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太行山深处的隆冬”感动读者
本报讯(记者
梅锦)
1月16日,星期六,入冬以来让人感觉最冷的一天。一位读者带着自己的200元钱赶到报。加入到“暖冬”活动,是他此刻的愿望。可是当他见到本报联谊部夏部长时,他的愿望值又增加了50%,200元变成了300元。这位中年男士在政府机关工作,不愿意透露姓名,更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不必知道他叫什么,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一颗爱心。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74岁的张智老人。他平时已经在资助着几个学生,但他坚决要求跟随本报志愿者进山,他说要带几百元钱给杨文涛(情况见本报上期第24版)过年,还要带些文具。他特别体贴地声明:他身体非常好,进山一点问题都没有。
北京就职于某居委会的读者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有一批衣物是原先捐来没有用完的,也想捐给涞源山区。
河北省中医院的张医生亦打电话报名参加救助活动。
有趣的是,一个电话打给本报读者服务部的夏主任,只响一声就挂断了,然后一个短信过来:我是杨文涛,我在石家庄呢。夏主任拨回去总是拒接,她感觉打电话的不是杨文涛,就往杨坡湾打电话,结果杨文涛就在家里。后来终于接通电话后,传来的是一个可爱的声音:“我不是杨文涛,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原来这位刘思远同学今年才12岁,他想过年时给文涛哥100元钱。他可能得等压岁钱到手时才拿得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把钱给文涛哥哥。
广西读者发来短信:我是来自广西的一位大一学生,我也想为此出力,可不知道能不能帮得上忙?夏主任还未来得及回,第二条短信又发了过来:很感谢你一直默默地付出,我该怎么样呢?我们建议远方的读者将款物捐给身边的需要救助的人们。
河北内丘的读者刚看到报纸就打来电话表示第二天要将捐助的物次送到报社来;
兰州王女士询问杨文涛身高,为他准备新衣服;
石家庄市李会娟女士捐助二百元,支持贫困学生;
河北省高院的一位读者想要救助资料。
河北易县的读者中先生是位农民,他打来电话说要捐钱给利索的陈秀。
夏主任介绍说,陈秀不能说话,但他非常勤快非常利索。另外许多读者要捐助杨文涛,本报观点是还有刘文涛李文涛等很多贫困学生需要救助,大部分读者都同意。
……
赵桂洁、李先生、王女士……太多的电话,报名的,捐钱的,捐物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一颗颗爱心在读者中跳动,一份份爱意在寒冷的冬天里传递到寒冷的太行山深处。
许多读者评价说,感谢《家庭百科报》,这是一份有爱心的报纸,好看的报纸,教大家都做好人的报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