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导读一

标签:
初中语文葫芦岛教育梁冰老师文化 |
分类: 文学名著 |

一.作者:丹尼尔·笛福
二.人物介绍
鲁滨孙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放弃,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活了下来。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还搭救了野人“星期五”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面对困难的人生,他充分显示了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三.故事略
四.阅读感受
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孙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五.经典情节
情节 |
内容简介 |
性格特点 |
启示 |
四次出海 |
1、 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伦敦,途中遇风暴,后获救; 2、 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经商,赚了不少钱。后遭海盗袭击,当了两年奴隶; 3、 第三次出海去非洲几内亚做生意,遇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 4、 第四次出海从巴西去非洲贩卖黑奴,遭遇风暴,漂到荒岛,在荒岛生活28年。 |
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险、体现出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
面对人生困境,要顽强拼搏,始终保持乐观心态,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不畏困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
孤岛求生 |
由开始的绝望马上转为积极地建造自己的家园,他搭建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 |
说明鲁滨逊的适应能力很强,很有韧性,也很坚强。 |
社会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都不应该放弃,要勇敢挑战和战胜困难,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
救星期五 |
在一次野人的人肉大餐中,星期五将被吃掉的时候,鲁滨逊救了他。从此他把鲁滨逊奉为主人,鲁滨逊救他那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就用星期五给他命名。 |
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机智勇敢。 |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拯救他人的生命 |
鲁滨逊心情变化 |
1、来到孤岛:心情十分沮丧和绝望,心里极度恐惧,总是想逃离孤岛,认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后来慢慢感到宽慰,因为只有自己活下来了。 2、开始几年,整天想着造船离开孤岛,心里极度矛盾,既感激上帝让自己活下来,又埋怨上帝把自己流落到这个孤岛。 3、后来,他通过列举流落荒岛的坏处和好处,思想也通了,就自己动手养活自己,圈养山羊,有羊乳喝,还自制葡萄干,对生活开始充满希望。 4、再后来发现了食人族,心情恐惧,忐忑不安,手足无措,设想与其同归于尽的搏斗。后来救了星期五,心情大为好转,过上愉快的生活。 |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与困难拼搏的精神。 |
在逆境面前,要自己自强,绝不退缩,才能有出路。 |
挖独木舟 |
第一次挖独木舟: 花了五个月的功夫,砍到一棵大杉树,又劈又削,想用来逃离小岛,但却无法使小舟下海,只好放弃。 第二次挖独木舟: 与星期五一起制造独木舟,这次他们选择离海岸很近的地方制造,在将要起航时再次遇到野人举行吃人仪式,他们决定出手相助,不料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 |
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具有实干精神。 |
在困境面前要有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的良好态度。 |
六、阅读训练
(一)
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说;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1.请慨括上述选文的内容,并再说出两个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
2.选文主要采用了
(二)
(二)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