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2018-05-29 18:17:44)
标签:

初中语文

葫芦岛

教育

梁冰老师

文化

分类: 文言资料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201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 汇编

一、广东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答:

 9.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二、江苏南京

报恩塔

[]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窑器:陶瓷器具。 斗榫(s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识:标记。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9.(4分)(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10.(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11.(3分)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三、山东聊城\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顾:表示轻微的转折。望:奢望。厚:丰厚。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朝廷方治朋党

顾质何敢望之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0.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治理,惩治   怎么,哪里(说明:本题2分。)\

9.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说明:本题2分。)

10.政治磊落;敢作敢当。(说明:本题2分。)

四、湖南株洲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所至但饮一杯水                   植木偶于堂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23.只(1分)    树立(竖立)(1分)

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

25.廉政(廉洁)(1分) 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五、湖北随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9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 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 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注释】江夏:今武昌一带。倩公:随州名僧贞倩。汉东:今随州。此序中李白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名僧支循(支公)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自己与倩公交游的非同寻常。起:(谢安)应(桓公)征召出山。忝:辱没。痗:忧伤。紫阳先生:云游随州的道教大师紫阳道人。隐化:委婉语,指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仆与倩公一面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B.季梁为大贤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C.始生紫阳先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以写别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

 

14.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李白与 情公深厚情谊的一项是(    3分)

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

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

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A    B    C    D

六、江苏扬州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 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周君患之()    2)发师救周()

3)颜率复诣齐()    4)子之数来者()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 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七、浙江温州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4)为一郡之最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 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 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14.(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15. (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16. (3)B[

17.(4)1)雪堂(2)仰慕

八、浙江宁波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 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 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7.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 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19.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 /

18.D

19.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20.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九、湖南益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1115题。(12分)

【甲】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 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乙】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节选)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囊其口(口袋) B.贼易之(轻视)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 意思。(4分)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1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2分)

15.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2分)

11.(2分)A

12.(2分)D

13.4分)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准确译出“童”、“荛牧”1分,句式正确,句子通顺1分)

2)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前句准确译出“诣”字,且句子通顺1分,后句准确译出“怀”、“将”字1分)

14.2分)区寄智杀强盗。

15.2分)有备而来,主动出击   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意思相同即可,用词不求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每空1分)

十、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N12题。(10)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 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惩艾:惩戒。曩:从前。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搴:读qin。勒:编。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2)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2.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

13.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

9B

10(1)立即,就,便  (2)等到

11.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12.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13(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

十一、山东菏泽

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 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遂改励。(  

具以情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8.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2分)

6.希望于是(就)把但是(可是,却)

7.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如果确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8.浪子回头金不换。

十二、浙江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道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 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zh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榜样) 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 D、厚遗以遣之(送走)

答案: C. 归还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来源:,,Z,X,X,K]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答案:BD

析:A,第一个“于”为“在”,第二个“于”为“向”;B,“而”为转折义,“但是”C,第一个“以”为“因为”,第二个“以”为“凭借”;D,“为”、“替”。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答案:(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2)(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解析: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20、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 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十三、浙江台州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宝:珍藏。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 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 么?(3分)

十四、四川资阳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陇:通“垄”,田埂。蹊田:践踏田地。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执策:“策”通“册”,拿着书。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韩性:绍兴人,大学者。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被:通“披”,穿。

20.(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2)亡其牛      

3)或牵牛来责蹊田                  4)门人事冕如事性      )

21.(3分)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22.(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20.(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每空05分,共2分)

21.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前一问每点1分,共3分)

22.(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潜”“策”各0.5分,句意1分,共2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异”“遂”各0.5分,句意1分,共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