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院墙

(2022-04-25 15:38:16)
分类: 历史

提起丰子恺、李可染、傅抱石、赵无极、徐悲鸿、吴冠中这些响当当的美术大师,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都曾在重庆的一所学校——国立艺专里学习或任教。这座被称作“黑院墙”的国立艺专,可以说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当代美术的摇篮”台湾作家琼瑶曾在作品《几度夕阳红》中,对“黑院墙”有过详细的描写。




01

国立艺专的“流浪”岁月





在重庆轨道交通大石坝站下车,走出站口,四周高楼鳞次栉比。走在路上,偶然瞧见,路牌上竟张贴着颇具艺术气息的画作,古色古香,画作下还有一行小字——“黑院墙”大师们的作品。原来,这里竟藏匿着一段重庆美术史的峥嵘岁月。我们不如将时光的齿轮往前拨动,去忆起曾经的光景……



路牌上古色古香的画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沪相继沦陷,政府、学校等包括国立艺专在内的机构部门,都陆续向内陆西迁。1940年8月,刚在昆明安顿下来的国立艺专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因越南局势恶化,危及滇边,学校即刻迁往重庆。”


自此,国立艺专开始了在重庆六年的流离岁月,先后在青木关、磐溪落脚,而其中,在磐溪,也就是如今江北区大石坝一带的“黑院墙”时期,更是造就了中国美术史的辉煌往事。


忆曾经的时光


1946年艺专学生参加重庆反内战游行


曾任国立艺专校长的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说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这国立艺专究竟是什么?磐溪究竟又是个怎样的地方?


国立艺专,是中国抗战时期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由当时的国立杭州艺专与北平国立艺专在湖南沅陵,即学校西迁过程中合并而成。傅抱石、赵无极都曾在国立艺专度过一段难忘的校园时光。而且,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这两座中国顶尖级美术院校,前身就是国立艺专。


当时,接到政府再次迁校命令的国立艺专,很快便将校区迁到了重庆青木关附近的松林岗,并开设了国画、书画、图案、雕塑、音乐五个专业,由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担任校长。1942年秋,著名画家陈之佛先生接任校长后,决定将国立艺专由松林岗迁到了磐溪一处名叫郭家院的地方。


1954年重庆磐溪图案教师


迁校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松林岗位置偏僻,校舍破败紧缺,教师住宿困难,难聘良师,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二是磐溪靠近重庆,交通方便,有现成的房屋可作教学之用,且临近中央大学,可兼聘教授,充实师资。而这现成的房屋,就是郭家院。

 

郭家院是一户有钱人家的院子,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国立艺专的师生们觉得“郭家院”这名字土气,还曾将其改名为“果家园”。四合院式的郭家院子,院落低矮、黑瓦土墙,充满了人文气息,不少挑梁柱子上还雕有装饰纹样。不过,虽然院内已经有30余间房子,但对于迁移到这儿的师生们来说还是少了些,学校便又在四周搭建了一些简易草棚,平时作饭堂、男职工宿舍,需要时做礼堂。


部分历史资料


由于这些草棚,加上郭家院的房屋,皆是散落在山坡之上,为加强管理,大家便修建了一道围墙,把郭家院和那些搭建的草棚圈在了一起。因围墙本身是白色,在田野里非常扎眼,便有人建议涂抹成黑色。于是,师生们就到农民家里要来“锅烟墨”,把墙刷成黑色,从此,“黑院墙”就成了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自江边至磐溪校园里有条蜿蜒的石板路,中途有巨石悬空突出,下有卖猪肉的肉案一座。再上行数十步即为磐溪盘旋之处,有平地傍山面溪而生,邮局、百货店、磐溪饭店等等在此,再行数十米,转过磐溪茶馆,一眼望去,就是艺专的黑院墙了。”


潘天寿曾在《八年流离》中对“黑院墙”有过这样的描写。由此可见,当时的国立艺专学校氛围、社会环境安定祥和。



潘天寿


潘天寿画


在陈之佛掌校的那段日子,同学们获得了难得稳定的学习生活,好些离去的老教授也被请回来了,还增加了一批年青的力量。如林风眠、谢海燕、李可染等,都是当年及往后享誉国内外艺坛的著名专家学者。除此以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著名教授,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丰子恺被聘为教务主任,陈之佛校长也亲自讲授美术史论课。



陈之佛


陈之佛画


学校里,每一位老师上课都十分认真,对学生循循善诱,且始终关心爱护,当同学们遇到种种困难时,大都能得到老师们的热情指导和切实地关怀。此后,国立艺专的师资与创作更是达到西迁的顶峰。


傅抱石曾任该校中国画科主任兼校长秘书;丰子恺曾在此创作《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赵无极在此任教4年,曾参加在渝举办的青年画家联展;李可染在此任教3年,曾在渝举行李可染写意画展,创作有君堂作品《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



丰子恺


丰子恺画

 

老师们在美术创作领域表现得如此兢兢业业,在此就读的学生们当然也“不甘示弱”。在校期间,他们走上街头绘制抗日宣传画,参加示威游行声讨日寇侵略,创作出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美术作品,培养出如今人们熟知的唐献瑞、刘江、黎熊才等著名艺术家。“黑院墙”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获得了“中国当代美术的摇篮”这一美誉。



黑院墙国立艺专图文展


“上了渡船,到了对岸,两人又都沉默了下去,默默的向艺专走去,一大段路,谁都没有说话。直到艺专的‘黑院墙’已经在望了。”台湾作家琼瑶就曾在作品《几度夕阳红》中,对“黑院墙”有这般的详细描写。

 

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迁设杭州,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学校师资一分为二,一部分北上,重建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于1949年改名为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由徐悲鸿担任院长。

 

另一部分南下,恢复国立杭州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改名为杭州美术学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时任院长潘天寿,1993年再次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如今,这所两院校均成为中国顶尖级美术院校。







黑院墙现址


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失去了艺专师生的磐溪“黑院墙”,建筑结构年久失修,不仅变成危房,仿佛也失了魂。这样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地方,却渐渐被后人遗忘,以至《江北区志》两次修志时,都未曾将其录入。几年前,黑院墙拆迁,楼房倒塌的那一刻,曾经的艺术之魂便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国立艺专在磐溪的“黑院墙”时期仅仅只有四年,但却是国立艺专西迁征途最辉煌的4年。曾经在这里学习钻研的师生,许多都在后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泰斗级大师,对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培育与推动作用。而这璀璨耀眼的一切,皆来源于那份时代的重量。



黑院墙现址


当年的国立艺专肩负的,是比如今更为沉重的历史重担。有人曾这样评价道:“它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一根赢弱的独苗,它也是实现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理想的一缕纤弱的希望。”


那时的国立艺专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所以它的西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战争逃亡和避难,而是在为延续艺术与文化所做出的苦难挣扎。这也是为什么在颠沛流离的西迁过程中,学校仍能凝集中国最一流的艺术教育家队伍,并始终没有停止过一届招生的原因。

黑院墙现址


这过往的一切,这份历史的厚重,人们不应该忘记。


经过近年来的走访调研和挖掘整理,2018年,重庆市江北区举行了“黑院墙”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会上,江北区委宣传部成立“黑院墙”国立艺专课题组,全面搜集整理当时的史料,努力为江北区留存历史文化记忆,为完善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贡献力量。


除此以外,课题组还特意拜访如今已99岁高龄,曾就读于国立艺专的学生——唐献瑞先生,倾听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声音。未来,相信当人们谈起磐溪时,会震撼于“黑院墙”的历史分量,感恩于艺术家的坚韧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川康毛纺织厂
后一篇:远征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