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关于中枢的论述
(2011-03-14 15:51:41)
标签:
缠论课程股票外篇 |
分类: 市场哲学的数学原理 |
1.“走势终完美”这句话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势,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 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另一方面,一旦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这就是“不患”而有其位次。在技术分析里,不同的位次构成不同 的走势类型,各种位次以无位次而位次。而如何在不同位次之间的灵活运动,是实际操作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技术分析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这复杂问题,必须先引入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概念:某级别走势类型中, 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换言之,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是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部分所构成。这里有一个 递归的问题,就是这次级别不能无限下去,就像有些半吊子哲学胡诌什么“一分为二”,而“分”不是无限的,按照量子力学,物质之分是有极限的,同样,级别之 次也不可能无限,在实际之中,对最后不能分解的级别,其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不能用“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定义,而定义为至少三个该级别单位 K 线重叠部分。一般来说,对实际操作,都把这最低的不可分解级别设定为1 分钟或5 分钟线,当然,也可以设定为 1秒种线,但这都没有太大区别。
有了上面的定义,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级别的走势中找到“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有了该中枢,就可以给“盘整”、“趋势”给出一个最精确的定义:
缠中说禅盘整: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盘整。
缠中说禅趋势: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趋势。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缠中说禅技术分析基本原理二”:任何级别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由原理一、二以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义,就可以严格证明: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成同级别“盘整”、 “下跌”与“上涨”三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二”: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这些证明都很简单。由上面的原理和定理,就可以严格地给出具体操作唯一可以依赖的 两个坚实的基础。因为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对于下跌的走势来说,一旦完成,只能转化为上涨与盘整,因此,一旦能把握下跌走势 转化的关节点买入,就在市场中占据了一个最有利的位置,而这个买点,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第一类买点”;而因为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 所以在第一类买点出现后第一次次级别回调制造的低点,是市场中第二有利的位置,为什么?因为上涨和盘整必然要在图形上完成,而上涨和盘整在图形上的要求, 是必须包含三个以上的次级别运动,因此后面必须还至少有一个向上的次级别运动,这样的买点是绝对安全的,其安全性由走势的“不患”而保证,这,就是在前面 反复强调的第二类买点。买点的情况说了,卖点的情况反之亦然。
2.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 部分。具体的计算以前三个连续次级别的重叠为准,严格的公式可以这样表示:次级别的连续三个走势类型A、B、C,分别的高、低点是a1\a2,b1 \b2,c1\c2。则,中枢的区间就是(max(a2,b2,c2),min(a1,b1,c1))而实际上用目测就可以,不用这么复杂。注意,次级别 的前三个走势类型都是完成的才构成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完成的走势类型,在次级别图上是很明显的,根本就不用着再看次级别下面级别的图了。
3.这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难点在于“走势类型的延伸”。例如一个盘整,三个重叠的 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后,盘整就可以随时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三个重叠的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走出来后,盘整随时结束都是完美的,但这可以不结束,可以不断延 伸下去,不断围绕这缠中说禅中枢上上下下地延伸下去直到无穷都是可以的。
4.同样,面对趋势,形成两个依次同向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任何趋势都可以随时 结束而完美,但也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形成更多的中枢。很多人抓不住牛股,经常在第一个中枢时就被震下马,最主要就是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反之,对于下跌 的延伸,是所有抄底者的噩梦。逃顶、抄底为何难?归根结底就是这“走势类型的延伸”闹的。
5.如何判别“走势类型延伸”是否结束?这里,必须首先搞清楚,“走势类型延伸” 的实质是什么?对于趋势来说,其“延伸”就在于同级别的同向“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不断产生;而对于盘整来说,其“延伸”就在于不能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 中枢”。由于“走势类型延伸”意味着当下的“走势类型”随时可以完成,因此相应的“类型”必然是确定的,因此“走势类型延伸”是否结束的判断关键就在于是 否产生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此外,由于趋势至少包含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而盘整之有一个,因此趋势与盘整的判别关键也就在于是否产生新的“缠 中说禅走势中枢”。由此可见,“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问题是技术分析中的核心问题,该问题一旦解决,很多判断上的大难题也将引刃而解。
6.“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一”:在趋势中,连接两个同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级别的走势类型。
7.由定义知道,“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产生原因以及判断标准,也就是其“生”问 题已经解决,那余下的就是其”住、坏、灭”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是如何“维持”以及最终被“破坏”进而废弃的。先考虑其“维持”的 问题。维持“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任何一个离开该中枢的走势类型都必须是次级别以下的并以次级别以下的走势类型返回,该问题很容易证 明,因为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只要是同级别的走势类型,就意味着形成新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这与原中枢的维持前提矛盾。该命题表述成如下定理: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二”:在盘整中,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走势类型必然是次级别以下的。
8.有了上面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理,不难证明定理三:某级别“缠中说禅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破坏,当且仅当一个次级别走势离开该“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后,其后的次级别回抽走势不重新回到“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内。
这定理三中的两个次级别走势的组合只有三种:趋势+盘整,趋势+反趋势,盘整+反 趋势。其中的趋势分为上涨与下跌,分别代表从上方突破与下方跌破两种情况。而站在实用的角度,最用力的破坏,就是:趋势+盘整。例如在上涨中,如果一个次 级别走势向上突破后以一个盘整走势进行整理回抽,那其后的上涨往往比较有力,特别这种突破是在底部区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其理论依据就在这里。
9.前面已经很明确地指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由前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部 分确定,其后的走势有两种情况:一、该走势中枢的延伸。二、产生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而在趋势里,同级别的前后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是不能有任何重叠的,这包 括任何围绕走势中枢产生的任何瞬间波动之间的重叠。因此,如果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区间虽然不和前面的走势中枢有任何重叠,但围绕该中枢产生的波 动触及前面走势中枢延续时的某个瞬间波动区间,这时候,就不能认为该走势类型是趋势,而只是产生一个更大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这里,必须把两种情况严格区分。一、走势中枢以及其延伸。这种情况下,所有围绕走 势中枢产生的前后两个次级波动都必须至少有一个触及走势中枢的区间。否则,就必然产生一个新的三次连续次级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离开原来的走势中枢,这与走 势中枢的延续矛盾。二、一个走势中枢完成前,其波动触及上一个走势中枢或延伸时的某个瞬间波动区间,由此产生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
换言之,走势中枢的延伸与不断产生新的走势中枢并相应围绕波动互不重叠而形成趋 势,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形成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而要形成一个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必然要采取第三种的方式,就是围绕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后的 波动与围绕前中枢的某个波动区间产生重叠。由此可马上得到一个重要的定理:
缠中说禅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一:在更大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前,该级别走势类型将延续。也就是说,只能是只具有该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盘整或趋势的延续。
缠中说禅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二:更大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当且仅当围绕连续两个同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的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有了上面的定理,就可以很精确地讨论走势中枢的问题了:根据走势中枢的数学表达式:A、B、C,分别的高、低点是a1\a2,b1\b2,c1\c2,则
中枢的区间就是[max(a2,b2,c2),min(a1,b1,c1)]。而中枢的形成无非两种,一种是回升形成的,一种是回调形成的。对于第一种有
a1=b1,b2=c2;对第二种有a2=b2,b1=c1。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中枢的公式都可以简化为
[max(a2,c2),min(a1,c1)]。显然,A、C段,其方向与中枢形成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中枢的形成与延伸中,由与中枢形成方向
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例如,回升形成的中枢,由向上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反之依然。为方便起见,以后都把这些与中枢方向一致
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称为Z走势段,按中枢中的时间顺序,分别记为Zn等,而相应的高、低点分别记为gn、dn,定义四个指
标,GG=max(gn),G=min(gn),D=max(dn),DD=min(dn),n遍历中枢中所有Zn。特别地,再定义ZG=min(g1、
g2),ZD=max(d1、d2),显然,[ZD,ZG]就是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区间,由此有了如下定理: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一:走势中枢的延伸等价于任意区间[dn,gn]与[ZD,ZG]有重叠。换言之,若有Zn,使得dn>ZG或gn<ZD,则必然产生高级别的走势中枢或趋势及延续。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二:前后同级别的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GG<前DD等价于下跌及其延续;后DD>前GG等价于上涨及其延续。后ZG<前ZD且后GG≥前DD,或后ZD〉前ZG且后DD≤前GG,则等价于形成高级别的走势中枢。
由定理一,可以得到第三类买卖点定理: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 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试,其低点不跌破ZG,则构成第三类买点;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抽, 其高点不升破ZD,则构成第三类卖点。
10.从上面一系列关于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分析可知,在走势中的任何一个点,必然 面临两种可能:走势类型的延续或转折。换言之,例如对于一个必然的买点,必须满足以下的两种情况之一:一个向上的延续或一个由下往上的转折。对于延续的情 况,能产生的,只能是在一个上升的过程中,否则就无所谓延续了,对于上升的延续中产生的买点,必然有一个中枢在前面存在着;对于转折,被转折的前一段走势 类型只能是下跌与盘整,而无论的下跌还是盘整,买点之前都必然有一个走势中枢存在。归纳上述,无论前面的走势是什么情况,都唯一对应着一个中枢存在后走势 的延续或转折,这分析对卖点同样有效。
因此,所有买卖点都必然对应着与该级别最靠近的一个中枢的关系。对于买点来说,该 中枢下产生的必然对应着转折,中枢上产生的必然对应着延续。而中枢有三种情况:延续、扩张与新生。如果是中枢延续,那么在中枢上是不可能有买点的,因为中 枢延续必然要求所有中枢上的走势都必然转折向下,在这时候,只可能有卖点。而中枢扩张或新生,在中枢之上都会存在买点,这类买点,就是第三类买点。也就是 说,第三类买点是中枢扩张或新生产生的。中枢扩张导致一个更大级别的中枢,而中枢新生,就形成一个上涨的趋势,这就是第三类买点后必然出现的两种情况。对 于更大级别中枢的情况,肯定没有马上出现一个上涨趋势的情况诱人,所以对于实际操作中,任何尽量避免第一种情况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只 要第三类买点的条件符合,其后都必然要赢利,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中枢下形成的买点,但如果该中枢是在上涨之中的,在中枢之下并不能必然形成买 点,中枢下的买点,只可能存在于下跌与盘整的走势类型中。换言之,一个上涨趋势确定后,不可能再有第一类与第二类买点,只可能有第三类买点。而对于盘整的 情况,其中枢的扩张与新生,都不能必然保证该买点出现后能产生向上的转折,因为其扩张与新生完全可以是向下发展的,而对于中枢延续的情况,中枢形成后随时 都可以打破而结束延续,也不必然有向上的转折,所以盘整的情况下,中枢下也不必然产生买点。因此,只有在下跌确立后的中枢下方才可能出现买点。这就是第一 类买点。
第二类买点是和第一类买点紧密相连的,因为出现第一类买点后,必然只会出现盘整与
上涨的走势类型,而第一买点出现后的第二段次级别走势低点就构成第二类买点,根据走势必完美的原则,其后必然有第三段向上的次级别走势出现,因此该买点也
是绝对安全的。第二类买点,不必然出现在中枢的上或下,可以在任何位置出现,中枢下出现的,其后的力度就值得怀疑了,出现扩张性中枢的可能性极大,在中枢
中出现的,出现中枢扩张与新生的机会对半,在中枢上出现,中枢新生的机会就很大了。但无论哪种情况,赢利是必然的。
显然,第一类买点与第二类买点是前后出现的,不可能产生重合,而第一类与第三类买点,一个在中枢之下、一个在中枢之上,也不可能产生重合。只有第二类买点
与第三类买点是可能产生重合的,这种情况就是:但第一类买点出现后,一个次级别的走势凌厉地直接上破前面下跌的最后一个中枢,然后在其上产生一个次级别的
回抽不触及该中枢,这时候,就会出现第二类买点与第三类买点重合的情况,也只有这种情况才会出现两者的重合。当然,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必然的理由确定第二、
三类买点重合后一定不会只构成一个更大级别的中枢扩张,但实际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大级别的上涨往往就会出现。
11.要精确地判断背驰与盘整背驰,还是要从中枢本身出发,但利用 MACD,对一般人理解和把握比较简单点,而这已经足够好了。光用
MACD 辅助判断,即使你对中枢不大清楚,只要能分清楚 A、B、C 三段,其准确率也应该在 90%以上。而配合上中枢,那是
100%绝对的,因为这可以用纯数学的推理逻辑地证明,具体的证明,以后会说到。
12.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两个中枢的上涨,在 MACD 上会表现出这样的形态,就是第一段,MACD 的黄白线从 0 轴下面上穿上来,在 0 轴上方停留的同时,形成相应的第一个中枢,同时形成第二类买点,其后突破该中枢,MACD 的黄白线也快速拉起,这往往是最有力度的一段,一切的走势延伸等等,以及 MACD 绕来绕去的所谓指标钝化都经常出现在这一段,这段一般在一个次级别的背驰中结束,然后进入第二个中枢的形成过程中,同时 MACD 的黄白线会逐步回到 0 轴附近,最后,开始继续突破第二个中枢,MACD 的黄白线以及柱子都再次重复前面的过程,但这次,黄白线不能创新高,或者柱子的面积或者伸长的高度能不能突破新高,出现背驰,这就结束了这一个两个中枢的 上涨过程。明白这个道理,大多数股票的前生后世,一早就可以知道了。
13.趋势,一定有至少两个同级别中枢,对于背驰来说,肯定不会发生在第一个中枢 之后,肯定是至少是第二个中枢之后,对于那种延伸的趋势来说,很有可能在发生第100个中枢以后才背驰,当然,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一百年见不到几次。第 二个中枢后就产生背驰的情况,一般占了绝大多数的情况,特别在日线以上的级别,这种就几乎达到90%以上,因此,如果一个日线以上级别的第二个中枢,就要 密切注意背驰的出现。而在小级别中,例如1 分钟的情况下,这种比例要小一点,但也是占大多数。一般 4、5 个中枢以后才出现背驰的,都相当罕见了。
如果在第一个中枢就出现背驰,那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背驰,只能算是盘整背驰,其真 正的技术含义,其实就是一个企图脱离中枢的运动,由于力度有限,被阻止而出现回到中枢里。一般来说,小级别的盘整背驰,意义都不太大,而且必须结合其位 置,如果是高位,那风险就更大了,往往是刀口舔血的活动。但如果是低位,那意义就不同了,因为多数的第二、三类买点,其实都是由盘整背驰构成的,而第一类 买点,多数由趋势的背驰构成。一般来说,第二、三类的买点,都有一个三段的走势,第三段往往都破点第一段的极限位置,从而形成盘整背驰,注意,这里是把第 一、三段看成两个走势类型之间的比较,这和趋势背驰里的情况有点不同,这两个走势类型是否一定是趋势,都问题不大,两个盘整在盘整背驰中也是可以比较力度 的。这里,先补充一个定义,就是在某级别的某类型走势,如果构成背驰或盘整背驰,就把这段走势类型称为某级别的背驰段。
14.在某级别的盘整中,或者说围绕某级别中枢的震荡、延续中,不存在转折的问题,除非站在次级别图形中,才有转折问题的探讨。对于上涨的转折,有两种情况:下跌与盘整;对于下跌的转折,也有两种情况:上涨与盘整。转折是有级别的,关于转折与背驰的关系,有如下定理:
缠中说禅背驰-转折定理:某级别趋势的背驰将导致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或该级别以上级别的反趋势。
该定理的证明有点抽象,估计大多数的人都没兴趣,那就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也大致知 道证明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这样,各位对走势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切的认识。例如,一个 5分钟背驰段的下跌,最终通过 1分钟以及 1 分钟以下级别的精确定位,最终可以找到背驰的精确点,其后就发生反弹。注意,反弹只是一般的术语,在本ID的理论中,对这反弹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就是 包括三种情况:一、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二、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三该级别以上级别的反趋势。
一、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
对于 5 分钟级别趋势发生背驰的情况,那这个 5 分钟级别的趋势里所具有的中枢都是 5
分钟级别的,假设共有N个,显然,这个N≥2。考虑最后一个中枢的情况,最后的背驰段,跌破该中枢后,该背驰段显然是一个 1
分钟以下级别的走势,否则就和该中枢是 5
分钟级别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的前提矛盾了。该背驰段出现第一类买点发生反弹,显然,该反弹一定触及最后一个中枢的DD=min(dn),也就是围绕该中枢
震荡的最低点,否则,如果反弹连这都触及不了,就等于在下面又至少形成一个新的 5
分钟中枢,这与上中枢是最后一个矛盾。这种只触及最后一个中枢的DD=min(dn)的反弹,就是背弛后最弱的反弹,这种反弹,将把最后一个中枢变成一个
级别上的扩展,例如,把5 分钟的中枢扩展成30 分钟甚至更大的中枢。
前面说过,第一类买点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这样一种最低级别的反弹,也有足够的空 间让买入获利,而且,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得特别少,很特殊的情况,但理论上,是要完全精确的,不能放过任何一种情况,如果不幸碰到这种情况,在资金利用率的 要求下,当然是要找机会马上退出,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了。
注意,这种情况和盘整背驰中转化成第三类卖点的情况不同,那种情况下,反弹的级别一定比最后一个中枢低,而这种情况,反弹的级别一定等于或大于最后一个中枢的。因此,这两种情况,不难区分。
二、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三、该级别以上级别的反趋势。
这二种情况就是发生转折的两种情况,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相应的力度有区别。当反弹至少要重新触及最后一个中枢,这样,将发生转折,也就是出现盘整与上涨两
种情况,对于上面 5 分钟下跌的例子,就意味着,将出现 5 分钟级别更大的盘整或 5
分钟级别以上的上涨,两段走势类型的连接,就有两种情况出现:下跌+盘整,或者下跌+上涨。注意,这里的盘整的中枢级别一定大于下跌中的中枢级别,否则就
和下跌的延伸或第一种该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搞混了。而上涨的中枢,不一定大于上跌中的中枢,例如,一个 5
分钟级别的下跌后反过来是一个 5 分钟级别的上涨,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是盘整,那就至少是 30 分钟级别的。
有人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下跌+盘整”中盘整的中枢级别一定大于下跌中的中枢,这 里不妨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下:例如,还是一个 5分钟的下跌,那至少有两个中枢,整个下跌,最一般的情况就是a+A+b+B+c,其中的 a\b\c,其级别最多就是 1 分钟级别的,甚至最极端的情况,可以就是一个缺口。而 A、B,由于是5 分钟级别的中枢,那至少由 3 段 1 分钟的走势类型构成,如果都按 1 分钟级别的走势类型来计量,而且不妨假设a\b\c 都是1 分钟的走势类型,那么a+A+b+B+c 就有9 个1 分钟的走势类型。
而一个30 分钟的盘整,至少有3 个5 分钟的走势类型,而 1个 5分钟的走势类型,至少有3 个1 分钟的走势类型,也就是一个 30 分钟的盘整,就至少有9 个1 分钟的走势类型,这和上面a+A+b+B+c 的数量是一致的。从这数量平衡的角度,就知道为什么“下跌+盘整”中盘整的级别一定比下跌的级别大了,如果级别一样,例如一个 5 分钟的盘整,只有 3 个 1 分钟的走势类型,那和 9 就差远了,也不匹配。当然,“下跌+盘整”中盘整的级别一定比下跌的级别大,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这个,而是上面说到的,如果该级别一样,那只有两种情况, 下跌延伸或下跌最后一个中枢扩展,和“下跌+盘整”是不搭界的。
有人可能还有疑问,如果下跌最后一个中枢扩展,例如5 分钟扩展成30 分钟,那和5 分钟级别下跌+30分钟级别盘整有什么区别?这区别大了,因为在“5 分钟级别下跌+30 分钟级别盘整”,也就是“下跌+盘整”中,下跌和盘整都是完成的走势类型,这意味着是两个走势类型的连接。而下跌最后一个中枢扩展,是一个未完成的走势类 型的延续,还在一个走势类型里。例如,在上面的 a+A+b+B+c 里,如果 B+c 发生中枢扩展,从5 分钟扩展成 30 分钟的,那么a+A+b 就是一个5 分钟的走势类型,把 a+A+b 用a~表示,而B+c发生中枢扩展用A~表示, 那么整个走势就表示成a~+A~, 其后的走势还可以继续演化,形成a~+A~+b~+B~+c~,也就是扩展成一个30 分钟级别的下跌,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演化,总之,是必须把走势类型给完成了,这和“下跌+盘整”的情况显然是不同的。
以上三种情况,就完全分类了某级别背驰后的级别与力度,也就是某级别的第一类买点 后将发生怎么样的情况,而第一类卖点的情况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相反。注意,这里说的是最精确的情况,由于第一种情况很少发生且和第二种情况有所类似,所以 粗糙地说,也可以说背驰以后就意味着盘整和反趋势。那么,怎么分别这几种情况,关键就是看反弹中第 1 个前趋势最后一个中枢级别的次级别走势(例如前面的下跌是 5 分钟级别,就看 1 分钟级别的第 1 次反弹),是否重新回抽最后一个中枢里,如果不能,那第一种情况的可能就很大了,而且也证明反弹的力度值得怀疑,当然这种判别不是绝对的,但有效性很大。
而对于实际的操作,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例如是盘整还是上涨,关键看突破第一个中枢后是否形成第三类买点,而操作中,是在第一、二类买点先买了,然后观察第三类买点是否出现,出现就继续持有,否则就可以抛出,因此在操作上,不会造成任何困难。
那么,实际操作中,怎么才能达到效率最高。一个可被理论保证的方法就是:在第一次 抄底时,最好就是买那些当下位置离最后一个中枢的DD=min(dn)幅度最大的,所谓的超跌,应该以此为标准。因为本章的定理保证了,反弹一定达到 DD=min(dn)之上,然后在反弹的第1 波次级别背驰后出掉,如果这个位置还不能达到最后一个中枢,那么这个股票可以基本不考虑,当然,这可能有例外,但可能性很小。然后在反弹的第一次次级别回 试后买入那些反弹能达到最后一个中枢的股票而且最好是突破该中枢的而且回试后能站稳的,根据走势必完美,一定还有一个次级别的向上走势类型,如果这走势类 型出现盘整背驰,那就要出掉,如果不出现,那就要恭喜你了,你买到了一个所谓V型反转的股票,其后的力度当然不会小。至于如何预先判断V型反转,这就不是 本章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程里才能解决。
15.而所有走势的多义性,都与中枢有关。
例如,5分钟级别的中枢不断延伸,出现9 段以上的1 分钟次级别走势。站在 30分钟级别的中枢角度3 个 5
分钟级别的走势重合就形成了,而 9 段以上的 1 分钟次级别走势,每 3 段构成一个 5 分钟的中枢,这样也就可以解释成这是一个30
分钟的中枢。这种情况,只要对中枢延伸的数量进行限制,就可以消除多义性,一般来说,中枢的延伸不能超过 5 段,也就是一旦出现 6
段的延伸,加上形成中枢本身那三段,就构成更大级别的中枢了。
16.现在先别管什么力不力的,可以从纯粹中枢的角度对背驰给出另外的释义。对 a+A+b+B+c,背驰的大概意思就是c 段的力度比 b的小了。那么,站在 B这个中枢的角度,不妨先假设b+B+c是一个向上的过程,那么b 可以看成是向下离开中枢B,而 c可以看成是向上离开中枢B。所谓顶背驰,就是最后这个中枢,向上离开比向下离开要弱,而中枢有这样的特性,就是对无论向上或向下离开的,都有相同的回拉 作用,既然向上离开比向下离开要弱,而向下离开都能拉回中枢,那向上的离开当然也能拉回中枢里,对于 b+B+c向上的走势,这就构成顶背驰,而对于 b+B+c 向下的走势,就构成底背驰。对于盘整背驰,这种分析也一样有效。其实,站在中枢的角度,盘整背驰与背驰,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力度、级别以及发生的中枢位 置不同而已。
同样,站在纯中枢的角度,a+A+b+B,其中B 级别大于A 的这种情况就很简单了,这时候,并不必然地B 后面就接着原方向继续,而是可以进行反方向的运行。例如,a+A+b+B 是向下的,而 a+A+b 其实可以看成是对 B 一个向上离开的回拉,而对中枢来说,并没要求所有的离开都必须按照上下上下的次序,一次向上的离开后再一次向上的离开,完全是被允许的,那站在这个角度, 从 B 直接反转向上,就是很自然的。那么,这个反转是否成功,不妨把这个后续的反转写成 c,那么也只要比较一下 a+A+b 与 c 这两段的力度就可以,因为中枢 B 对这两段的回拉力度是一样的,如果 c 比 a+A+b 弱,那当然反转不成功,也就意味着一定要重新回到中枢里,在最强的情况下也至少有一次回拉去确认能否构成一个第三类买点。而 a+A+b 与 c的力度比较,与背驰的情况没什么分别,只是两者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用MACD来辅助判别,背驰比较的黄白线和柱子面积都在 0 轴的一个方向上,例如都在上面或下面,而 a+A+b 与 c 就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由于这,也不存在黄白线回拉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黄白线至少要穿越一次 0 轴。这几天大盘的走势,就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最标准的演示。简略分析一下。
总体围绕中枢的操作原则很简单,每次向下离开中枢只要出现底背驰,那就可以介入 了,然后看相应回拉出现顶背驰的位置是否能超越前面一个向上离开的顶背驰高点,不行一定要走,行也可以走,但次级别回抽一旦不重新回到中枢里,就意味着第 三类买点出现了,就一定要买回来。而如果从底背驰开始的次级别回拉不能重新回到中枢里,那就意味着第三类卖点出现,必须走,然后等待下面去形成新的中枢来 重复类似过程。围绕中枢的操作,其实就这么简单。当然,没有本ID的理论,是不可能有如此精确的分析的,就像没有牛顿的理论,人们只能用神话去讲述一切关 于星星的故事。
17.前面课程,最基础的无非两方面,一、中枢;二、走势类型及其连接。这两方面 相互依存,如果没有走势类型,中枢也无法定义;而没有中枢,走势也无法分出类型。如果理论就此打住,那么一个循环定义就不可避免。要解决该循环,级别的概 念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级别,一个严格的递归式定义才可以展开。
18.所谓的最低级别,就如量子力学的量子概念,物理世界不是想当然地无限连续 的,而市场的交易同样如此。最严格去定义,每笔的交易是最低级别的,连续三笔相同价位的交易,就构成最低级别的中枢。有一个最低级别中枢的走势,就是最低 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有两个最低级别中枢的走势,就是最低级别的趋势走势类型,如果第二个中枢比第一个高,那就是上涨走势类型,反之就是下跌走势类型。一 般来说,假设依次存在着N(N>2)个中枢,只要依次保持着第N 个中枢比N-1个高的状态,那么就是上涨走势类型的延续;依次保持着第 N 个中枢比 N-1 个低的状态,就是下跌走势类型的延续。显然,根据上面的定义,在最低级别的上涨里,只要也只有出现依次第 N 个中枢不再高于、即等于或低于第 N-1 个的状态,才可说这最低级别的上涨结束。最低级别下跌的情况与此相反。
19.上面就用最低级别的中枢把走势在最低级别上进行了完全分类,而三个连续的最 低级别走势类型之间,如果发生重叠关系,也就是三个最低级别走势类型所分别经过的价格区间有交集,那么就形成了高一级别的缠中说禅中枢。有了该中枢定义, 依照在最低级别上的分类方法,同样在高级别上可以把走势进行完全的分类,而这个过程可以逐级上推,然后就可以严格定义各级别的中枢与走势类型而不涉及任何 循环定义的问题。但如果按严格定义操作,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逐步确认其级别,太麻烦也没多大意义,所以才有了后面1、5、15、30、60 分钟,日、周、月、季、年的级别分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大严格地说,三个连续 1 分钟走势类型的重叠构成 5 分钟的中枢,三个连续 5 分钟走势类型的重叠构成 15 或 30 分钟的中枢等话。在实际操作上,这种不大严格的说法不会产生任何原则性的问题,而且很方便,所以就用了,对此,必须再次明确。
20.以上这些,都在前面反复提到,但很多人好象还是糊涂,不妨最后再说一次。显 然,站在任意一个固定级别里,走势类型是可以被严格划分的。例如,说一个5 分钟的走势类型,显然不可能包含一个30 分钟的中枢,因为按定义,一个单独的5 分钟走势类型无论如何延续,也不可能出现一个 30 分钟的中枢。要形成一个30 分钟的中枢,显然只能是3 个以上5 分钟走势类型的连接才可能。走势类型与走势类型的连接,这两个概念不可能有任何含糊的地方。5 分钟走势类型,必须包含也最多包含 5 分钟级别中枢,至于是 1个还是5 个,都不影响是 5分钟走势类型,只不过可被分类成是5 分钟级别的盘整类型还是趋势类型而已。
21.中枢扩展的定义是在两个中枢都完全走出来的情况下定义的,而实际操作中,往往第二个中枢还没有走完,还在继续延伸中,所以,除非出现明确的、符合理论定义的破坏,就可以根据有利于判断、操作的原则,对走势进行当下的组合.
22.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应用,就是在中枢的震荡中。围绕中枢的震荡,不一定都是次 级别的,例如,一个日线中枢,围绕他的震荡,完全可以是30分钟以下的任意级别,甚至是一个跳空缺口,例如有些股票,完全可以今天一字涨停,明天一字跌 停,跳来跳去的。一般这种走势,一般人看着就晕了。但如果明白走势连接的结合性,就知道,无论怎么跳,最终都要形成更大级别的,只要不脱离这日线中枢,最 后都至少会形成 30 分钟级别的走势。任何围绕日线级别的震荡,最终都必然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分解:A30-1+A30-2+A30-3+…+A30-m30+a,a是未完成 的 30 分钟走势类型,至少a依然围绕日线中枢继续震荡,那a一定最终会完成 30 分钟的走势类型。显然,这里,m30<9,否则就会变成周的中枢了,这样整个的分解就要按日线来,而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更有实际意义的是,上面的a如果不再围绕日线震荡,例如,假设a是一个 5 分钟级别的,而其后一个 5 分钟级别的反抽也不回到中枢里,按照日线中枢,这并不构成第三类买卖点,但对于A30-m30,可能就构成30 分钟的第三类买卖点。由于走势都是从未完成到完成,都是从小级别不断积累而来,因此,对于真正的日线第三类买卖点来说,这A30-m30的第三类买卖点, 肯定在时间上要早出现,对于A30-m30,这绝对安全,但对日线却不一定,因为这A30-m30的第三类买卖点后完成的 30 分钟走势,可以用一个 30 分钟走势又重新回到日线中枢里继续中枢震荡。但这个A30-m30的第三类买卖点依然有参与的价值,因为如果其后的 30 分钟出现趋势,最后如果真出现日线的第三类买卖点,往往就在30分钟的第二个中枢附近就形成了,根本回不到这A30-m30的第三类买卖点位置,因此,这 样的买卖点,即使不符合你的操作级别,例如,如果你是日线级别操作的,但一旦这样的A30-m30的第三类买卖出现,至少要引起你充分的重视,完全可以适 量参与了,一旦其后出现趋势走势,就要严重注意了。
23.说得深入一点,走势分解、组合的难点在于走势有级别,而高级别的走势是由低 级别构成的,处理走势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种是纯粹按中枢来,一种是纯粹按走势类型来,但更有效的是在不同级别中组合运用。因此,完全合理、不违反任何 理论原则的,可以制定出这样的同级别分解规则:在某级别中,不定义中枢延伸,允许该级别上的盘整+盘整连接;与此同时,规定该级别以下的所有级别,都允许 中枢延伸,不允许盘整+盘整连接;至于该级别以上级别,根本不考虑,因为所有走势都按该级别给分解了。
24.由于新来的人越来越多,请都先把课程认识从头看一遍再讨论问题。另外,在分析一定要搞清楚中枢的递归定义,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连这都搞不清楚,没有彻底明白,那根本就不可能继续下去。
25.关于追涨杀跌,如果在中枢震荡中,一定死定。但如果是在第三类买卖点后,却 不一定,因为中枢的移动,并不一定恰好就是你买卖的位置就结束了,就算是,后面也还有中枢震荡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追涨杀跌,也有活的机会,但这都不 是长远之计,为什么有好好的第三类买卖点不用,一定要追涨杀跌?就算是追涨杀跌,也可以利用小级别的买卖点进去,为什么一定要瞎蒙?
26.因此,对于一个大级别的买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大的建仓过程,买必然是反复的,买中有卖,不断灵活地根据当下的走势去调整建仓的成本与数量,底部区域可以进行最复杂的中枢延伸与扩展,唯一的目的只有一个,取得足够的、成本不断降低的筹码。
27.有些无聊问题总是被提着,诸如中枢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实际操作者来说, 中枢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而没有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因为你只要根据中枢的实际走势去反应,问题的关键是你去看明白走势的分解而不是中枢的意义,更重要的 就是根据走势的分解去采取正确的反应。如果孔男人之类的文科生想探讨什么中枢意义,那么就让他们探讨去好了,就如同基督教的神甫千百年来YY 上帝的意义一样,对于本 ID 来说,上帝有什么垃圾意义并不重要,关键是如果真有什么上帝,那么也只是被面首的对象。股票是用来操作的,而不是用来意义的。
28.中枢或走势类型这对象,如果不能证明其一定存在,而且是按级别存在的,那谈 论就没意义了。所以,前面关于中枢的递归定义,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解决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说,中枢是可以递归式地定义出来的,而该定义是可操作性的, 该定义实际上是如何找出中枢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就肯定能找出定义中的中枢。
29.再次强调,什么级别的图和什么级别的中枢没有任何必然关系,走势类型以及中 枢就如同显微镜下的观察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性由上面所说最原始的递归定义保证,而级别的图,就如同显微镜,不同倍数的看这客观的图就看到不同的精细 程度,如此而已。所以,不能把显微镜和显微镜观察的东西混在一起了。
30.这几天,随着走势的当下发展,本 ID 不断变换着所看的中枢,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结合律,因为结合律,我们可以对走势进行最有利观察的分解,这样,才能更容易明白走势究竟在干什么?
31.显然,站在走势类型同级别的角度,中枢上移就是意味着该级别的上涨走势,而中枢震荡,有可能是该级别的盘整,或者是该级别上涨中的新中枢形成后的延续过程。任何市场的获利机会,都逃脱不了这两种模式,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本ID 理论而知。
在你的操作级别下,中枢上移中,是不存在着任何理论上短差机会的,除非这种上移结 束进入新中枢的形成与震荡。而中枢震荡,就是短差的理论天堂。只要在任何的中枢震荡向上的离开段卖点区域走掉,必然有机会在其后的中枢震荡中回补回来,唯 一需要一定技术要求的,就是对第三类买点的判断,如果出现第三买点你不回补回来,那么就有可能错过一次新的中枢上移,当然,还有相当的机会,是进入一个更 大的中枢震荡,那样,你回补回来的机会还是绝对的。
32.一个分型结构的出现,如同中枢,都是经过一个三次的反复心理较量过程,只是中枢用的是三个次级别。所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所以一个顶分型就这样出现了,而底分型的情况,反过来就是。
33.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由笔构成最小中枢?其实,这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因为实质上,我们是可以设计这样的程序,也就是用笔当成构成最小中枢的零件,但这样构造出来的系统,其稳定性极差。
众所周知,一笔的基础是顶和底分型,而一些瞬间的交易,就足以影响其结构。例如, 突然有人打错单,或者有人给老鼠仓送货,那么全天走势的分析就大变样了。而由线段构成最小中枢,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线段的改变,不会因为一个 偶尔一笔的错误而改变,也就是说,线段受偶尔性的影响比较少,想想要破坏一个线段的麻烦程度,就知道这一点。
34.中枢,其实就是买卖双方反复较量的过程,中枢越简单,证明其中一方的力量越强大。中枢的复杂程度,是考察市场最终动向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一个超复杂的中枢过后,就算一方赢了,其后的走势也是经常反复不断的。
35.在同一趋势中,相邻两中枢的复杂程度、形态,经常有所区别。为什么?人都有 提前量,而提前量,经常就是找最近的模本去抄袭,这样,等于在买卖的合力中,都加了一个提前的变量,从而造成整个结构的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所谓 不会二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本质上由人的贪嗔痴疑慢造成的。
36.中枢震荡,最终一定以某级别的第三类买卖点结束。但问题是,如何预先给出有参考价值的提示,也就是如何去监控这震荡是在逐步走强,还是逐步走弱,这是一个有操作价值的问题。当然,顺便地,可以为每次的震荡高低点的把握给出一个大致的区间。
一个中枢确立后,中枢区间的一半位置,称为震荡中轴Z。而每一个次级震荡区间的一半位置,依次用Zn
表示,当然,最标准的状态,就是 Zn 刚好就是 Z,但这是很特殊的例子。
显然,Zn 在 Z
之上,证明这个震荡是偏强的,反之偏弱。震荡的中枢区间是[A,B],那么,A、Z、B这三条直线刚好是等距的,Zn的波动连成曲线,构成一个监视中枢震
荡的技术指标。当然,只要有波动,就可以用类似中枢、走势类型之类的手段去分析,不过Zn
的数量不会过于庞大,不会超过9个数据,超过了,次级别就要升级了,所以这样的分析意义不大。
一般来说,这个指标是一个监视。这里,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就是最终,Zn 肯定要超越 A 或 B,为什么?如果不这样,就永远不会出现第三类买卖点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必须注意,反过来,Zn 超越A 或B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出现第三类买卖点的,也就是,这种超越可以是多次的,只有最后一次才构成第三类买卖点。不过实际上的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这么复杂,一般一旦有这类似的超越,就是一个很大的提醒,也就是这震荡面临变盘了。
一般来说,如果这超越没有构成第三类买卖点,那么一般都将构成中枢震荡级别的扩展,这没有100%的绝对性,但概率是极为高的。
有了这些知识,对于中枢震荡的可介入性,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对于买来说,一个Zn 在Z 之下甚至在 A 之下的,介入的风险就很大,也就是万一你手脚不够麻利,可能就被堵死在交易通道中而不能顺利完成震荡操作。
同时,那些Zn 缓慢提高,但又没力量突破B 的,要小心其中蕴藏的突然变盘风险,一般这种走势,都会构成所谓的上升楔型之类的诱多图形。这种情况,反着,同样存在下降楔型的诱空,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中枢震荡中次级别的类型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一个趋势类型,Zn 又出现相应的配合,那么一定要注意变盘的发生,特别那种最后一个次级别中枢在中枢之外的,一旦下一个次级别走势在该次级别中枢区间完成,震荡就会出现变盘。
结合上布林通道的时间把握,这样对震荡的变盘的把握将有极为高的预见性了。
除了特殊的情况,Zn的变动都是相对平滑的,因此,可以大致预计其下一个的区间,这样,当下震荡的低点或高点,就可以大致算出下一个震荡的高低点,这都是小学的数学问题,就不说了。
37.由此可见,因为划分中的这种情况,我们就很明确地知道,走势的最大特点就 是,连接中枢的走势级别一定小于中枢,换言之,一个走势级别完成后必然面临至少大一级别的中枢震荡。例如,一个 5 分钟的上涨结束后, 必然至少要有一个30 分钟的中枢震荡,这就是任何走势的必然结论,没有任何走势可以逃脱。
有了这个必然的结论,对于任何走势,其后的走势都有着必然的预见性,也就是其后走势的级别是至少要大于目前走势的级别。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个大的走势级别的第一个中枢震荡的位置,极为关键,这是诊断行情的关键。
首先,任何一个后续的更大级别中枢震荡,必然至少要落在前一走势类型的最后一个中枢范围里,这是一个必然结论。换言之,只要这中枢震荡落在最后一个范围里,就是正常行为,就是正常的,也就是说,这种中阴状态是健康的。
但,一旦其中枢震荡回到原走势类型的第二甚至更后中枢里,那么,对应的中阴状态就是不健康的,是危险的,而原来走势的最后一个中枢,就成了一个关键的指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