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例裁剪公式的正确取值

(2013-03-15 06:54:35)
标签:

365

服装结构

分类: 工艺技术

   比例裁剪最主要的是公式的取值及公式的合理性。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公式来定位,也给工业制板造成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掌握公式的运用技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公式与年龄、体型的分析

  在正常体型下,按年龄分为青年体、中年体、老年体。在设置公式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来设置。青年人体型差异小,围度的变化幅度也小,但因身高有一定的差异在运用公式上增档值略大一些,如袖笼深、袖开深、肩高、立裆等。中年体的体型差异较大,围度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则增裆值应小一些,而老年人围度变化大,体型差异更大,增裆值应更小些,增裆值是指一个公式用210的围度来计算的话,那么围度每增加lcm时深度增加02cm;运用1510围度增加lcm时深度增加015cm;运用110围度则增加01cm,由些可见,青年人围度的变化幅度较小,运用210B+定数来计算袖笼深较为合适。而中年人变化幅度较大运用1810B+定数或15lOB围度+定数。老年人围度变化幅度特别大。就胸围而言胸围最小的在95cm左右,大的在120cm左右甚至更大些,这样的变化幅度,如运用210B定数来计算,胸围每增加lcm袖笼深增加02cm;每增加25cm,袖笼深就增加5cm。如此计算,袖笼深的增裆速度太快,不适合老年体,因此应该运用15l0B胸围+定数或运用110B加定数才行。一般情况下号码越少,增裆速度越快,号码越多,则适应面越广,增裆速度也慢。

  公式的制定分析

  目前的公式是多样的,有用定值的、有用公式的、也有用公式加定值的,这些也会给制板中的推板造成一定的弊端,因为衣片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一定的比例来推定出来,才使得推裆出的板大号与小号成比例;在运用和寻求公式中,首先选择最小号尺寸,再来定最大号的尺寸,从中再推出差值。如小号的胸围为90cm,袋口应为13cm左右,大号的胸围为100cm,袋口应为14cm左右,即可知公式为110B+4cm。如裤子的脚口,若西裤的臀围为90cm,脚口定为18cm,用公式110+9=18cm1510H+45=18cm210H=18cm;那么当臀围在llOcm,则110H+9=11+9=20cm1510H+45=2lcm210H=92cm,从中跟据增裆值的大小选则出适合于当时流行的脚口大,也就能推断出公式。

  公式配套分析

  在设定公式关系到工业制板、推板最终的效果,不能随意搭配;如胸宽与肩宽、袖笼深与袖开深、袖笼宽与袖肥大,都应密切结合,否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公式推出的板,结果最大的号就很难配套成功。

  l、脚宽与肩宽

  前胸宽、肩宽在设定公式时增裆值要同步:例前胸宽1510B+3cm,那么胸围每增加4cm,总肩宽增12cm1206cm与前胸宽增值同步,放出的号不会变型,前胸宽按18/10B计算,那么胸围每增4cm,前胸宽则增072cm而肩增072cm也有些太大,如果增06cm的话会使放出的号在一定的时候,胸宽和肩宽所构成的袖笼弧线成为一条直线。再一个用1510B计算时,刚好前胸围大和后胸围大都是按14B也就是2510B,用9510B1510B实际袖笼宽则是1/10B,前后加在一起是210B增值,那么一般袖肥大也就是210B定数,两者相互配套,板型也不会变。

  2、袖笼深与袖开深

  袖笼深一般按210B计算,也有按1510B计算,若袖笼深是从上平线向下量那么实际袖笼深,则210B+定数-0510B(肩斜)实际袖笼深是1510B+定数,正好袖开深按1510B计算最好,使得增裆值相符;如果按1510B+定数计算笼深,而实际袖笼深是1510B+定数—0510B则实际袖笼深是B10+定数计算,袖开深也得按B10+定数才行(定数取值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采用净袖笼深计算,那么袖笼深使用什么样的公式,袖开深也必须按此比例推算,这样增裆值才会配套。 

 

男装西服袖山深的计算方法  

男西服的袖笼与袖的配合在制板中要求最严格,技术含量最高,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制板师从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认识程度。

  下面介绍给大家几种袖山深的计算方法: 

  一、比例计算法:

  比例计算法是用成品胸围尺寸的比例数加上一个调解尺寸。如:胸围的1107cm。比例计算常见的公式为:胸围的1105678cm都能见到。这种方法计算速度快。但不能满足高质量板型的要求。 

  二、实际测量计算法:

  用曲线尺把袖窿线按制成的效果连接后。找到ST点。ST点至B线的距离加1cm等于袖山深。这种方法袖山深合理。适合于高档西服制板的应用。 

  三、圆周率计算法:

  A点至B点等于袖窿宽13.5cm。 

  S点经C点至T点一圈是54cmAH。测量时注意把肩缝做缝去掉。 

  计算公式袖笼宽+(AH-袖笼宽×3.14)÷2即:13.5cm+(5413.5×3.14)÷2等于19.3cm 

  这种方法速度快准确性高。 

  四、立体裁剪计算法:

  半成品西服没有绱袖穿在模台上,测量ST点(肩缝)至B线(袖笼深)的距离。我们把它设成18.5cm,当图四中的STO成直线,STO的直线和OB的直线成直角,OB一般为8cmSTO16.7cm,加上ST点做缝和立体处理量1.5cm再加上袖山斜线吃量1cm计算公式为16.7cm1.5cm1cm19.2cm 

  这种方法计算比较复杂,要求对立体裁剪有高度的认识,我认为是最好的方法,适合高质量制板要求

  以上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在实际制板后,都应制成样衣观察效果,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如计算越准确袖山深的调整量越小。 

女装轮廓造型与胸省的确定  

 人体是凸凹不平的曲面,尤其女性身体曲线最为明显,人体胸部有强健的胸肌,加之女性乳房外凸形成了前侧丰满。

  为使胸部周围的面料与人体体表相贴合,必须使得多余量的面料有一定量折叠。以保持衣身结构平衡。这些多余量就是胸省量只需将这部分余量以省或褶的形体消除,便能达到胸高线(胸高线是前颈肩点到BP点的距离)以上胸乳区域贴合、适体的目的。 

  胸省存在前衣片袖窿长之中,无论从立体或平面理解胸省,当把前衣片平铺在人体或人台上,在袖窿处始终有一定余量,这样会使前衣片袖窿比后衣片袖窿要短些。胸省的量大小是根据体型胸高而变化。(胸高的变化是随着身高、乳房高低的变化而变化),为解决胸省的取值,在上装制板时,直接将胸省绘制在袖窿上,先在前袖窿弧线的中点处确定一点的a,并连接BP点,以BP为圆点,以夹角12度,再连接b点绘制出前袖窿底部弧线。由于胸省从前侧缝中分离出来,只需运用转省的原理,就可以自由设计出多样的省来。 

  影响胸省因素:

  人体型对胸省取值影响。

  人体的体型是胸省量大小决定因素。女性体型分:平胸体、标准体、挺胸体、屈身体等基本的体型。当前后胸高线差大于标准体范围时,该体型必定是挺胸体,相反就是平胸或屈身体型。 

  服装款式风格对胸省影响当展现女性曲线身材的服装风格时,胸省取值应在胸高线以上的趋势,含蓄、保守风格,胸省在胸高以下取值。

  另外,服装的轮廓造型与胸省的确定也有一定关系:

  少女型造型:胸点的间隔狭长,位置偏高,表现女性成长期的少女胸部造型,胸省尖位置偏高,胸省量较少形状呈锥形。

  高胸细腰造型:胸点位置偏低,胸省量大,形状符合乳房形态的弧形,强调乳房体积要进一步加强收腰的效果。

  优雅造型:胸部造型偏扁平而带稳重感,胸高位置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区域不强调体现腰部凹和臀部的隆起形态,胸省小且较分散。服装越宽松,轮廓造型越平直,胸部的取值范围就越小,所以随着服装放松量增大,胸省取值越小,甚至失去它的作用。 

 

裤子直裆的测量与计算  

直裆是裤子横裆线以上的长度,它的长短在穿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裆太短会出现夹裆;直太长会发生落裆,妨碍人体的活动。它的长短直接影响裤子的穿着美观与人体的舒适度。

  掌握正确的侧量方法与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按人体量:

  坐着量,由腰部髋骨向上34CM量至凳面(包括腰头)是比较常见的量法。 

  另外一种站着量直裆的方法,首先量出裤子的长度,然后减去裤子的内裆长,在侧量中显得既快又准确,且十分方便。 

  二、按成品量:

  a:从横裆缝量至脚口为下裆长,再将量得的裤长尺寸减去下裆长即为直裆尺寸;

  b:从腰上口沿垂直量至横裆处;

  三、按公式计算:

  1.直裆的算法有臀围推算法:

  a直裆长为H40.5H2(不包括腰宽)

  b直裆长为1.510H10(不包括腰宽)c直裆长为210H6(不包括腰宽)

  2.裤长、臀围推算法:L10H106(不包括腰宽)

  四、人体测量与公式相结合:

  即从前腰节线通过裆底量至后腰节线称为统裆尺寸再根据公式:(统裆尺寸+2CM)×25,不包括腰宽尺寸。 

  以上几种方法有些许差异,但均属正确内的波动。

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  

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 , 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 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 、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因些,只有在 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 新路。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 一、 测量部位:  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 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 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 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二、 尺寸加放:  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 根据款式继续加放。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通过比较得出:将 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胸围加放 为 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 20cm。制图方法: 1、衣片:  (1)、 胸围是成品尺寸。  (2)、 领口:   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 袍领,更为科学。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  (3)、 肩斜:   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 算的麻烦。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 4cm,后肩斜3.5cm  (4)、 肩宽:   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  (5)、袖笼深:   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胸围线的距离, 包括肩斜量; 另一种计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前一种方便,后一种精确,本文采用后 一种。袖笼深随款式不同而变化,夏天单衣为B/6+1;春秋上衣为B/6+3;冬季大衣为B/6+5 。  (6)、胸高点:   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但是 ,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 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 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找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胸高 点。   身高为15516016517017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  (7)、胸省:   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胸省量 还 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 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 体感。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  2、 一片袖:   (1) 袖山高的确定有三种方法:AH/4+(2.5-3cm)、前后袖笼深的平均值-(4.5-5cm)和 前袖笼深-(3.5-4.5cm),本文采用后者:前袖笼深-(3.5-4.5cm),因为它在使用时较方便    (2) 袖肥由袖山斜线确定:前袖山斜线=AH,后袖山斜线=AH,按图示画出袖山弧线。 由于弧线长于直线的原理,此袖山已经包含了1cm的吃势,若要增加吃势,则可以在前后袖 山斜线上直接平均加放。  3、 两片袖:   (1) 以胸围线为袖山底线,袖山高=衣片袖笼弧/3+1   (2) A点到袖山底线的距离=袖山高的1/4   (3) A点作水平线,与前袖笼弧线相交于F点;在袖山高的1/3处,作水平线与后袖笼弧 线相交于J点。   (4) 线段AB=弧线FG+1,线段BC=弧线HJ,直线段ED=弧线EJ   (5)从胸围线向上0.8-2cm作水平线,与袖笼弧线相交,可以调节前袖偏量""。   (6) 衣片腰线即为袖肘线。  这样画出的袖山弧线比衣片袖笼刚好有2.5-3cm的吃势。  上述基本外形确定以后,既可以直接裁剪,成为一件式样简单的外衣,也可以运用省道转移 、分割变化,随心所欲地进行款式设计。在教学中相应作以下处理:   (1)、 将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分成四大类型:裤装、裙装、男上装、女上装。   (2)、 在裤装与裙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分别讲述普通西裤、西裙的结构制图,再 用 西裤和西裙作为原型,讲述裤装和裙装的款式结构变化,包括长度变化、腰线变化与外形变 化等。   (3)、 在女上装的教学中,先用上面介绍的方法讲述基本衣片的结构,再以此基本衣片为原 型,分类讲述省道转移和分割线、外形、领子、袖子等变化。   (4)、 在男上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讲述男衬衫与男西装,再以男衬衫为原型讲述男 上装四开身的款式结构变化,以男西装为原型讲述男上装三开身的变化。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传统西裤、西裙、男衬衫、男西装、女上装基本衣片的比例裁 剪法,在款式不变时能直接裁剪,款式变化时又能以此为原型进行相应结构改变。实践证明 ,比例法与原型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能够使课堂内容紧凑丰富,用基本款式为原型讲述 结构变化时,相同部位的不同变化清晰明了,学生易学易用,有较强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