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在河南待了一个多月,前些日子翻出照片,就有了把期间一些游历写出来的想法。叶县县衙,据说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去游玩一趟,感觉确实有收获。
叶县县衙,据说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现址在叶县东大街上,从平顶山到叶县的城际公交(票价五块)上下车后,是在县城的主干道上,借助手机上GPS的定位向东走,我和朋友两人很快就找到了地方。
在中国,地方政府在旅游基础建设方面的确很能投入,叶县县衙所在的街道和一条明清仿古街道成“T”状,县衙就在I上,去的那天好像是河南电视台的摄制组来拍节目,门口当时挤了好多看热闹的人,连正门都没拍完整,所以现在只能上网借张别人的照片。http://s15/middle/71f39f1ehac41ebed268e&690
县衙门口看起来其貌不扬,当时拿到门票,心里有种五十块钱打了水漂的感觉,呵呵,当然最后结果是让我很满意,是故明白老祖宗教训的很对——不可以貌取人啊。
(补注:当时人太多,门口的景色什么的都没法看清楚,现在没法写详细东西,只能借用其他资料补充下
叶县县衙位于叶县县城东大街北侧,整座建筑由中轴线和东西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组成,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县衙大门两侧是向外伸出的八字墙。据《抱朴子内篇》载:“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就是说传说中尧的眉毛长成了倒八字,看起来非常严酷,而在县衙大门两侧建八字墙,就是取其象征意义,用来衬托县衙建筑的庄严、神圣。
县衙大门上方有一黑漆大匾,上书“叶县县署”四字。匾额下方有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是清同治六年叶县知县欧阳霖到任之初所撰。楹联通俗易懂,唯下联中的“溺”字作陷入困境理解,表达出一方父母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这在“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封建时代,对于树立政权机构形象,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和交流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