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民窑——散记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
标签:
杂谈 |
中华五千年悠悠长河中,唐朝无疑是一朵烂漫多姿的浪花。唐人、唐诗、唐装、唐三彩……盛唐文化,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在异域海外最形象的代名词。
著名的长沙窑瓷器,在大唐盛世的历史背景下,创造性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工艺、艺术、商贸的高度。随着本土与世界各地学者、爱好者研究与认知的不断深入,它逐渐折射出蕴含的盛唐万千气象,成为继唐三彩之后又一个被人们广泛认知的盛唐代表形象。
长沙窑又名长沙铜官窑,位于湖南省望城县丁字镇古城村,发现于1956年。1957年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柄先生复查后正式确认,揭开了世界釉下彩瓷发源地之迷。1964年冬至1965年春,1978年1月至11月,1983年3月至12月,1999年9月至11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先后进行四次科学发掘,获得彩瓷标本和陶瓷器物近万件。实物证明,长沙窑开创了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将中国陶瓷推进到了彩瓷时代,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窑兴盛于唐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五代。烧制的器物以青瓷为主,器形品种有碗、碟、瓶、罐等生活器皿。同时,它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创造了一系列令唐人骄傲的“第一”。
1、第一个发明釉下多彩
釉下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瓷器装饰艺术。我国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分。”
2、第一个发明烧制铜红釉
长沙窑烧制成功铜红釉,成为世界彩瓷史上始作俑者,把铜红釉发明烧制时间,从宋代提早至唐代,推前300多年。为宋钧、元明清釉里红及祭红、郎窑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
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长沙窑模印技术十分精湛,人物可数清根根胡须,动植物栩栩如生,建筑物富有立体感,堪称世界陶瓷史上一绝。长沙市博物馆珍藏的婆椤树贴花印模、人物贴花壶是很好的见证。
4、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
长沙窑的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独步天下,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彩绘花鸟壶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彩绘的魅力。
5、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
长沙窑抢占市场,成功之要诀是做到了价廉物美。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实行明码标价,真是用心良苦。如“有钱冰亦热、无钱火亦寒、五文”壶。长沙窑瓷器的制作过程,为家庭作坊制。从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张”、“何”、“刘”、“王”等姓氏铭文,这些姓氏铭文有可能标明是哪家制造,反映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也有可能是标明为某姓所用,投其所好。长沙市博物馆的“何”字贴花壶就是一例。
6、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
聪明的长沙窑经营者们,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抢占市场,博得市场买者青睐,便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卞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7、中华第一龙窑——保存最为完整唐代古龙窑
位于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中心的谭家坡古龙窑,是唐代以来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龙窑。窑址正南北方向,总长41米,最宽处3.5米,最窄处2.8米。坡度陡处23度,平缓处9度。
长沙窑器物特征明显。由于瓷土本身的原因,长沙窑无法在瓷质上与岳州、湘阴等其他窑场产品竞争。为了占领市场,长沙窑采取了扬其彩绘、造型之所长,避其瓷质之所短的策略,将大唐兴盛的诗词、书画、雕塑艺术与陶瓷器相结合,将陶瓷艺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可以这么说,唐代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同时也产生了中国最具魅力的民俗艺术家,长沙窑的能工巧匠突破了以往绘画题材的束缚,在器物上勾勒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这些充满了生活情调的民俗风物绘画,清新淡雅,逼真自然,可谓开民间绘画艺术之先河。
我们仔细端详这些美丽生动的画幅,会发现它们的创作者运用线条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差不多已达到同时代画家们的水平。这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在绘画技法上多以粗线勾出大体形态,然后用铁线描勾画细部轮廓,笔划强劲有力。用没骨画法画的图案线条如水浸棉条,柔软浑厚,大小粗细随物而变化。从出土的大批瓷器来看,山水、花鸟、走兽及游鱼,是长沙窑艺人们最喜爱的题材,这与长沙窑所在地青山绿水、鹭雁飞鸣的迷人风景不无关系。而人物图案就更显珍贵了。
在瓷器上书写诗歌题句也是长沙窑率先的创作,并成为长沙窑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歌内容多姿多彩、情感真实自然、语言朴实风趣,成为长沙窑极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又是唐代诗歌艺术达到中国诗歌艺术顶峰、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极好的见证。目前整理出的长沙窑题诗有“七绝”和“五绝”63首。这些瓷器上的诗,虽未落款和署名,也非名人名作,却是当时最流行最普遍的民间风格,其中有10首出自《全唐诗》,青釉“一别行千里”诗词壶就是典型器;其他53首均不见史书记载,但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书法的艺术美感,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有大量题记,如“龙门多贵客”、“男儿大丈夫”、“牛怀舐犊之恩”、“天地平如水”等。这些诗词或题记既通俗易懂,又发人深思,开创了陶瓷文化新领域。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也是一绝。长沙窑雕塑小动物,多少有些夸张与变形,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些雕塑小动物或休息,或觅食,或奔跑,神态各异,憨态可掬,造型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但求神似而已,而唐代盛行的“肥美”之风,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各种动物小雕塑上。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酱釉双鱼背壶,今天端祥它,依然像是令人惊异的现代派作品。为了器形的实用和放置的稳当,器物造形为两条亲密无间的大鲤鱼相拥而成,富态便便而又憨态可掬。当清水或美酒从鱼嘴倾泻而出,主人畅饮时,一定带着会心的惬意。
说千年以前的唐代瓷器“海派”,其实一点不夸张,只要见过长沙窑的器物就明白了。
首先是有大量异族风格的器形,像大口的双系罐,短流的执壶,显然是西亚一带的汲水器风格。
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长沙窑及时地选择了海外市场,它的产品大量地卖到了宗教文化盛行的西亚中东广大的阿拉伯地区和非洲、欧洲。为适应外销需要,长沙窑引入了海外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创造出了很多新产品。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人物有骑士、胡人吹笛者和舞蹈者;植物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动物有“摩羯”和特殊装饰的狮子等。“摩羯”是梵语译音,或作“摩伽罗”,人们将它视为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引进外国文化这一创举,给长沙窑的外销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当时陶瓷市场的繁荣。
长沙窑的彩绘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线条和图案是由成串的点子构成的。毛笔蘸了彩料,画线应该是件容易事,为什么避易就难呢?这就进一步涉及到海派的问题了。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沿着繁忙的丝绸之路和海上航道,海外的客商、留学僧侣纷纷涌入中国,贩运走大量瓷器、丝绸、茶叶,同时带来了胡服、胡舞、高丽的折扇、西亚、欧洲的金银器……奇异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令唐人耳目一新。追求时尚的心理自古有之,开放的唐代人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仅着胡服,跳胡舞,就连瓷器生产也受到影响。而长沙窑正是以烧制外销瓷为主的瓷窑。外商定货时自然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提出要求,有的干脆就是来样定货,有的小娃娃,俨然一副南洋群岛土著的装扮;还有些执壶,上面贴塑的纹饰是西亚、北非盛产的椰枣,这些产品无疑是专供出口的。西亚金银器上由细小的凹坑组成的图案是一下一下錾出来的,它实际是受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但因为西亚金银器时髦、海派,长沙窑瓷器彩绘也模仿了西亚金银器的工艺。瓷器的彩绘变线为点,也就毫不奇怪了。
近几十年来,长沙窑产品在海外大量地出土,特别是“黑石号”沉船上数量巨大(7万余件)的长沙窑产品的发现,清楚地表明了长沙窑是一个商业性的外销瓷窑,这在中国古代窑场中也是仅有的。
长沙窑令人目不暇接的精湛艺术品尽展盛唐气象,今天的人们一边鉴赏它们,一边追慕唐人的优雅历史文化,着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趣事。
湘江千载悠悠,一窑尽得风流!
http://www.hnwhyc.com/images/UploadFile/20081112152349362.jpg
长沙窑诗文壶
一、认识长沙窑:令唐人骄傲的“第一”
http://www.hnwhyc.com/images/UploadFile/2008111215252571.jpg
长沙窑白釉绿彩壶
二、火土相熔的大唐艺术:长沙窑的诗词、书画、雕塑艺术
http://www.hnwhyc.com/images/UploadFile/20081112152545749.jpg
长沙窑褐釉双鱼形壶
http://www.hnwhyc.com/images/UploadFile/20081112152621523.jpg
长沙窑酱釉胡人雕像
三、 新话长沙窑:唐代的海派瓷器
http://www.hnwhyc.com/images/UploadFile/20081112152646617.jpg
长沙窑釉下彩动物雕塑
前一篇:73件元青花的"记忆"
后一篇:哥德堡号上的中国陶瓷(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