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童年:早慧者与“笨脑袋”
(2011-11-16 09:44: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海外拾贝 |
一提起科学家,人们总喜欢与天才相提并论,认为科学家都是具有某
种特殊天赋的人。这种看法造成了一些人心理上的畸型,觉得既然天才是
天赋的结果,只有早慧儿童,或很早就显露出特殊才华的人,才有可能成
为佼佼者;而青少年时期智力平平的人是没有成功希望的,当然也就不会
做出杰出贡献。其实,科学家与常人一样,并非一生下来就生而知之,他
们也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在他们中间,既有早慧者,也有“笨脑袋”。
纵观历史上的科学家,确有许多人是早慧的,被称为“神童”:
英国
19
世纪数学家汉密尔顿
3
岁时就能读书,10
岁成了大学生,12
岁学会
12
种语言,22
岁成为都柏林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德国数学家高斯,小学二年级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方法,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自幼聪敏好学。6 岁时在家里开始博 览群书,对物理、化学、动物学特别感兴趣,14 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研 究院,18 岁就获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还有象英国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 27 岁出任教授,28 岁接替汤 姆逊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31 岁获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科学家海森堡,24 岁创立新量子力学矩阵力学,26 岁提出测不准关系,31 岁获诺贝尔物 理奖。1965 年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施温格,14 岁就进入纽约市 立学院攻读物理学,17 岁获学士学位,18 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21 岁获得博士学位,28 岁担任哈佛大学教授,成为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 教授之一。
苏联物理学界朗道学派的创始人朗道,自幼受工程师父亲的影响,立 志成才,14 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库大学,18 岁发表论文,21 岁出国进 修,得到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赏识和赐教,24 岁回国后担任理论物理 研究所教授,致力于低温物理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多方面 的重要发现和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奖和苏联的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
象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很多。据美国一位社会学家调查,在美国受 大学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本科毕业时平均年龄 21.4 岁,取得博士学 位的平均年龄 24.8 岁,比未获奖的其他科学工作者取得学位的平均年龄 要早 4.7 岁,其中有一半人在 22 岁前就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的奥秘究
据统计,1500 年至 1900 年期间,世界各国共涌现出 364 位杰出的科 学家和 1057 项重大成果,其中早慧人数占 18%,其成果占 24.6%。19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曾对 1528 名天才等级的儿童进行了几十年的追 踪研究。35 年后发现,只有一百多人能列入美国名人辞典,而且这些人中, 也并非都靠才能而榜上有名,有的是因为家中有钱、有社会地位和声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慧儿童中,有 20%没有达到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成就。这表明,尽管每个人在生理上存在差异,人的智力发展与遗传因素 有很大关系,但这种先天因素只是为后来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所谓天才 都是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即使具有优秀的遗传素 质,如果后天不去努力发展、勤奋实践,也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被称为神童的西迪斯就是一个典型。1909 年,他作为 5 名早慧儿童之 一被哈佛大学吸收。当时他只有 11 岁,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对数学特 别感兴趣,竟能在哈佛数学俱乐部里当着名教授的面作关于四维空间几何 正边形的学术报告。看来,他的发展前途不可估量。然而,十分遗憾的是, 离开大学后,由于缺少适当的教育,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熟练技巧,他逐 渐对数学、科学知识等一切感到厌烦,只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当了一个普 通计算员,借以糊口度日,最后终于在孤独和潦倒中郁郁死去。
神童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但优秀人才未必都来自神童。事实上,所 谓“笨脑袋”者,除极少数确有智力障碍外,只要自己愿意“以勤补拙”, 家庭、学校教育得当,是可以成为聪明人的,有的甚至能够成为杰出的科 学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天赋和环境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即使儿 童 期智力平常,是个愚笨、没救的顽童,但经过精心的教育训练,加上自己 的勤奋和努力,仍可以琢成大器。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很晚才学会说话,据说直到 9 岁, 他还不能自如地交谈。上小学后,爱因斯坦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同班同 学都称他为“胡思乱想的空想家”。学校教师对他的评语是:“头脑迟钝, 不合群,不会有多大出息”。爱因斯坦只对天文学和数学感兴趣,每逢上 古典文学课,历史课,他只是在课堂上坐坐而已。他的分数一直全班最低, 老师们都轻蔑地称他为“小傻瓜”。直到中学,父母仍认为他是个弱智的 孩子。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幼时是 个有名的顽童,上小学时差点被学校开除。他在课余时间爱开玩笑和恶作 剧,有时和同学爬到楼顶用盛水的桶相互“进攻”;有时把一盆水悄悄放 在虚掩的门上,让突然推门而进的人浇一身水而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有时 又自己动手制造“水枪”或“臭气弹”。一天正在上课时,他在桌下搞小 动作,玩臭气弹,只听得“砰”的一声,课堂里一片惊叫,臭气顿时充满了课堂,老师气愤地离开教室,把费米的恶作剧汇报给校领导,并联合一 些教师建议校方:“将肇事者费米永远开除出校!”费米的学籍被他的实 验老师普齐安教授保住后,他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把剩余精力用于广 泛的课外阅读上。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身体孱弱,被医生诊断为脑袋有病。他只 念过 3 年书,学习成绩十分差劲,是班上的劣等生,老师认为他将来不会 有什么作为;X 射线的发现者伦琴在读书时曾被学校开除过;发明避雷针 的富兰克林,读书时数学竟没有达到过及格的成绩;达尔文在父亲眼中, 是一个十足的顽童,校长也认为他不可救药。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们成 为巨人,原因何在呢?无数鼓舞人心的事实说明,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 的,其中的“诀窍”就是——以勤补拙。
每个人的天赋都不是全面的,舞蹈演员未必擅长物理;语言大师可以 不懂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笨拙,而在另一方面却可以是天才。智力好象埋 在地里的种子,需要一段潜伏期,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对神童短些,对 平常人可能特别长些。在潜伏期内,智力平庸迟钝,并不意味着终生愚笨。 一旦酝酿成熟,“种子”破土而出,在辛勤劳动灌溉下,就可能迅速地健 康成长。古往今来,一切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并不都是天 资聪慧的。相反,有许多天资不高的人,经过勤学苦练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因而,在一个人的童年,无论是早慧者还是“笨脑袋”,都不能决定其今 后的成长道路。对一个人的成才之路起着重要影响的,主要取决于家庭、 环境、教育、训练及主观努力。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里讨论。
(陈勇)http://www.lantianyu.net/pdf22/ts073075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