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铁原阻击战”的永恒价值

(2015-12-23 11:35:02)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71ef3885jw1ez9fkz2wz8j21kw11xn4h.jpg                                                《铁在烧》总撰稿魏纪奎
两年前的初夏时节,为拍摄5集文献纪录片《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中国摄制组来到依然处于战争状态的朝韩38线,在随处都能见到韩美大兵演习车队匆匆行过的韩国铁原郡,我们开始了“铁原阻击战”的寻访之旅。这场短短13天的惨烈战斗,近万志愿军将士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铁原初夏的夜晚仍然寒意袭人,近处星星点点的灯火是后来新建的城市,而远处,那一片夜色笼罩的地带,就是当年被战争摧毁的铁原城。60多年了,当年被炮弹削平的山丘已经被林木覆盖,在黑暗中,连绵起伏的山岭巍然矗立,荒凉而寂静。自从那场战争结束以来,这里便一直是韩国的前沿地带,少有人烟。
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的那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著名阻击战,我们想要找到一种不同于以往历史的讲述方式。它应该不仅仅是战略家的纵横捭阖,不仅仅是指挥员们的杀伐决断,甚至也不应该仅仅是前线将士们的浴血拼杀。我们想要发掘的,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遗产,一定要有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存在。然而,当我们来到铁原,我们想要找的答案却像这些模糊的远山一样,似乎就在眼前,却看不真切。
历史事实倒是十分清晰而简单:1951年5月27日,为掩护刚刚完成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主力回撤休整,志愿军第63军24000多名将士接到死守铁原15到20天的命令。13天时间里,志愿军第63军在宽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线顽强阻击,破解了“联合国军”快速歼灭志愿军回撤休整部队的图谋。
然而,隔着60年的历史尘雾,我们该怎样去理解和把握这次战役的意义,怎样去触摸和感受当年的63军将士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感召下,面对敌人的钢铁战车和倾泻而下的炮弹,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一次次顽强地阻击强大敌人的进攻?战场的硝烟已经消散,军事禁区锈迹斑斑的铁丝网,残留的树桩,炮弹碎片,这些也只能拼接成那场战争的模糊印象,资料馆里的战争档案,也只是为那场惨烈的战斗提供了不甚详尽的索引和注脚而已。在铁原初夏的寒意中,看着残阳渐渐隐入雾霭后的山峦,脚下这片土地上志愿军烈士们抛洒热血激荡起的历史回声似乎还不够汹涌澎湃。
2013年10月17日,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偏僻乡村里,中国摄制组找到了曾亲历这场战事的美国老兵贝文。1951年6月中旬,贝文作为美国陆军战史分遣队的一名战地观察员,携带一架照相机,开着吉普车踏上了朝鲜半岛这片千疮百孔的战场。60多年后,面对中国摄制组,这位美国老兵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军人的尊敬,他说“毫无疑问,他们打败了美国,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华盛顿,老兵沃伦·维德汉多年来一直没有忘记当年的对手,“因为我跟他们打过仗,较量过后当然知道他们实力不凡,我知道他们很出色”。历史在这里猛然被掀开了一角,在采访中,我们多次被美国老兵对中国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尊崇所震撼。似乎,原本那些有些模糊的单薄背影在当年武装到牙齿的强悍对手眼里更加清楚起来。
采访九死一生归来的志愿军第63军老兵贾文岐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老人用质朴的话语娓娓道出了一代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情感源泉,“我们在朝鲜有一个信念,我们中国遭到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受过这个罪。我们就有一个信念,这种惨状不能在我们祖国再重演,所以我们就是死也要把敌人顶回去。”
当年对手的首肯心折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我们的历史,而依旧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有了更多的感受。至此,铁原旧战场上那些残存的遗迹、档案馆里的资料和数据逐渐鲜活生动起来,他们开始呼吸,说话,那些沉睡在地下多年的战士们苏醒过来,向我们诉说着那场战争的惨烈,那些为了爱与自由付出的牺牲,那些未曾说出永难瞑目的热望和期待。
所有这些,凝聚成了这部厚重的影像历史。它不是宣传和说教,它是在回溯,回溯到一个民族刚刚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时的真实感受,“遭受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人太想保护自己的家园了”。的确,还有什么比保护好自己的母亲更重要的呢?60多年前,在韩国铁原,中国军人的生命像燃烧的钢铁,为了保卫新生的共和国,他们毅然决然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今天的人们,看看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与强敌殊死战斗的,或许就是本片永恒的价值所在。

       五集文献纪录片《铁在烧》24日晚8点,CCTV-9播出第一集,欢迎收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