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8日),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中小学生健康膳食问题,启动“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同时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这是继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由政府买单保障孩子每天运动1小时之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展的又一行动,据说是《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的一部分。北京市将在运动、膳食两个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引导,政府真可谓用心良苦,想尽办法改善学生在校的饮食、运动,还投入资金支持孩子们的运动和膳食。我们真应该为这样的举措拍手叫好。
孩子,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子”
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智力、身体素质、乃至心理发育的基础和保障。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奶类摄入量不足,而油脂、盐等摄入量过多。钙、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同时,根据一项对北京市3万余名中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能够天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17.6。而每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超过4小时的分别为15.7%、12%和10.5%。
运动不足加上膳食不均衡,这些综合因素一起发挥作用,相关健康问题也就凸现出来。北京市中小学男、女生2011-2012年肥胖率分别达26.2%和15.2%;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呈上升趋势;如不加强干预,中小学生将会成为慢性病发生的潜在人群。
孩子生活方式的形成,第一影响因素应该是家庭。显而易见,孩子的生活方式首先受家庭影响,如父母热爱运动,孩子喜欢运动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家庭的膳食习惯更是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如果家里的饭菜多盐重油,孩子从小习惯了这样的饮食,可能终身都会“口重”。可以说,孩子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子”。因此,如果有喜欢运动的家庭氛围,均衡的家庭膳食习惯,会使我们的孩子受益终生。同时,相关数据还显示,孩子的身体活动与饮食习惯的好坏具有相关性。
可惜还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此呼吁大家,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首先要让他健康成长,要从营造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吃动平衡”的好习惯开始。
今天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建议孩子的饮食多样化,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类、奶豆类等食物,同时强调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锻炼,以及3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这对成年人也是适用的,爸爸妈妈们,不妨下定决心,与孩子共同吃、动平衡一下。
健康的保障——10个拳头平衡膳食原则
大家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诸多的膳食指导不一定都能够记得住、搞得清,做起饭来可能无从下手。其实,平衡膳食“10个拳头原则”就能最直观地告诉我们如何调配每天的均衡膳食。请记住“饮食多样化”,请记住这“10个拳头”的比例和量,平衡膳食就可以变得这么简单。
平衡膳食“十个拳头原则”:
我们每天大约需要10个自己拳头大小的食物(指可食部生重);
比例是:肉:粮:奶豆:菜果=1:2:2:5(以重量比计)。即:
不超过:1个拳头大小的肉类(包括鱼、禽、肉、蛋);
相当于:2个拳头大小的谷类(各种主食,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
要保证:2个拳头大小的豆、奶制品(各种豆制品、奶制品);
不少于:5个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
http://s6/mw690/0025mHRqzy6Hp47DHN30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