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三

(2017-09-19 08:36:53)
标签:

初中语文

葫芦岛

梁冰老师

文化

教育

分类: 文言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三

    一、【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答 仰      呼 余 宿    

5.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略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译文: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1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1)
怀民亦未寝     (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
思欲就亭止息     (     )
答案:(1)睡觉 (2)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答案:(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
于是()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7.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5)
答: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答案:乐观、旷达(豁达、洒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附【乙】【译文】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祐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
.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浴于汤池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投以骨
C
循山而东                                 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不得其所止                                    其如土石何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
.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
.顾:回头看       但;只
3
A
4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
.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三

    一、【甲】 元丰六……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答 仰      呼 余 宿    

5.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略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三、【甲】元丰六年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1)
怀民亦未     (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
寓居惠州嘉寺   (     )(4)思欲亭止息     (     )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7.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