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盐场,

(2023-05-08 14:37:50)
分类: 文史资料

犍乐盐场

原创 唐一乐

  岷江道陆路东线从乐山南下沿岷江东岸而行,经大石桥、青衣铺、红岩铺达牛华古镇,那是个以出产岩盐著名的古镇。史载战国时蜀郡守李冰凿“盐溉”,史家即指为牛华镇之红岩子。因产盐,红岩子成为古道上交通要津。民国《乐山县志》载:“红岩,人咸凿山取泉煮盐,故商贾辐辏,舟舆骈集,是红岩乃嘉犍上下通衢也。”

  然而牛华人爱吹的却是说牛华为中国四大古镇之一,与什么烧瓷器的江西景德镇、岳飞大破金兵拐子马的朱仙镇等齐名,是否如此,无人考证。现在的牛华溪,也只剩有民国晚期的剑霜堂等聊作古镇的标志而已

  自清代来,牛华一带盐业急速发展,清《一统志》载:“盐场在乐山县东南十五里红岩山,今盐场在油华溪。”油华溪即牛华溪,由此可知牛华溪盐场最早在红岩子,其后才在牛华溪,并设盐厂名“乐山盐场”。清代盐运使刘应蕃在《牛华溪即事》中说道:“江水回环溪水萦,嘉阳廿里附南城。人家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民国《乐山县志》云:“居民约三千余户,井灶林立,盐煤汇萃,商业富庶之区,此为县中第一水陆通衢也。”故四川地方史学家任乃强老先生认为唐宋玉津县治应在牛华镇。果如此,牛华人到真正要好好的吹一下牛了。

  因盐,牛华溪交通地位更显重要。民国《乐山县志》载:“地富产盐,商业繁盛。民国十八年(1929)与犍厂合修马路至油华溪,绕道由红岩背后另开新路直抵凌云寺侧之篦子街。”成为乐山最早的公路之一。

  牛华镇南下,是有“小西湖”之称的五通桥。

  五通桥之得名一直众说纷纭,实在是乐山地名史上的一大公案。一说是五通桥有座桥为五孔石拱桥,当地人称为五洞桥,洞与通音近,当地人便讹称为五通桥了;二说是古代茫溪河上有五座灯笼桥,灯笼桥者,是以竹笼装卵石为墩,上搭木板而成,形如灯笼一串,故名。五通桥即五座灯笼桥之意;三说是因境内有五座石桥而名;四说是该地水路上通成都,下通宜宾,陆路上通仁寿,下通凉山,西往沙湾,比四通八达还要多一通,故名。

  实际上,五通桥之得名与该地制盐业息息相关。其名之来,是因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两河口修了一座桥,桥为三孔,俗称老桥。灶户为了生意兴隆,忻祷主管牛马瘟疫的五通神保佑牛,特在桥旁建了一座五通庙以为供奉。其后人们把庙与桥合称,遂名该地为五通桥。

  城为滨江城市,方志记其风景云:“人烟两岸,万井相望,野绿空碧,皆泛于水。杨柳湾处,跨以蜂腰长桥,桥下小艇双飞,往来如织,颇有西湖打桨风味。”再早,清代诗人李嗣有诗云:“垂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如画图。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五通桥称为小西湖,大概就据此而来。当年,作家李准咏五通桥道:“浓装淡抹胜西子,祖国山河第一娇。”捧得令人汗颜。抗日战争时,徐悲鸿来游,也为之颠倒,竟将其喻为君士坦丁堡。张大千、丰子恺、张善子、傅抱石、关山月、张悲鹭等名画家或游或住,都弄得忘乎所以

  现在的五通桥说不上垂杨夹岸,是榕树荫。榕树在乐山一带称黄葛树,唐宋时期称嘉树。五通桥江河两岸最多,百年以上者有300余株,最古老者如黄桷井的五爪树,树龄达400年之久。那成百上千的榕树遍布城内外,形成了十里榕荫十里城的景色。其龙蟠虎踞的姿态,榕荫半的气势,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真使人流连忘返。

  其中,茫溪河尤胜,有《五桥山水记》写道:“由茫溪东溯,溪水平静,两岸榕荫柳摇,精舍林立。荡桨于斗折山溪之间,可入五六里。”

  五通桥河道纵横,水面广阔,波平如镜,水上运动历史悠久。在乐山有民谣说:“乐山出扒手,牛华出打手,五通出水手”(身为乐山人,为之愧恻)。自古以来,最有名的水上活动就要数午龙舟会了。民国《犍为县志》载:“五月五日为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士女游江,舟多于鲫。其盛况冠于治城及沿江各场。”龙舟会上,赛龙船、抢鸭子为其主要内容,而抢鸭子最有地方特色。其方式是以各种方法激鸭子潜入水中,各只龙船上的健儿纷纷跳入水中追逐争夺,岸上水上,锣声鼓声,呐喊欢呼,其情其景最是热烈。

  1979年起五通桥年年举行龙舟会,除继承旧有赛龙船、抢鸭子等传统项目外,又增添了龙舟夜渡、水上平台、水上焰火、漂河灯、赛渔舟等项目。1984年,五通桥龙舟队还代表四川省参加过该年举办的全国首届龙舟赛,并获得了第三名。1987年,午龙舟会发展到了乐山城,成了“乐山国际龙舟经贸交易会”,除了水上活动外,陆上文艺活动和经贸活动更加活跃。不过静心一想,还是五通桥的正宗。时至今日,五通桥已成了全国的“游泳之乡”,仍然是水手们施展身手的地方。

  也由于五通桥水网纵横,桥也特别多。现存古桥多为单孔拱桥,均有雕刻,因此有的叫花花桥,有的叫龙桥。现存最早的古桥要数两河口的老桥,该桥其实很一般,三孔石桥跨于小溪之上,一株黄葛树一旁婆娑,具备的似乎是风景而非人文。另外浮桥也是五通桥一大特色,最长的一座要数联系五通、竹根两镇的四望关浮桥。浮桥以若干木船或原木并联,上平铺木板,可宽可窄,可长可短,随水势升降,随用随撤,使用十分方便。不过浮桥在当今已不合时宜,所以四望溪浮桥已换成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浮桥已成为往日的追忆了。

  不过,五通桥在南丝路上的真正位置,是食盐产销中心。城由五通桥镇和竹根滩镇组成,处于岷江及其支流涌斯江和茫溪河交汇处(图五23、24),是一座随盐业发展而兴起的城镇,其城建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盐业发展史。其盐史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到宋代“卓筒井” 发明之后,包括五通桥在内的乐山、犍为一带已有了盐场。明洪武1368—1398)年间产盐区集中在井研县王村场,盐井名永通井,设厂名永通厂。又在王村设永通盐课司署,围绕盐巴做第二道工作。

  清代,产区沿茫溪河向下游发展,乾隆(1736—1795)时在两河口打出了第一口井,这一带就逐渐形成了盐产区和盐煤集散地。此后又沿茫溪河向河口以至竹根滩发展,最终在清代形成了五通桥和竹根滩两镇。至清乾隆、嘉庆之际,五通桥盐井“不下万井”,为全川五大盐井之首。嘉定府每年所征盐税五万余两,有80%就来于五通桥的盐巴。五通桥已成为川西盐业中心,因地属犍为县,故称“犍为盐场”,与牛华“乐山盐场” 合称“犍乐盐场”,扬名巴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照片
后一篇:漆志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