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2-06-05 10:41:01)
标签:
教育 |
|
|
|
|
|
|
|
|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剪纸教学与孩子绘画教学都属于学校美术教育,其教学理念、方法都是相通的。目前学校美术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理念、方法、形式陈旧、单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随处可见,一幅范例加示范讲解是美术教学常用的格式,这样的教学现状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美术没有兴趣,对美术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对美的欣赏和表现。
从孩子剪纸现状来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忽略孩子年龄特点,绘画基础的差异,出现“剪得好的爱剪----多剪----剪得更好,不会的怕剪----不剪--更不会剪”这两个极端。 2.忽略教学指导策略的变化:观察生活是剪纸学习的源泉,培养情感是剪纸学习的根本。思维想象是剪纸学习的中心,创造表现是剪纸学习的生命。一幅范例加示范讲解是常用的格式化教学格式,而忽略指导策略多样化,侧重孩子技能。 3.忽视评价。或因时间限制而流于形式,或着重评价作品效果而轻创作过程,再加上评价标准有失偏颇,使得有些极富想象却剪得不像的孩子得不到理解和肯定而失去信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1.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日本的小学已经把中国剪纸纳入了教学课程。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2003 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而濒临失传的艺术只有让群众接受和喜爱才能真正地“生存”下去。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孩子更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开展剪纸课程,使孩子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2. 从我国目前研究现状看,查找资料发现:国内中小学有关剪纸方面的研究有一些,如剪纸课程的建立,系列剪纸教学的研究,而在学校对剪纸,尤其是探索剪纸教学模式,指导策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3.我们学校以民间美术中剪纸和陶艺作为开展的特色项目,2007年以来,在剪纸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剪纸技能技巧,积累了较丰富的剪纸教学经验。 如何在剪纸教学中促进孩子多元的发展呢?本课题设想在剪纸教学内容的选择、剪纸教学流程的设计、指导策略等方面研究,探讨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的途径与策略,让孩子在剪纸教学中多方面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情境融合式剪纸教学的概念和框架:建构 “情境融合式剪纸教学”指教师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创设和选择能与孩子审美心理需要有机结合的、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场景和氛围,并引导孩子自主参与剪纸活动、创造性地表达情感、情绪和观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剪纸教学活动模式。 情境融合式剪纸教学的模式:通过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美术教学与孩子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孩子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活动模式为进入情境(营造情境、诱发情感)——积累表象(引导观察、丰富经验)——构想表达(适时帮助、鼓励创造)——经验提升(提供平台、多方互动)——内化迁移(促进理解、经验牵引),每一环节不是互相隔裂的,而是在情感的支撑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层层深化的。 情境融合式剪纸教学的特点:孩子们在融于特定背景的情感的支持下,突出“活动”与“感受”,引发多元感知,互动交流,创作表现。 (二)理论依据: 1.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而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和孩子的机械模仿;强调美术教育要从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出发,构建的不仅是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更是构建了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表现风格,关注孩子发现自我,重视孩子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形成学习动机及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新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美国的罗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 4.英国的赫伯特·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 5.维果斯基理论。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但这个环境不是真空的环境,而是一定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才会产生发展。 6.《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孩子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精神创造活动。艺术有自身的特性:形象性、愉悦功能,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 四、研究的目标:
1.孩子方面:促进了孩子积极多元的发展,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教师方面:探索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 五、研究的内容与措施、方法、对象与时间: (一)研究内容与措施: 研究的内容: 1.开展系列剪纸主题活动。遵循孩子教育发展规律,遵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孩子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能力,遵循有易到难、有近到远的原则,把剪纸活动,并渗透于各个主题活动和孩子一日生活之中。 2.教师研究:构建了学校剪纸教学新模式。从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方面人手,组织教学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美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孩子的整体发展——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孩子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在剪纸中,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变为研究孩子的学,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变为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间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3.孩子研究:如何为孩子创设自由创造的民间剪纸空间发展孩子的个性、创造力;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剪纸兴趣和需求。让剪纸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表达自己所知、所想的活动。 研究的措施: 1. 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模式的构建。 设计情境性的剪纸教学活动我们通过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剪纸教学与孩子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孩子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第一环节:进入情境(营造情境、诱发情感)挖掘大自然、大社会中适合孩子学习的元素,借助语言、音乐、形象、情感氛围的创设多通道地作用于孩子的感官,引发孩子的共鸣,使孩子自主地感受情境中的形象,引起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需求。 第二环节:积累表象(引导观察、丰富经验)活动中的审美是对事物形状的大小、色彩、动态、明暗等方面的感知,它强调的是“美”。因孩子对事物感知和理解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对事物直接感知,没有敏锐感受能力的孩子较难获得体验和内存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发现、比较,让孩子在积极的审美选择中积累情感意象。 第三环节:构想表达(适时帮助、鼓励创造):活动中让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和表达方式,给孩子创造想象的时间及空间。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个性表现,欣赏孩子的独到之处并给予鼓励,在孩子表达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 第四环节:经验提升(提供平台、多方互动):活动结束后,给孩子展示自己作品和介绍自己作品的机会,并让孩子互相评价,从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中找优点。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与之互幼,适宜地启发和补充孩子的表达,强化孩子作品中的优点,增强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欣赏和比较学习中获得经验的提升。 第五环节:内化迁移(促进理解、经验牵引):把自主表达和欣赏提升基础上所积累的经验内化重构,迁移到本次作品再创作上或在今后剪纸活动中加以运用。 2.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的方法创新 (1)剪纸技法的创新。如撕剪结合、剪贴结合等 (2)剪纸表现的创新。如剪纸与线描的融合、剪纸与音乐的融合等 (3)剪纸形式上创新。如组合剪纸、纸艺相结合等 3.开发剪纸教学内容。 注意教学题材的采集、教学内容的编排。采自于孩子生活。创作源于生活,只要是孩子亲历亲见的题材,才最利于引起孩子共鸣,利于孩子表达。采自于儿童艺术。在儿童艺术中(如童话故事、儿童诗歌、儿童歌曲等)有许多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作品深受孩子喜欢,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在儿童艺术作品选择适合孩子剪纸的部分形象。 4.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孩子的作品,善于发现孩子每幅作品的优点。 5.师生共同创设民间剪纸特色环境, 让孩子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知都融入到墙面、走廊的创设中,使孩子真正参与环境的创设,感受民间艺术环境的美。 6.民间剪纸活动与区角活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设有剪纸特色区,鼓励孩子用不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孩子个性。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总结经验法、个案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在课题实施中通过不断的实践—研讨—反思—改进—调整,这样对课题深入的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辅助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与事实相关第一手材料的研究方法。在实施此课题时,观察孩子对教师所提供的剪纸内容的兴趣,观察孩子与孩子之间,与老师之间,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效应。 3.个案法 在研究过程中,选材、教法是否适应孩子年龄特点,是否能满足孩子个体差异的需要。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孩子又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呢?在此,将尝试用个案法对孩子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分析、反思,逐步调整课题研究策略。 4.总结经验法 实施过程中要采用观察记录和个案记录的形式真实客观记录研究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改进。对子课题研究中的每个剪纸活动或非主题活动都要写出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案例。每学期进行课程内容实施的交流与总结。 (四)研究的对象与时间 对象:选取学校的中大班孩子为研究对象,具体实施研究计划。 时间:2010年9月——2012年9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人员 2.学习相关理论,查阅相关的内容,调查可发掘的民间剪纸资源,制定课题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 1. 探索情景融合式剪纸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 2.剪纸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建立、教学策略的实施。通过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剪纸教学与孩子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孩子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3.情境融合式剪纸中采取多种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孩子多元感知,互动交流,创作表现。 4. 从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方面人手,组织情境融合式剪纸教学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美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5.设计经典剪纸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方案等,积累相应的课题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8月——12月) 1.各项资料总结工作。 2.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撰写课题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与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 课题负责人:孙都: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课题组组员:林晓薇、顾翠红、张霞萍 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 1.本人开展了许多关于美术方面的课题研究,积累了有关美术方面的经验。如;课题《绘画活动中孩子个性培养的探讨与实践》、《艺术整合课程的构建与研究》等的研究,对学校剪纸教学颇有研究,多次在海宁、市级开剪纸课,一篇剪纸论文获浙江省三等奖,海宁市二等奖。 2.我园以民间剪纸教育为特色,并已经在前期的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我们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并都参与过其它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过一定成果,所有这些都能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由上述可看出,本课题的实施,从主观到客观条件都有了可靠的保证。 八、研究预计成果及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教养笔记、教案、观察日记、个案等相关论文 2.民间剪纸作品、获奖成果、民间剪纸展览等 九、经费预算: 学校对课题研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对本课题在文献资料的收集、购买图书、拍照与录象、孩子外出参观、研究成果的资料打印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保证。经费预算2000元。 主要参考文献: 《孩子民间艺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梁风鸣 教育导刊、孩子教育版 1999 、5 《文化、民间艺术与学校课程
》虞永平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 《左右对称剪纸》浙江科技出版社 宋胜林2005年5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