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坏人,是做了坏事的好人”
本报记者
燕光
通讯员 如水

张玉荣老人子说:他们不是坏人,是做了坏事的好人
今年春节,来到监狱,白发苍苍的张玉荣老人站在海兴籍服刑人员面前,几句朴实的话语让大家都落了泪。他说:我今年73岁了,每年过年,都是晚辈们来看我,我只走两门亲戚,一个是看我80多岁的老舅,一个就是来监狱看你们……
“小孙子问我,爷爷,你为什么每年去监狱看这些坏人?我说,他们不是坏人,他们是好人,是好人办了坏事,糊涂事,孩子,你要是办了坏事爷爷是不是也得去看你?”
张玉荣说完,犯人哭了,狱警也哭了,帮教团的许多成员也哭了,老人自己,也落了泪。
每年帮教团来监狱,都带一个礼品包,开始是一些生活用品,后来监狱条件好了,内衣等不再需要,他们就精心带了一个包,一块肥皂、一条毛巾、一支笔、一个记录本。
老人们对服刑人员说,孩子们,给你们这些东西,是要你们记住,拿这块肥皂洗洗心,拿这条毛巾将自己擦干净,拿这个笔这个本子记录下自己重新做人的每一步……
开始的帮教形式,是每年春节前去监狱慰问一次,搞一次座谈会,鼓励交心,后来内容形式不断增加,比如请海兴的书画家参加帮教团,与服刑人员搞笔会、送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演出……监狱里的管教人员说,每一次帮教团来,海兴籍的犯人们都像过大年,他们都盼着这一天。
青少年是各种犯罪的主体,“二进宫”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河北海兴县,南接山东,北望天津,是一个偏僻县份,一度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海兴“帮教团”的建成与县关工委的几乎同步。1989年,海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关工委的性质是,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老同志为主体,吸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群众性组织。
县关工委成立后,由老同志组成的志愿者们,到学校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发现,青少年是各种犯罪的主体,而且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刑满释放人员“二进宫”、“三进宫”,甚至个别的服刑人员出来后“专科”改成了“本科”。于是有了到监狱里帮、教海兴籍服刑人员的计划。
老同志们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很快,海兴帮教团成立,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协调政府各个部门,大家推举当时任县人大主管政法的副主任王淑凤为团长,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都是由一名在职主管政法的县人大副主任担任团长。帮教团成员都是县里的“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都是志愿者。其他还有县里的公检法司、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的领导。
王淑凤,75岁,海兴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原县人大副主任,是帮教团第一任团长,第二任团长张玉荣,73岁,海兴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人大副主任。
两位老者,与帮教团的其他成员一起走过了20年帮教路,头上的青丝已都变成了白发。
两位老领导在位时,都兼任县政法委副书记,主管政法,两人在司法实践中,有太多的感触。
1988年,县法院在高湾镇举行了一次公判大会,一个年轻的罪犯被当场判决,当时他的爷爷来了,找到张玉荣痛哭流涕,要求和孙子单独说几句话。张玉荣看到这个可怜的爷爷心里很难受,与主持公诉的检察长研究了一下,考虑到现场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最后没有答应老人的请求。
“我心里非常难过,一个年轻的孩子,因为犯了罪,被判了死刑,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毁了,罪犯家、受害人家、双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因此落入痛苦的深渊,一生也难以摆脱。是,他们犯了罪,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但责任仅仅在他们自身吗?家长、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张玉荣痛心地对记者说。
帮教团成立后,他们与沧州六监狱联系,说明了意向,得到了狱方的热情欢迎,一行人带着家乡的问候走进了监狱,给服刑人员介绍家乡的变化,带来他们亲人的叮嘱,与他们座谈,鼓励他们,许多犯人面对家乡亲人,痛哭流涕。王淑凤对记者说,一个印象很深,因为他们犯了罪,让家里人蒙羞,有的好几年都没有人来看过他们。
不辞辛苦家访,心灵与亲情的沟通

表面上看,帮教团每年只去监狱一次,时间很短,但背后,对服刑人员的帮教是常年的。
每次去监狱前,王淑凤、张玉荣等老人,就开始家访,他们请县电视台帮忙,跟着一台录像机。每年都得用一个多月的时间。
王淑凤老人的腰不好,但她始终坚持着,每年做家访,其他志愿者劝她,年纪大了,不用去了,她说,去和不去不一样。
每个服刑人员的家境都在他们心中装着,他们来到服刑人员家,询问家庭变化,询问家中困难,更重要的是,给服刑人员带去家属的叮嘱。
经过精心整理,到了监狱里,在帮教会上给服刑人员统一播放,每一次播放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灵震撼,有父母殷殷叮嘱的:“儿啊,你做错了,一定要改错,一定要服从管教,回来重新做人!”“孩子,我们等你早日回家!娘想你啊!”这些话,是一个父母对一个儿子说的,到了这里,就成了所有的父母对所有儿子说的。录像里哭,台下也哭。
一名乡镇中学教师李某某,因强奸被判刑。在监狱里,李某已经绝望,认为妻子一定对他深恶痛绝,离他而去,但在帮教团带去的录像里,妻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抹泪:“李某某啊,李某某,我又恨你,又爱你。恨你做这些事给亲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爱你曾经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我相信你从哪里摔倒就能从哪里爬起来!”
李某某看后哭得像个泪人,百感交集,他万万没有想到,同是作为老师的妻子没有离自己而去,还抱着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再不改好,自己还是人吗?
被感动的不仅是李某某一人,犯人们都在哭,真是人同此理,情同此心!
从此他在监狱里表现非常好,减刑后回家办起了体育器材厂,有了自己的企业。
在天津港北监狱服刑的张某,母亲是个哑巴,父亲是继父,服刑四年,家里没人来看过,所以他对家庭有怨恨心,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也不好。监狱给帮教团来了信,王淑凤和张玉荣两位老人就去了张某家,做他继父和母亲的工作,带着他的母亲来到了监狱,母子俩用哑语交流后,抱头痛哭,哑巴母亲掏出不知道怎样积攒来的200元钱,塞给儿子,儿子知道母亲没有钱,又塞给母亲,两人塞来推去,在场人都落了泪,那一刻张某对家庭怨恨的寒冰被母爱全部融化。
还有一位崔某,服刑后开始情绪很低落,想自杀,监狱给帮教团的老人们来信求助,帮教团特地带着他的父母来到监狱看他,不久他父亲去世了,监狱破例允许他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他深受感动,积极改造,多次立功减刑,后来从死缓改判有期,又逐年减刑。
给他们温暖和希望,他们就不会破罐破摔
每年春节,王淑凤、张玉荣等帮教团的老人们都能收到许多刑满释放人员的祝福,在他们眼里,他们是和父母一样的亲人。
王淑凤得知服刑人员巩某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逢年过节都让儿子带上礼品,去看望他们。
一位服刑人员的母亲一次跟着王淑凤去监狱帮教,回来住在王淑凤家,两人一宿没睡,知心的话怎么也说不完,两位老太太,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妈妈。
“其实,给服刑人员一点点温暖,一点点尊重他们都能感受得到,也许,从此社会上就多了一个好人,少了一个坏人。许多人重新犯罪,都是因为没有这些而破罐破摔。”帮教团的老人们说。
帮教团里的志愿者里,老干部多,他们利用自己的余热,协调民政、劳动等部门,为服刑人员家属和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各种帮助,在就业、低保、医保、宅基地纠纷等方面都给予关照,帮助解决,让他们感觉到,家乡、社会没有抛弃他们。
帮教团得知在港北监狱服刑的王某家庭困难,就联系有关单位,给他的父亲安排了一个在县里烧锅炉的工作,王某深受感动,积极改造,两次减刑,现在已经出狱。
高湾镇马庄子村的黄某犯罪后,妻子跑了,儿子走了,服刑期间,房子也倒了。生活在他面前一片灰暗。但就在他出狱的第二天,帮教团就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他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一定好好干,把妻子接回来,把儿子找回来,把房子盖起来。
时隔两年,他的承诺全部实现,和儿子在外打工,都有了丰厚的收入,在县里一个小区买了新房子,他说,新房交工后,搬家时,第一个要请的客人,就是帮教团的亲人们。
帮教团也感动着监狱的管理者,第一次到天津梨园监狱帮教后,监狱领导说,开始以为你们是来走形式的,原来是真帮实教,对我们的工作太有帮助了,希望你们常来。
天津港北监狱,多次来信表示感谢,并定期向县司法局和帮教团来信,介绍每一位服刑人员的情况。
在天津梨园监狱,王淑凤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完一番话,监狱长对服刑人员动情地说,将来,你们谁都可以忘,但不要忘了,这位老太太每年顶着风寒不辞辛苦来看你们!
去世前,他欣慰地说,我又成为一个人了
记者采访时,很可惜,一个在当地广有影响的刑满释放人员,香坊乡杨呈村崔宝才已因病去世,他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是帮教团重点帮教的对象,在狱中积极改造,减刑出狱后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他的故事甚至有点传奇:后来当上了村里的治保主任,成了盗贼的克星,每天半夜起来,给乡亲们巡逻,而且他有经验,为了防控村里几个毛贼,他晚上在他们大门上记上记号,看他们夜里是否老实,有时他躲在房上蹲守,有时爬到树上。
不久,原本治安混乱的村庄,安详太平,偷的盗的都不见了,外村的贼知道有个克星,也不敢来冒犯,村里选举,他得票第一,但村民们不让他干村主任,还是请求他当治保主任。
后来,他先后被选为县、市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不幸的是,两年前他因病去世,去世前他欣慰地说,我又成为了一个人。
刑满释放人员成为帮教团成员
苏集镇张王文村南有一个大型养鸡场,王淑凤、张玉荣经常来这里看看,这里的老板叫王景春,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除了这个鸡场,他在县城,还有商场等产业。
多年前,他曾因盗窃被判刑入狱,是帮教团的老人们给了他断恶向善的信心,回来后在工作上、生活上帮助他,几经努力,王景春成了老板,而且心里很阳光,成了一个爱帮助人的人。
最近几年,王景春也成了帮教团的成员,每年春节前跟着帮教团来监狱做报告,用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大家像自己一样重新做人。
常来看他的张玉荣说,景春,你要多联系你的狱友们,帮他们走正道,帮他们致富,光你一个人好了,不算你好!
王景春说,他时刻记得老人们的话,要给他们争口气,给自己争口气。
县里开家电门市的姚某,生意很红火,他和王景春一样,也有着犯罪的经历,全家感动于帮教团多年的帮助,姚某的母亲报名,也成了帮教团成员,到监狱里讲家庭的教训,讲儿子犯错和改过后的经历。
帮教团还协调监狱、县里的公检法司部门,将一些有强烈改造愿望的服刑人员请回县里,现身说法,警策青少年。
一名学生李某因盗窃被判无期徒刑,对生活失去了勇气,为了帮助他,帮教团带上他的班主任和老师多次到监狱探望,语重心长地进行教育,终于使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由于表现好,多次被减刑,现在已经出狱。服刑期间,为了不让其他同学走自己的老路,他主动要求回母校做报告,面对5000多名师生,他声泪俱下,沉痛忏悔,台下许多同学都跟着流了泪。
“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走我这条路!”多年以后,许多同学感觉,李某的哭喊声犹在耳。
《弟子规》教育,从根本开始
每个海兴籍服刑人员回家,帮教团的志愿者们,都会露出接纳他们的第一张笑脸,主动鼓励他们,帮他们想出路,找门路,更重要的是,会送上“见面礼”——一套《弟子规》教育的书籍和光盘。
王淑凤老人说,现在社会上年轻人出现问题,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都忙着挣钱,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许多犯罪的根本。
而《弟子规》等传统道德教育是最好的处方。
近年,帮教团的志愿者们在各个学校大力推动《弟子规》教育。去年,他们向多所学校赠送《弟子规》等书籍一万五千多本。
今年春节,县职教中心的青年教师王秀之,也加入了帮教团,到监狱给海兴籍服刑人员讲了一堂《弟子规》课,许多犯人都哭了,他们说,早知道这些,我们就不会到这里来了。
现在帮教团里的骨干成员有20多人,最大的82岁,最小的30多岁。他们的行动也影响着大家,县老干部局副局长王金新说,这些老人们太可敬了,他们都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海兴县一中教师鲍长盈说,我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也想加入帮教团的行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