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书法学习经历
(2014-09-18 13:22:21)
标签:
育儿 |
分类: 书法 |
回忆起我十几年的学书法的历程,小孩是不会去选择的,还是跟大人的喜好和见识有关,所以我对书法的经历和我老爸的误导息息相关,呵呵~
从8岁开始,先是描红,接着是开始写现代印刷的那种唐诗的字帖或者拓稿,然后就从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开始了书法学习这枯燥的、漫长的十几年,在我老爸的监督下练了N年柳公权之后,然后就开始练了欧阳询和颜真卿,而这时候已经非常熟悉柳公权那骨力劲健的感觉,其实很难真正写进去欧体和颜体,最后就是练王羲之的兰亭序,因为王羲之的书法确实是书法史上的至高成就,但是由楷书直接到行书,对于我还是有一些太突然,练了好多年的兰亭序之后,就不知道该练什么了。好在我似乎对书法学习没有那么的排斥,所以尚能一直按照老爸的要求坚持写,但是有时候真的也觉得枯燥和痛苦,练习书法那么多年,竟然到最后渐渐没有那么大的乐趣和美感了。
这段时间开始跟陈老师重新研习书法,竟然觉得比过去十几年得到的快乐都多。要说我的学习路径是很多中国孩子学习书法的路径,需要家长的执著、坚持,需要孩子能坐的住、有点艺术悟性,最近我确是觉得书法学习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方法、路径。因为前两者我都有了,我爸是痴迷的书法爱好者,我也是个很能下功夫的小孩,然而我们这漫漫十年路,却因为缺少了最后一点的得法而差着火候。
所以我现在想好好总结一下我对书法学习的感受,我想告诉从头学习书法的你,其实书法的学习并没有想象那么难。它需要一颗安静的心、持久的坚持、必要的思考、正确的路径。
饶宗颐在学书十论里说: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和我的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不同的书家对学习书法的步骤各有观点,但是我通过思考比较,还是觉得当年专精一帖、苦练数年、涉猎甚少的方式,是不太好的,如果好几年反复写一个贴,容易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没有思考的书写,学书容易流于表面,少了几分灵气。其次,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对于书法的兴趣和为这种兴趣付出的坚持是很关键的,那如何让这种兴趣长久,还是应该按照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来学,这样不但练了字,对每个时代的书法风格也有所了解,对书法的历史也多了许多体会,乐趣自然会更丰富。
艺道专精是现代人最好的养心的方式之一,每天面对的工作和生活总是让人心生浮躁,但回到桌前,打开一本帖,铺开一张纸,就立刻回到精神的小王国,聚精会神、沉迷神采。不然每天的神都是散乱的,时间久了,就容易被卷进生活的漩涡之中,这也许是对自身修行的要求。有个说法很好:“学习书法不是要让你成为一个字比别人写的好看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会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功利世界里难得的抽象之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