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标签:
葫芦岛中考语文百川教育教育文言文阅读梁冰校园 |
分类: 文言资料 |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弗之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4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无从致书以观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沃:浇。这是“洗”的意思。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2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翻译句子(6分)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5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6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五、阅读文言文答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洗”之意。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六、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题目。(15分)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七、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或遇其叱咄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九、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
一、
3余/因得/遍观群书。
4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5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
1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 D
3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4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
6引来,得到 询问,请教 书信 醒,睡醒。
7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8 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⑵都体现求师诚恳和老师尊重。
9不相同。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四、
1爱好、特别喜欢\跑\更加\妻子和儿女
2 A
3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4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五、
1降职远调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六、
1 B
2 A
七、
1 B
2有时 地方区域等 交往 门
3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八、
1朝廷 长信 平和 像
2假诸人而后见也
4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九、
1担心、周到、全,都、好坏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