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马山,是一座南北向的小山脉,它的最高峰是铁壁关,有340米高,与北端的朝天关相距约两三千米,北边隔槐河而携万花山,南面隔济河而望瓦龙山,他像一扇屏风把赞皇县城和华北大平原隔开,素有“一山临旷野,千里俯平原”之说,五马山是赞皇的历史文化名山,这在《石家庄历史文化》、《可爱的河北》等多种书中有记载。
一、五马山历史渊源
五马山为甚麽叫五马山呢?这是因为在五马山东面山上的一处山坳里,有五匹栩栩如生的石雕骏马,五马山因此而得名,据文物专家考证,这五匹马的雕刻手法像东汉时期的作品。
这五匹马又是怎么来的呢?据我们所知,五匹马的传说有三种。
第一种传说曾登载在《陕西民间故事》上面,说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各地豪杰,争相起义,刘秀受更始帝刘玄派遣,到河北来招兵买马,策动起义,被王莽探知,演出了一场“王莽赶刘秀”的闹剧,河北许多地方都有“王莽赶刘秀”传说,而实际上是占据河北的“王朗赶刘秀”,而并非“王莽赶刘秀”。传说王莽得知刘秀在河北发动叛乱,怒发冲冠,亲自率领军队追拿刘秀,刘秀被王莽追的狼狈不堪,只剩下刘秀、邓纯等五人,骑着五匹马,被追到五马山下,此时,刘秀等人已几天没吃没喝,战马更是没喂草料,没有饮水,五匹战马相继累死,刘秀等人又饥又渴,慌不择路,爬上五马山,远远望见,尘土飞扬,王莽的追兵又至,把五马山围了个铁桶一般,刘秀上无路入地无门,站在山顶仰天长叹,“难道上天要灭亡我刘秀不成”,突然,天空中飘来一片祥云,飘到刘秀身边,从祥云上下来五匹骏马,刘秀等人大喜过望,骑上骏马,腾空而去,王莽的追兵眼看着刘秀等人被天马救走,却无可奈何,只得退兵,向王莽汇报去了。刘秀等人被天马救走以后,落到了真定,刘秀从真定起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终于打败了王莽,做了东汉第一任皇帝,他为了感谢天马救命之恩,便命人根据记忆中天马的模样,在五马山东侧的山坳里,雕塑了五匹石马,以示对天马救命的纪念,因此,此山就叫五马山了。按此说法,五马山应是皇封之山,我们倾向此种说法。
第二种传说在旧《赞皇县志》中有记载。县志里说,东晋时期,有一位将军,爱骑一匹白马,人称白马将军,六月暑天,天气炎热,白马将军骑马来到山上,山上树木不繁,只有天上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山石上,地皮被晒得龟裂,白马将军口渴的冒烟,却找不到一丝水源,突然,白马踏在一块草地上,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白马将军大喜过望,人和马喝足了泉水而去。从此,后人称此泉水为白马泉,白马泉就是现在五匹石雕骏马西面的那两眼小井,此两井常年水流不断,清冽甘甜,百姓以为圣水。
后来,白马将军也被百姓传为“五马将军”,又在山上雕塑了五匹石马,以示对五马将军的纪念,又雕了两个武士,象征将军的卫兵,因此,后人便称此山为“五马山”了,人们因县志里有白马泉一说,多数人按此种说法,我们在整理“千年古县”时,考察的严华寺村有一块墓碑,上写“五马山西十里,有村曰严华寺,碑文记载年代是北齐天保十年,因此可以证明,五马山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其名,第一种说法东汉和第二种说法东晋皆有道理。
第三个传说是从当地看山老人那里采访来的,据看山老人说,南宋时期,岳飞领导的岳家军英勇善战,把完颜金兀术领导的金兵打的鬼哭狼嚎,岳家军所向披靡,打到了朱仙镇,为了彻底打败金兵,岳飞派他的五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霆、岳霖、岳震,北上打探金兵的虚实,赞皇五马山曾经是北宋马扩抗金的地方,信王赵臻在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传说可能还活着,岳云带着四位弟弟,寻访前来,来到五马山,这里却是白骨横陈,草木灰黑,岳云五人忍不住珊珊泪下,掩埋了烈士的遗骨,岳云五兄弟驻足五马山上,发誓誓报此仇,催马离去。后来,岳飞、岳云被奸贼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在风波亭,赞皇之人为了纪念岳云五兄弟曾到五马山一游,不敢明着祭奠岳云等人,便在山上雕塑五匹石马以示纪念,此山便称为五马山了。为了纪念岳飞,后人在山上修了岳王庙,流传到现在,这种说法因和考证年代不符,因此,只是一种传说。
五马山扼太行山之出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赞皇县志和赞皇乡土志皆有记载,南宋初年,信王赵臻和总制马扩领导的抗金义军,在这里抗击金兵,由于得不到南宋的援助,被金将讹里朶打败。五马山留下的地名便是证明,其主峰称大寨垴、次峰称二寨垴,南侧有车股寨。后来又有沙真领导的义军再此抗金。《元史.史天泽传》记载,宋宁宗嘉定16年,大名总管彭义斌和武仙勾结想夺取真定,被元将史天泽探知,把彭义斌包围在五马山,彭义斌焚山自守,史天泽率铁骑催锋入山,俘获彭义斌斩之。清朝末年,五马山下曾兴起义和团,反清灭洋。**战争时期,赞皇人民配合129师骑兵团发起北马村战斗。故五马山被赞皇人民称为“五抗之地”,现在每年三月、十月,五马山有两次庙会,附近县域的人们来此朝拜上香,五马山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广。
五马山也是儒释道三教文化之山,还有一种说法,传隋唐神医孙思邈曾为民治病,隐居在五马山头的净业寺中很久,赵州一代的人民,闻神医在此居住,家有病人者皆慕名前来,净业寺前络绎不绝,是故,五马山又称药王山。据《河北省宗教志》记载,赞皇县净业寺建于北齐天统年间,在赞皇县城中,经调查,记载有误,净业寺旧址实际位于五马山东北侧一处名曰堂沟的地方,净业寺是何人所建,第一位主持长老是谁?已不得而知,只是后来传说隋唐医圣孙思邈在净业寺内隐居,为善男信女治病,深的百姓称赞,孙思邈被人们认为是药师佛化身,净业寺的第一任主持便被后人认为是孙思邈了,2005年,僧人释普昱修建了净业寺。五马山上曾有《浚泽公庙》,即龙王庙,建于清代,旧《赞皇县志》有碑记记载。山上还有三清观、三皇姑庙等庙宇,现在的云灵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高邑僧尼释慧智所建。
五马山是一座赞皇战争历史的丰碑,书写了赞皇历史上反抗民族压迫的光辉一页,撑起了赞皇历史的脊梁,它又是儒释道文化名山,使得现在香烟缭绕、庙会不绝,游客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