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崇拜金钱、思想偏激,家长如何引导?

(2011-05-16 18:25: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案咨询

王老师,您好!
     今天下午说了些儿子问题。我所担忧的是,儿子的思想问题,我总感到他的思想远超出他的年龄,对周围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却不关心,很冷漠的样子,谈吐中总是流露出对金钱的崇拜,问这个是不是赚钱,那个以后很有得赚,嫣然像个生意人。对学校老师也总有很多不满,最近还说他们的某某老师在校长在和不在时对学生们怎样的不同。看到电视里有关食品投诉的事,就说不死几个人,政府是不会出来管的之类让人听了既寒心又感觉不应出自一个18岁青少年的口,而偏偏就是个半大人如是说倍感忧虑了。在他的心灵中究竟埋藏了多少不满和沧桑,我曾问儿子,你们班现在还有多少学生没入团,他说大概就他一个,他也不是太清楚。我想儿子脑袋里除了想尽快熬过最后的一年高中生活,他就解放了,就脱离苦海了。
      6月就到18周岁生日了,我很想借此机会好好和他聊聊,可不知该如何开场,他可是个难对付的角色,一本正经很可能被拒绝:儿子,我们好好聊聊。有什么好聊的。这样的情况我碰到了无数次了。总感到儿子是不是在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出现问题了,是不是缺少正确的信仰,问题是我也很迷惑我们现在这社会究竟把什么当信仰,究竟都在崇尚什么?会不会是我的迷惑使儿子的思想出现了偏差。虽然我也说不好人活着的意义,可我是个认真做好自己的事,责任心很强的人,孝敬老人,热爱家庭,热爱劳动,真诚待人,不阿谀奉承,弄虚作假,是个较传统的人。在对儿子品行教育上是很注重的。可还是接连不断地出问题,就目前看儿子思想肯定是有问题的,请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教,将不甚感激!啰嗦一大堆,请见谅!
     又,儿子从小爱运动,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学习能力不错,中考是成绩不错的,差一分没进在我们这儿排名第三的重点高中,现在也是另一所重高就读。可进入高中就不准备为应试教育牺牲似的,上课睡觉,不参加学校的大部分活动,连最爱的运动会都不愿参加。高一下告诉我们要参加艺术类高考,将来读美院(从来没发现他有绘画天分,从来也没看他有喜爱美术的时候)。目前课余时间学画,成绩排倒数了。

 

    我的回复如下:    

   首先,您不需要为儿子对金钱感兴趣感到担心,儿子崇拜金钱并不表示他是一个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人。也不表示他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事冷漠的人。做白日梦,梦想自己的未来,想象自己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钱人,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是很多男孩都会有的想法。

您的儿子对金钱的崇拜,并有一些幼稚地赚钱地想法,对父母来说是一件即让人担心又让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一个孩子对外部事物产产生欲望,有物欲和占有欲,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有成长动力的人会比别的孩子成长的快和好。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如何能拥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如何用正确的途径到钱。指导孩子学习一些投资的基本知识如:1、学习投资从哪里起步?股票风险较高,基金风险比较2、怎样开设投资账户?了解开立账户的程序,学习网上操作等技巧。3、投资过程中如何克服浮躁心理,培养坦然的好心态。4、如何向别人借钱?借钱需要付出成本,了解贷款初步知识。6、赚了钱以后做什么?帮助自己和别人,培养正确的财富观。等等

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契机,开始认真地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没准儿会是经济学家企业家我想一定会是个很会理财的人。

 

     最邪恶的是这样一种诱导有钱的都不是好人;男人有钱就变坏等。教育孩子从小就敌视金钱,将来很难成为富人。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受穷?这个世界上,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钱不是肮脏的东西,肮脏的是人的心,人变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有远见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重视金钱,珍惜金钱,知道金钱的能量,有挣钱的能力。

 

     二、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家长和孩子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因而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成年人不是真诚地去理解和善意的沟通,而是力图把自己的看法、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那么家庭中的分歧、争论就会不断发生。如现在的孩子对社会问题比较关心,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信息时代对孩子的影响,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促进作用。今天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社会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面对社会现实,孩子和我们一样有许多的困惑不解,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又敢想敢说,所以他们的看法和父母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青春期的孩子遇事易偏激 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一种理想化的苛求,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不满社会、人群中的不良行为,丑陋现象如果引导得好,会激发他们日后致力于改造社会的抱负和志向;也可以使他们为了追求完善、理想去努力。青春期的孩子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再加上他们特有的激情,很容易把矛头指向自己的亲人、师长,令人难受。如果家长一厢情愿地限制孩子的思考,对孩子批评、指责,很容易导致冲突更为激烈引发亲子战争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现在的价值观是这样的,长大后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变成别的。儿子现在的想法只是人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想法,他对金钱和社会的态度不会一成不变的,他成年之后的价值观会更加成熟,回想起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和正确的引导,他会更珍视家人的爱,并能为社会无私奉献。

关于与儿子如何沟通,推荐家长认真阅读李子勋老师的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运用文中的沟通技术,儿子的其他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的,相信您一定会有所启发。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