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期 5版——天下父母 “拾荒爸爸”张德远
(2011-03-18 15:03:19)
标签:
杂谈 |
推开张德远家的大门,院子里、屋里,能放东西的地方全都被废品占满了。张德远穿着一件破棉袄正在院子里给废品分类。他告诉记者,年轻时他种过地,一天走百多里路送过窑砖,捡破烂也有30多年了。“只要我还能爬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老婆孩子都需要我。我也不想给别人添什么麻烦。”张德远憨厚地笑着说。
张德远育有一儿一女,他的老家在临沂市兰山区考棚街附近,上世纪6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到杭头村进行劳动建设。老伴身体一直不好,儿子也憨憨傻傻,虽然女儿能替他分担一些,但是后来女儿出嫁,这个家就全靠张德远一个人支撑。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德远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想承包点地种点什么,或者做点小买卖,可是家里穷,实在拿不出本钱。
张德远告诉记者,前几年老伴的身体虽然不好,但还可以照看儿子,在家做做饭,可如今82岁的老伴得脑萎缩已经两年,除了躺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张德远每天除了捡破烂还得在家照顾爱人和儿子。
随后,记者跟着张德远走进他家昏暗的小屋,只见张德远的老伴虚弱地躺在床上,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正在兹拉兹拉地播放着节目。
采访时,张德远的儿子一会傻笑一会重复记者的话,但他一直紧紧跟在父亲身边。或许,他永远都无法体会父亲的辛酸,但他一定能够感受到父亲对他的深爱。
虽然张德远家里一直很贫困,但这个倔强的男人从来不肯向外人道一声苦。在村民的眼里他就是默默生活在这里再普通不过的村民。大家关注他,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大家都没想到,这个整天蹲在垃圾箱旁边捡破烂的老汉竟然到村委捐了300块钱。
张德远的村邻周震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为汶川捐款,大部分人都捐50、100元,村里人都知道他家的情况不好,但没想到他自己跑到村委颤颤巍巍拿出来300块钱,村委知道他家情况特殊,告诉他不用捐那么多,但他坚持把300元捐出来,老人告诉村委:“汶川的人比我更可怜,我要帮他们”。
村委的工作人员房庆飞找到了当初汶川地震捐款的名单,看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老人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
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张德远家一直挺贫寒,但他一直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从来没有主动到村委要求什么待遇。
虽然有低保和捡破烂的收入,但因为老伴和儿子需要医药费,张德远一直省吃俭用。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捡废品时捡来的,屋里的床是床板搭建的,没有沙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值钱的家当是一部收音机,他收破烂最重要的工具——一辆三轮车已经破旧得几乎散架了,他也不舍得换。当记者问他们多久吃一次肉时,张德远沉默了许久说:“我和儿子都不馋肉,老伴有的时候想吃了,我就买点。”看到这些,记者一行塞给张德远200块钱,一开始张德远说什么也不要,记者再三坚持,他才收下。“我还能劳动,自己能挣钱,拿你们的钱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张德远说。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跟随张德远一同去卖废品。因为三轮车太破旧了,79岁的张德远一路推着三轮车,步行了三里路才到废品站。记者问他:“天天这么推着三轮车走,能受得了吗?”“我身体还不错,再说从年轻时候就是这么干活过来的,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我过得很知足。”老人回答道。
老人的废品卖了十块七毛钱,数着钱,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