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36期 1版——河北农大:春天里的感动

(2011-04-16 12:48:28)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河北农大:春天里的感动
   一个约定:“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2011年3月25日,66岁的李维贺从承德赶到保定,见到了十五年来抚慰和资助他的“儿子和闺女”们。
  15年前,已经失去大儿子的李维贺夫妇,再次面临丧子之痛,小儿子李宝元也因患扩张性心肌病撒手人寰,四口之家只剩下两位老人。老伴想不通,吞下大把安眠药,昏迷了7天才醒过来。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李宝元班上的26名同学聚在一起。“像平常一样,大家自然地说起了宝元,牛树起说了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然后把‘承德市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 李维贺 067400’一行字写在了黑板上”。时任团支书的时翠平说,“当时大家没有一个人说话,都默默地把地址抄在本子上。”
  牛树起对记者说,当时那么说那么做很自然,大学四年最难过的事就是李宝元离开了大家。看到老人伤心欲绝,想到他们以后无依无靠,就想到要替李宝元照顾他的父母。
  15年,15张汇款单和100多封家书
  为了给李宝元兄弟俩治病,原本贫困的家庭欠下了7万元的巨额债务。“俩儿子都没了,还一屁股两肋巴都是债,当时真是不想活了。”李维贺说。
  “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由我们承担。我们马上就毕业了,宝元没完成的事情由我们来继续替他完成……二老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宝元和大家。”绝望之时,李维贺老两口收到了署名“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的一封信。李维贺郑重地回了信。
  没人想到,这样特殊的“家书”一写就是十五年,至今已有100多封。李维贺说:“这些年来,他们就是我的亲儿子和亲闺女,是我们老两口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尽管毕业后大多过着不宽裕的普通人生活,但大家仍坚持给李维贺老两口寄钱,他们说“当年那句话,就等于把一份约定铭刻在心里,这份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
 杨政武刚上班时月收入300元,第一次就给李维贺寄去300元,后来买房还贷款的那几年没寄钱,一还清贷款又接着寄;时翠平和牛树起夫妻二人每到腊月都像给自家老人过年一样,写信问候,时不时寄去100元、200元、500元;2007年毕业十年聚会,大家又凑了1000元给老人寄去……
  比物质上给予的支持更珍贵的是李宝元的同学们十五年来寄给老两口的“家书”。
  李维贺说,最初每次收到来信,老伴都要“插上门痛痛快快大哭一场”。时任班长的杜彦敏说,大家也怕勾起老人的伤心往事,不敢多写信,只是在每年腊月寄一封问候的信,安慰他们保重身体,提醒他们及时去取汇款。
  “信到心到,寄一分钱,写一句话,都让我们觉得不再孤苦无依。”李维贺说,没有同学们的安慰鼓励,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你们是我们的亲儿子、亲闺女”
  为了还债,李维贺卖掉了新盖的房子,艰难打理几亩果园,四处打工,节衣缩食,同时还要照顾生病的老伴。乡亲们都说欠的债不用急着还,不忍心看着李维贺丧子之后还四处奔劳。李维贺却说:“为了儿子,为了儿子的同学们,我一定要尽早把债都还上。”
  今年春节后,李维贺终于还清了7万元债务。清明节,杜彦敏、时翠平、杨政武、李景刚等代表全班同学,专程到承德县看望老人,并在李宝元墓前敬献鲜花。“宝元啊,你的同学们来看你了,他们跟我亲生自养的一样,年年资助我,让我坚强活下去,你没办完的事他们都承担起来,你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李维贺在儿子墓前老泪纵横。
  还清债务后,李维贺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去保定感谢十五年来一直抚慰和资助他的儿子的同学们。李维贺打工所在的企业老总听说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决定资助老李去了却这桩心愿。
  3月25日,李维贺来到保定,面前站着儿子当年的同学们。牛树起、杜彦敏、时翠平、李景刚、祁业凤等,都已是年近四十的中年人。李维贺从兜里掏出一封信:“我的好孩子,你们都有父母和子女,却一直记挂着两个跟你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宝元不能做到的,你们都替他做到了,你们就是我们的亲儿子和亲闺女!”在场所有人,无一不为此动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说,农大学子15年的坚持,是金子般的品质,蕴含着人性中最美的爱心、责任与奉献,而所有“被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炳林说,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诚信因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农大学子的真情关爱,是对“金钱至上”论的有力回击。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先进事迹是当代青年追求崇高时代精神的鲜活缩影。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大学生树立更多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
                                                                                         本报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