而断章取义,歪曲了圣贤的教诲。
“食色,性也”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孟子的辩论对手告子说的。在《告子上》前半部分,孟子和告子以人的本性为主题进行了一场论辩。在这场论辩中,孟子集中阐述了正统儒家学说的人性观。
告子首先在论辩中亮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内心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无所谓善恶。人的本性只是追求“食”和“色”。这是“食色,性也”的出处。
告子的看法恰恰是孟子要反驳和批判的观点。孟子说,按照你的逻辑,“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意思是那样的话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人还是人吗?在反驳了告子的观点之后,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说,人的本性不是追求食物和性欲等动物性需求,而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就在我们内心中存有种子。
孟子又进一步认为,由于人的欲望太多,遮蔽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所以,治学修身的目的就在于去除遮蔽,找回本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它,求放心者也”的含义。具体如何治学修身呢?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养心的首要原则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而不得善终的人,很少;而欲望多而得善终的人,也很少。
真正细读了圣贤书,才知道我们拿“食色,性也”一句为我们放纵自己的理由是多么可笑!这不但不是圣贤的言语,反而是圣贤要批评的对象。我们现代人真应该好好读读圣贤的教诲,细细体悟实践,才知道其中的妙处。对于那些无视圣贤教诲,而且加以歪曲的人,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李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