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的笔记(二十七)——拜占庭简史及拜占庭艺术

标签:
旅游 |
拜占庭简史及拜占庭艺术
《加德纳艺术通史:东方的罗马——拜占庭艺术》
(一)概述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古希腊城市拜占庭建立了东方的“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从此他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它实际上并不拥有罗马这座城市,而且流行希腊语,信仰的是东正教。
公元410年,罗马陷落,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先是迁都米兰,随后又迁至拉文纳;而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一直盘踞在君士坦丁堡,维持着帝国的统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也由此进入了中世纪。在帝国的西半边,中央集权统治迅速瓦解,最终陷入一场混战;到了中世纪,这些各自为政的小王国逐渐形成了现代西方欧洲国家的基础。而东罗马帝国本身领土较小,且其自身有着一段漫长且复杂的历史,与西罗马帝国除了在宗教上有些松散的联系再元其他瓜葛。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这座位于东方的基督教王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实体,又维持了千年之久。直到1453年,最后一位东罗马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没能抵抗住奥斯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的进攻,于君士坦丁堡去世。
对东罗马帝国影响比较大的两位帝王是:
1)在分裂之前的 君士坦丁大帝
2)分裂之后的 查士丁尼一世
这两位皇帝都吸收了罗马的传统,成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在东罗马帝国建国之初的几个世纪,主要是收复失地,巩固边界。宗教方面,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互相争夺权力。
7世纪开始,原来东罗马帝国的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被阿拉伯人占领,领土退缩到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一带,希腊人是主要公民。这之后东罗马帝国经受了来自宿敌波斯人,伦巴第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的一波又一波进攻,版图大为缩小。
历史学家将东方的基督教国家称为“拜占庭”(Byzantium),这是君士坦丁堡最初的名字;并使用“拜占庭的”(Byzantine)一词来形容任何属于拜占庭帝国的东西。然而,拜占庭的统治者自己却不用这个词来定义他们自己。他们把自己的帝国称为“罗马”,并把自己叫做“罗马人”,尽管他们说的是希腊语而不是拉丁语,但这些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一直自认为他们是古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者。
尽管经历了仁政与暴政,稳定与动荡,扩张与萎缩,胜利与失败,但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它的统一性。即使它的版图从原先一度强大的帝国,到缩小到一座小型的希腊王国——环绕着君士坦丁堡的一小片土地,它仍旧固执地称自己为“罗马”。就这样,它抵挡了一波又一波外敌入侵,甚至是诺曼人,法兰克人,威尼斯人的入侵....但它最终没有抵抗住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强大攻势,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意义:
1)是基督教对抗伊斯兰教的缓冲器,以阻止伊斯兰教向欧洲中部和北部蔓延
2)在整个中世纪,拜占庭文化多次对欧洲产生了影响。拜占庭教化了巴尔干半岛和现在俄罗斯那片的斯拉夫人,为他们带去了东正教和阿拉伯数字,还有拜占庭的文化、艺术和建筑。
★国土完全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不包括离岛): 阿尔巴尼亚, 波黑, 保加利亚, 希腊,马其顿,科索沃
大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克罗地亚, 塞尔维亚
一小部分国土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国家: 意大利, 罗马尼亚, 斯洛文尼亚, 土耳其
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势力在欧洲长驱直入,一直延伸至多瑙河地区。而另一方面,亡国后的拜占庭人从东罗马帝国向西迁移,将希腊古典文学与艺术引入意大利,并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古代文化,也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教会与国家的联合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东部的统治者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后基督教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而查士丁尼在公元6世纪宣布东正教是拜占庭唯一的法定宗教,是他的臣民唯一可以尊崇的信仰。查士丁尼所指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基督教,而是东正教。而基督教的其它派别被称为异端,遭到查士丁尼的镇压。
拜占庭的统治者把他们自己视为耶稣基督的俗世代理人,因此他们的意愿就是上帝的意愿。他们不仅把持着宗教世界,同时也是现世的最高统治者。作为教会与国家的唯一主宰,他们不与任何人分享权力,即使是元老院与教廷也不例外。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合了教皇与凯撒的权力,而这在西方基督教世界是里是被严格分开的。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尊贵地位使他们近乎于神。
实际上,拜占庭统治者试图将政治和宗教进行绝对统一的理想是注定失败的。因为,在他们的帝国版图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各自拥有不同的历史和制度——这其中包括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希腊人,意大利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等。他们中的许多并不信仰东正教,被视为异端。拜占庭皇帝强迫他们接受东正教以实现政治和宗教统一的做法受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特别是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因此,在公元7世纪当伊斯兰教进入拜占庭帝国的时候,这些人给予了伊斯兰教极大的支持。这种宗教上的狭隘使得帝国丧失了大片的东部领土,同时也逐渐切断了与西方拉丁世界的联系。
(三)三度辉煌
拜占庭帝国不但饱受外敌入侵和外来宗教入侵的困扰,同时国家内部也不得安生——宫廷阴谋、暴动,腐败,宗教矛盾,起义与暗杀活动此起彼伏。但是,拜占庭有一种特有的恢复力,它总能够从失败、分裂和停滞中摆脱出来,走上复兴之路。这归功出时不时出现的有才干的统治者,在他们的治理下,拜占庭帝国几度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也就是在这些黄金时期,独特的拜占庭艺术和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拜占庭的艺术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从查士丁尼的统治时期(527-565)—— 公元726年里奥三世(Leo
III)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圣像破坏活动(破坏宗教崇拜中的圣像)
2)公元843年圣像破坏活动终止——1204年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3)1261年拜占庭重新收复君士坦丁堡——1453年灭亡
(四)拜占庭早期艺术
(527- 726)
★查士丁尼的黄金时代
查士丁尼的统治时期,拜占庭艺术逐渐抛弃了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犹豫和含混,呈现出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明确表达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基督教文化的特性。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收复了大片失地(详见之前的几篇笔记)
宗教方面,查士丁尼大帝仅在君士坦丁堡一地,就兴建或者重建了30多座东正教教堂。这种大规模的建造遍及整个拜占庭帝国。也使他的臣民不堪重负。但这些大型建筑,却在建筑史上为拜占庭风格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查士丁尼大帝的监督之下,一部被称为《民法大全》的罗马法律巨著应运而生,该书后来成为许多现代欧洲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因此,查士丁尼完全有资格宣称:他在“新罗马”复兴了“古罗马”的荣光。
1)奢侈艺术
◆现收藏于卢浮宫的《世界征服者查士丁尼》(巴尔贝里尼象牙板),公元6世纪中期,象牙。英文:Leaf
of a diptych: The Emperor Triumphant, 位置Decorative Arts:Richelieu
wing/1st floor/Charlemagne/Room 1,http://www.louvre.fr/en/oeuvre-notices/leaf-diptych-emperor-triumphant)
http://s16/mw690/0025j2kCgy6RvWmHarBdf&690
对于是否是表现查士丁尼仍有争议(Justinian, Constantine, or Anastasius?)
这一象牙板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已遗失。正中央表现的是一位皇帝,神气地骑在战马上,身后半隐半现的是战战兢兢的蛮族人。画面中随处可见异教艺术的影子——人物和马极富动感的姿态;化身为年轻女子的大地之神(在马下面);以及手持棕榈叶的胜利女神;还有帝王骑马像这一主题,都曾在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出现过。底部的蛮族人正向查士丁尼献上贡品并乞求怜悯,他们身旁是狮子、大象和老虎——来自异国的动物。分别象征着被查士丁尼征服的土地。饰板左边是一位罗马士兵,手里捧着一座胜利女神的小雕像,再次强调了中央饰板所传递的信息——胜利。
然而,强大的军队并不是胜利的保证,查士丁尼的胜利源自于信仰的力量。饰板上部描绘了两位天使,他们手捧着基督胸像——基督左手拿着十字架,右手作出相应手势向查士丁尼赐福,暗示对他的认可。这也显示拜占庭是神权统治的国家。
◆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
《天使长米迦勒》,公元6世纪早期,象牙。英文:大英网站上搜“byzantine ivory”可以找到,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collection_object_details.aspx?objectId=62025&partId=1&searchText=byzantine+ivory&page=1
,是双联板(diptych)的右叶,拱门下的天使长米迦勒站在六级台阶上,拱门雕刻有精致的acanthus
ornament(莨苕叶形的装饰),拱门下有扇贝,扇贝上有花环和缎带,内部是一个十字架。拱肩(spandrels)
处有玫瑰圆花饰(rosettes)和莨苕叶装饰。顶部的匾上写着铭文。
看上去缺少灵气的天使长米迦勒托着一只圆球,球上有珠宝镶嵌的十字架。铭文是希腊语写成的,意为“Receive the suppliant
恳求者before you, despite his sinfulness”。
http://s15/mw690/0025j2kCgy6RvWpjwyGde&690
这块象牙饰板,比《世界征服者查士丁尼》稍早,制作地点同样在拜占庭。很可能就在君士坦丁堡。这两块饰板为我们提供了古典艺术在东罗马帝国延续的证据。这块现存最大的拜占庭象牙饰板,描绘的是圣萦菲娅大教堂的守护神——天使长米迦勒(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象牙板上的铭文中提到的礼物,可能指的是天使长手中带有十字架的圆球——象征着权力,他将交给一位拜占庭的皇帝,这位皇帝被描绘在双联板的另外半页上(已遗失)。因此皇帝究竟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平滑流畅的衣褶勾勒出天使长的身体线条,精心雕琢的翅膀,以及精美的五官和发式——古典艺术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不过,这位拜占庭雕塑家在这里似乎并没有完全遵照自然主义的法则。天使长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比显得过于高大,他的双脚同时踩在三级台阶上,他的上半身挡住了立柱柱身,位于立柱的前方,下半身却退到了立柱的后方。当然,空间交代上的含单糊不清,并没有减损作品本身的美,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拜占庭独特的审美观,它将在下来几个世纪中统领整个拜占庭艺术世界。曾经古希腊罗马艺术家希望为人们呈现一个真实的三维世界——在那里,所有有一切都是合乎比例的,所有的人物都稳稳地站在大地上。然而,在这里,雕塑家拒绝了古典艺术的目标,他制作的米迦勒似乎
更像是飘而不是站在建筑的前面。
2)拜占庭艺术的里程碑——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最伟大的建筑】
公元532-537年(仅用时五年就建造完工),特拉勒斯的安特米乌斯(Anthemius of
Tralles)和米利都的伊西多鲁斯(Isidorus of
Miletus)为查士丁尼设计和建造了这所教堂。一位是数学家,一位是物理学家,他们都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却造就了拜占庭历史上最雄伟的建筑。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中的至上杰作。它长82米,宽73米,穹顶直径超过30米,穹顶最高处距离地面约55米——如此庞大的体量,在非钢结构的建筑中是很难想象的。最初的穹顶于558年的地震中坍塌,后被替换。经过9世纪和14世纪两次修缮后,现在的拱顶要更高一些,也更为坚实。从外观上看,巨大的穹顶支配着整个建筑——虽然建筑现在的外观已经与它最初的样子相去甚远,四周被加上了巨大的扶壁,还有四座高高竖立的宣礼塔,那是因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将它改造成了一座清真寺。到了20世纪,这座建筑最终失去了宗教功能,成为一所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典型的拜占庭特色,外观朴素而简单,内部装饰与陈设却十分奢华。形成巨大反差。
查士丁尼的宫廷成员同时也是诗人的沉默者保罗(Paul the
silentiary)记录下了他对于这所教堂的印象。它最初是有多么富丽堂皇,那里的墙壁和地板上镶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彩色石头:
“谁.....不歌唱这布满墙壁和地板的大理石......这些石头来自卡律司托斯(Carystus)青翠的山坡.....这些来自佛里吉亚(Phrygian)的彩色大理石,有的是玫瑰色混着白色,有的则是紫色混着银色,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这里还有大量的斑岩,闪烁着微光.......你还可以看到来自拉科尼亚(Laconia)的璀璨绿石,以及在雅西(Iasi)深谷中找到的波浪纹大理石,血红与纯白交织在一起让人目眩.....还有吕底亚山上采来的浅黄色大理石,上面还带着红色的漩涡纹....来自利比亚的金色石头,就像一朵盛开的番红花......产自凯尔特的大理石,一块一块的黑色交织着大片的奶白色.........”
【神秘的光】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外在于它的室内采色——流淌在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的光线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特质。穹顶基部的40个拱形窗户创造出一种幻觉,使人觉得这高耸入云的穹顶好似乘驾于一团光晕之上。控制着整座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光线由穹顶基部的天窗射入时,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光晕。从查士丁尼时代一直到今天,参观圣索菲亚教堂的人们无不惊叹于这道神秘的光晕。它似乎可以对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某种影响。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曾评论说,这拱顶看起来就好像是悬挂在“天堂的金色链条”之下,他说:“你可能会觉得这光并非来自外部,而是产生于内部,它如此丰盈而明亮,沐浴着圣殿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沉默者保罗说,这梦幻的穹顶是“静止于空中的苍穹”,好似覆盖着“一层金箔,闪烁的金色光线通过穹顶涌入房间,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冲击人们的双眼,看着它就好像注视着春日里正午的阳光”。
在圣索菲大教堂,光线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元素,它在镶嵌画上闪烁,在大理石表面发光,占据了圣索菲亚教堂的整个空间,但却又是无形的。那时的哲学家说“光来自于美德.....光象征着上帝。”
【建筑结构】
(参考之前的笔记,讲座《拱顶与穹窿:营造神的居所》)
【拜占庭的圣餐仪式】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独特设计,为东正教神圣的圣餐仪式提供了绝佳的场所。阳光透过穹顶基部的天窗从上方倾泻而下,照亮了整个教堂。伴随着唱诗班的歌声,东正教教徒在牧师的带领下举行圣餐仪式,以纪念伟大的耶稣受难(相当于拉丁世界中的弥撒仪式)。口唱圣歌的牧师队伍,随着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一起在祭坛和中殿之间来回的走动。他们身上的袍子散发出夺止的光芒,在阳光的照耀下,与内墙上华丽的大理石、金属嵌板和镶嵌画相映生辉。
除了神职人员,其他参加仪式的普通信徒们一律不准进入圣索菲亚教堂的中殿,他们按照性别被分成两列,只能在侧廊和其他走廊中来回走动。教堂复杂的空间布局使得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看到这场盛大的圣餐仪式。皇帝是唯一一位有权接近祭坛的非神职人员,他站在穹顶下方的布道坛上,和大主教一起参加圣餐仪式,他的统治再次得到了认可,他的个人地位也再次得到了提升。教会和国家在这里合为一体。
【总结】
希腊神学的复杂逻辑,罗马建筑的雄伟规模,近东地区的传统穹顶,以及东方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人类建筑史上一座最伟大的丰碑,它是对古代世界的完美总结,也是一典颂扬基督教胜利的伟大赞歌。
3)拜占庭早期其它建筑
最重要的是位于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莱教堂及其著名的镶嵌画(此处略去)
(五)拜占庭中期艺术(843-
1204)
从726-843年发运了一场“圣像破坏活动”,拜占庭开始禁止对于圣像的崇拜。这对拜占庭来说是一个灾难的时代,它结束了早期拜占庭时期,开启了拜占庭历史上的“中世纪”。这场运动的起因是,由于外敌入侵拜占庭丢失了近三分之二的领土,这样的打击使得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相信:这是上帝通过异教敌人来惩罚基督教国马帝国对于圣像的盲目崇拜。于是在公元726年,他正式宣布禁止使用圣像。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拜占庭的艺术家没有任何新的创造。
到了公元9世纪,一股反对圣像破坏运动的力量逐渐兴起。到843年,圣像破坏者被谴责为“异端”,一场声势浩大的圣像修复运动又由此而展开。艺术、文学、知识很快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
新的统治者巴泽尔一世(Basil
I,811-886,其中867–886在位),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重建者。他宣称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者是篡位者,但其实这些法兰克人早在800年就已经自称为“罗马帝国”了。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加洛林派来的使者,罗马帝国唯一的真正君主在君士坦丁堡,你们的统治者不是罗马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人的国王”罢了。
之前圣像破坏活动中,有大批拜占庭艺术家被迫向西迁移,很自然地他们都在日耳曼国王的宫廷中找到了差事,并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然,留下来的那些壁画家、镶嵌画家、插图师、象牙雕刻师和金属工匠们,在巴泽尔一世及其继任者的领导下也再一次获得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1)建筑和镶嵌画
巴泽尔一世及其继任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圣像破坏活动中损毁的教堂进行了修缮和翻新。其中就包括了圣索菲亚大教堂。867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有了一幅全新的后殿镶嵌画,表现了坐在宝座上的圣母和她腿上的圣婴。在穹顶下方宽阔的空间中,画中的人物显得有些小,但其实这幅圣母像足足有5米多高。人物旁边现已残缺不全的文字写着“虔诚尽责的皇帝”。
《Apse后殿 mosaic of the Theotokos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http://s14/mw690/0025j2kCgy6RvWw3nqJbd&690
这幅制作于9世纪的镶嵌画作品与拜占庭早期的圣母、基督和圣徒作品,在风格和构图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圣母和圣婴以完全正面的造型出现在这里,然而,宝座和脚凳的角度却使他们的正面性又有所缓和。这位镶嵌画家以透视法来表现这宝座与脚凳,尽管不完善,但是它却再次让人想起拜占庭艺术的希腊罗马根源。这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杂糅风格在拜占庭绘画和镶嵌画作品中十分普遍。
除了老教堂的翻修工作在圣像破坏活动终止后几十年开展得如火如荼,到了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这段时间里,大批新建的修道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成为拜占庭中期建筑艺术的重要成果。它们在带有穹顶的中心式教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巧妙的变化。从外观上看,这类拜占庭教堂建筑是一个带有穹顶的立方体。教堂规模不大。
在雅典附近的达夫尼(Daphni),有很多拜占庭第二黄金时代的镶嵌画保存下来。
http://zh.wikipedia.org/wiki/达夫尼修道院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phni_Monastery
★★★该修道院由于在1999年的地震中损毁严重,仍在修缮中,不对外开放
达夫尼修道院(英语:Church of the Dormition,
Daphni),位于希腊雅典西北郊区,在古老的通向厄琉息斯的圣途上,保存着精美的拜占庭艺术。1990年,与俄西俄斯罗卡斯和希俄斯的新修道院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
达夫尼修道院建在古代阿波罗神庙的遗址之上。神庙在395年被入侵的哥特人所毁。现在只有一根爱奥尼柱立在原先的柱廊里,剩余的都被埃尔金伯爵带回伦敦。修道院最初建于6世纪,献给圣母之死(the
Dormition of the
Virgin)。由于它的财富和名声,它在11世纪被十字军洗劫。在11世纪末,一个不知名的捐助人出钱重建了修道院。这片地区于1204年被赐给雅典领主,在1207年被西多会修士接管,并作了改建。当雅典于1458年被土耳其人攻占,修道院被交还给东正教会。东正教修士再次作了改建。在希腊革命时期被用作军队驻地。1838到39年间,巴伐利亚军队在此驻扎。1883到85间用作疯人院。在1889年和1897年的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
对修道院的第一次发掘发生在1892年。在1936年到1939年间,J·特拉弗洛斯(J Travlos)完成了对古代阿波罗神庙的发掘。在1950年代的修复期间,在修道院的许多部分都进行了发掘,尤其是礼拜堂。
在地震的毁坏之后,希腊考古学会(the Greek Archaeological
Society)修复了教堂,镶嵌画被清理出来并由一些意大利艺匠复原。建筑后来用铁结构加固,北边用扶壁支撑,前厅西边和圆顶被全部重建。在1955到57年,文化部修复局(the
Restoration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开始了更进一步的修复,包括对教堂和修道院,以及曾修复的镶嵌画的修复。在1960年,堵住外前厅西墙拱门的墙被拆除,在1968年修道院西入口被清理干净。
建筑
最早的修道院建于6世纪,有着牢固的围墙。有着三条侧廊的教堂坐落于庭院正中。在围墙内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两层的建筑,包含修士们的单间。一个接待厅和另一区修士的单间建在北墙内。
第二个时期,开始于11世纪末,1080年左右,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教堂有两个正方形交叉构成八边形,有一个又大又宽的圆拱屋顶。它的前厅利用了古代阿波罗神庙的爱奥尼柱廊。外前厅建造稍晚,在12世纪早期。西边的礼拜堂在18世纪建造,在希腊革命时期用作蓄水池。在西边正面有三道拱门的门廊在13世纪有法兰克修士建造,明显受西欧艺术的影响。同时,在前厅和外前厅的上方建造了第二层,从北墙塔楼上的螺旋梯可以到达。这大概是作为修士们的图书馆使用。教堂的墙是简朴的石墙,没有什么装饰。在前厅之下有一个地下室。
装饰
教堂内部装饰有精美的镶嵌画,大约完成于11世纪末。是拜占庭中期艺术的典范。丰富的场景讲述了耶稣基督和圣母玛丽亚的故事。其他的人物有大天使、先知、圣徒、殉教者以及主教等。这些装饰在穹顶、十字架、圣殿和外前厅等处的位置安排都表现了一个理念,中殿表示世界、穹顶表示天堂,地板表示大地。所有的镶嵌画都使用了金箔为底。
墙的下端装饰着美丽的大理石板,在1650年左右,大理石板代替了原来平庸的壁画。在教堂的北面有一座带后殿的圆角矩形建筑被用作食堂,墙上有丰富的壁画。
在达夫尼修道院的永眠教堂(Church of the
Dormition),创作于11世纪晚期的镶嵌画仍然保存得比较完整。在教堂穹顶的最高处,基督耶稣作为“末日审判者”和万物统治者正从高处向下凝视。在这幅穹顶镶嵌画下方,还有一系列精致的镶嵌画图案,大多描绘的是《新约》中的故事和情节。这位万物统治者奇妙地盘旋在教堂的上空,通过他,将心怀敬畏的信徒和天堂联系起来。
http://s16/mw690/0025j2kCgy6RvWzPvfpcf&690
在这所教堂穹顶下方的一面墙上,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绘制了一幅精美的耶稣受难图,它体现了经历过圣像破坏运动之后,拜占庭中期的镶嵌画风格。与这座教堂穹顶高处的“万物统治者”一样,达夫尼的耶稣受难图,将绘画性较强的希腊风格和更为形式化的拜占庭风格巧妙地调和到一起。吸收了古典艺术的简洁优雅,与拜占庭的虔诚哀婉结合在一起。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出作者对古典身体结构的充分理解,特别是与查士丁尼时期的人物形象相比有大大的进步。他高明地将古典艺术雕塑般的体量感运用到拜占庭艺术中,令人十分吃惊。
哀伤而无奈的圣母和圣约翰站在受难基督的两则,十字架脚下的骷髅头象征着这里是耶稣的受难地——各各他【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只有一处,但名字却有很多:
(希伯来话音译)各各他/哥耳哥达=(意思)髑髅地=(拉丁文)Calvaria=(英文)Calvary=(拉丁文英文音译)加略山/加尔瓦略山】画面中没有任何的多余的东西,对称和封闭在这里共同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基督信仰中最深层的静止与永恒。
http://s12/mw690/0025j2kCgy6RvWBZbR16b&690
这类装饰着巨大镶嵌画的教堂不断涌现,这一大规模的复兴活动在10世纪-12世纪并不仅仅局限于拜占庭东部地区,同样也发生在那些与君士坦丁堡联系密切的原西罗马帝国属地。★【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海岸,距离拉文纳以北约130公里,曾是拜占庭要塞拉文纳的属地。752年,拉文纳落入伦巴第人手中,他们从君士坦丁堡那里夺走了大部分统治权。伦巴第也从此成为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联结着拜占庭帝国和西方世界,它的总督(doges)通过海上贸易使他的人民生活富足,也令整个城市强大起来。
比如重新建造于11世纪的圣马可教堂,内部装饰和结构都受到了拜占庭的影响。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和威尼斯当地的艺术家都曾为圣马可教堂绘制过镶嵌画。大多数的镶嵌画制作于12世纪和13世纪。它们像金线织成的锦缎,覆盖在教堂墙壁、拱门、拱顶和穹顶之上。
另外,在★【西西里】,诺曼人赶走了西西里的阿拉伯人,在那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强大王国。其发达程度可以与威尼斯媲美。尽管拜占庭帝国是他们的敌人,但是诺曼人吸收了拜占庭文化,甚至还雇佣拜占庭工匠为他们工作。在距离巴勒莫(Palermo)不远的Monreale,Monreale
Cathedral内部的镶嵌画向我们提供了拜占庭艺术在西西里存在的证据。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这里的镶嵌画都丝毫不比圣马可教堂的逊色。用到了超过一亿块玻璃和石块。
诺曼王国的国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出资制作了这些镶嵌画,他的肖像在教堂中出现了两次。这种在教堂中描绘皇室成员和赞助人的习惯,在早期的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中就已经出现过。在其中一幅镶嵌画中,威廉身旁标识有他的名字,他站在基督旁边,坐在宝座上的基督把他的手放在威廉的皇冠上。另一幅画中,这位国王跪倒在圣母马利亚面前,把Monreale
Cathedral的模型献给她。在两幅画是为了纪念这位统治者的虔诚与权威——威廉二世是上帝认可的国王。
教堂后殿的镶嵌画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天堂与人间的统治者和审判者的基督,令人敬畏地出现在教堂的拱顶上,镶嵌画的巨幅尺寸暗示了威廉的权威,也是对所有质疑的一种有力回击。在拜占庭帝国,基督的形象通常出现在中心式教堂的主穹顶上,而这座Monreale
Cathedral是一座按照拉丁世界传统建造的诺曼风格巴西利卡教堂,所以后殿中的拱顶是整座建筑中唯一的拱顶,也是整座建筑的核心,而这幅带有政治意味的巨大圣像就装饰在这里。基督的下方是坐在宝座上的圣母抱着圣婴;在她的两侧,对称地安排了大天使和十二使徒。再往下一层是教皇、主教和其它圣徒。在这个远离君士坦丁堡的地方,仍然保留着拜占庭修道院教堂那种拘谨的风格——它向我们证实了拜占庭帝国和它的艺术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崇高地位。
http://s15/mw690/0025j2kCgy6RvWRymTQ1e&690
http://s5/mw690/0025j2kCgy6RvWThDhib4&690
http://s8/mw690/0025j2kCgy6RvWVkdvxc7&690
http://s9/mw690/0025j2kCgy6RvWWQu9Od8&690
维基百科关于The Cathedral of Monrea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reale#The_Cathedral)
Monreal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好的诺曼建筑之一。在威廉二世的资助下于1174年开始动工,并于1182年建成并献给圣母升天日(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Mary)。在教皇Lucius III (1100-1185,其中1181-1185年在位)的推动下,这座教堂被提升到了主教堂(metropolitan cathedral)的等级。
William II offering the Monreale Cathedral to the Virgin
Mary(威廉二世将Monreale Cathedral的模型献给圣母玛利亚)
http://s1/mw690/0025j2kCgy6RvX2Yue400&690
2)奢侈艺术
除了这些野心勃勃的建筑工程和大面积的镶嵌画,奢华的室内陈设同样也体现了威尼斯总督和诺曼国王对其财富的炫耀。(圣马可教堂的博物馆)
另外就是象牙饰板:
昂贵的象牙饰板在拜占庭中期大量出现。在圣像破坏运动之后,”三联板“(triptych)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双联板,成为象牙饰板的标准形制。比如这个收藏在卢浮宫的《被圣人环绕的基督/哈巴维勒三联板》
http://www.louvre.fr/en/oeuvre-notices/harbaville-triptych
《Harbaville Triptych》,收藏位置:Department of Decorative Arts: Middle
Ages,来自君士坦丁堡,950年
http://s11/mw690/0025j2kCgy6RvX6Kq26ba&690
象牙饰板的中央一块描绘了Deesis(所谓的Deesis是指东正教拜占庭艺术中的传统的符号化的基督像,基督坐在宝座上,拿着一本书,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施洗者约翰,有时候是其它的圣人和天使。而圣母和约翰,或者其它人物形象,是面朝着基督,双手双手作祈祷状),这件象牙饰板中,圣母和施洗者约翰在基督的两侧,作为中间人为全人类向宝座上的基督求情。而在这块板的下方,以及两侧的饰板上,是使徒、殉教的圣人、主教、以及神圣士兵,他们都在祈祷求情中。
这件极其精美的杰作是出自拜占庭帝国作坊"Romanus"中的最为高雅的象牙饰板之一。这也是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期拜占庭艺术复兴的典型代表作。这件三联板象牙作品结合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古典艺术以及基督教传统。饰板的反面饰有玫瑰花结装饰的拉丁十字。顶部是星形的图案,十字架的横条下方是符号化的花园景色,有不同的动物(狮子,兔子和鸟),代表着伊甸园。两棵柏树象征着善之树和恶之树。
《Harbaville
Triptych》是非常典型的三联板饰板,一个装有活页的便携式圣龛,供私人祈祷之用。这种饰板在上流社会有钱人中非常流行。在私人祈祷时,甚至代替了圣像。威尼斯和西西里的镶嵌画或者珐琅饰板中拘谨又庄严的拜占庭艺术风格,在这块象牙三联板中似乎被一种更为柔和和流畅的表现技巧所取代。这些人物形象的姿态更为灵活,大多站在一个基座上,看上去就像是独立的雕像一样。有些头部表现成四分之三侧面,消除了惯有正面像的僵硬和严肃之感。这种更为自然、更为古典的风格在拜占庭中期虽然不是主流,但仍然相当重要,在一些壁画和插画中都可以看到。
3)绘画
拜占庭中期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还是圣像画
在破坏圣像运动终止后,圣像的数量成千上万地增加,以满足公共和私人需求。
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圣母像》(Vladimir
Virgin)就是此类圣像画中的杰作。它保留了这些常规宗教圣像画几个世纪以来的抽象感。这件作品大概是由一位君士坦丁堡的画家绘制的。保留了拜占庭早期艺术中的一些特点——圣母长而直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圣婴衣纹的金光,带有装饰性的轮廓线,以及金色背景和剪影式的表现手法。但是,这幅作品又要更为柔和和人性化一些。在这里,圣母马利亚将她的脸紧贴着儿子,十分亲密。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忧伤——圣母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儿子的牺牲(这幅圣像画的背面描绘了耶稣受难中所出现的一些物品)。
圣像画通常被摆在祭坛的前方或者上方,长得的烟熏火燎使它们发黑。这件圣像也历经多次的重绘,而且修复工作的艺术家水平一般,现在只有圣像的面部还保持最初的样子。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tokos_of_Vladimir
《Theotokos of Vladimir》,蛋彩木板画,1130年创作于君士坦丁堡,现收藏于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http://s10/mw690/0025j2kCgy6RvXcC5iF09&690
(六)拜占庭晚期艺术(1261-1453)
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拜占庭帝国正处于由马其顿王朝到科穆宁王朝(Comnenian dynasty)的过渡期。三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将拜占庭帝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①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占领了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基本等于现在土耳其的版图)
②1054年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最终决裂【这样一直摩擦了几百年,最后终于伤了和气。1054年,当时的罗马教皇Leo
IX,派了三位代表去君士坦丁堡,要对双方各种神学上的分歧做一个了断,要求君士坦丁堡一方承认罗马主教的最高地位。在双方的会议中,君士坦丁堡一方反应冷淡。1054年7月16日的早上,三位罗马代表走进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将一份敕令放在教堂的圣坛上,然而扬长而去。当时在教堂里的君士坦丁堡牧首Michael
I Cerularius,正在与手下一起准备圣餐仪式。敕令的内容是将Michael
I及其几位追随者,逐出教会。之后,三位教皇的代表就回罗马去了,留下了一个对三位代表的举止极为不满的君士坦丁堡。消息传开,城内民众群情激愤,几乎要大乱起来。为了平息众怒,Michael
I下令将敕令烧毁,同时也下令将三位教皇代表逐出教会。在一般的教科书中,这一戏剧化的一来一往,标志着罗马天主教,与(君士坦丁堡一方的)希腊东正教的正式分裂】
③在十字军的东征中,许多来自西方世界的拉丁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十字军在“征服异教徒”的过程中曾多次路过君士坦丁堡,并惊叹于它的富庶与宏伟。嫉妒、贪婪、宗教狂热以及种族仇恨使他们改变了想法。1203-1204,在威尼斯人的挑唆下,十字军的第四次征战改变了目标——把矛头调向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占领了这座城市,并残暴地洗劫了它。据历史学家的描述:“那些可憎的拉丁人洗劫了我们的财富,甚至要消灭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之间只有无法逾越的仇恨......虽然他们肩上扛着基督的十字架,但即使是撒拉逊人都要比他们更仁慈一些。”
这些拉丁人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小王国。虽然1261年米海尔八世从拉丁人手里又再次收复了君士坦丁堡,但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拜占庭还是逃脱不了进一步分裂的悲惨命运。由于巴尔干半岛被穆斯林教徒所占据,将拜占庭孤立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外;而它的东部边境又被穆斯林土耳其人包围。因此拜占庭世界只能向西方寻求帮助。但是这种帮助迟迟没有到来。1453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最终终结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
在拜占庭帝国最后的200年,虽然政治局势严峻,但艺术却十分繁荣。
1)拜占庭晚期的建筑
拜占庭晚期建筑与中期时候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穹顶和鼓座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它们的组合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教堂的立面变得更狭窄也更陡峭。
现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当时是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第二大城市——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塞萨洛尼基处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控制下,其重要性仅次于首都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也先后多次遭外族入侵,包括斯拉夫人,萨拉逊人,诺曼人等。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占领,塞萨洛尼基也结束了归属拜占庭的时期,包括希腊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的萨洛尼卡王国成为拉丁帝国最大的封邑。1246年,该城被拜占庭帝国收复。
138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塞萨洛尼基,但在1402年与帖木儿帝国的安卡拉战役后失去了该城。不过拜占庭帝国在无法抵挡奥斯曼帝国的情势下,★被迫将塞萨洛尼基出售给威尼斯共和国★。1430年3月29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拉德二世率军围攻3天以后,攻占了塞萨洛尼基。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塞萨洛尼基涌入了大量穆斯林和犹太人。1478年,塞萨洛尼基有4,320名穆斯林和6,094名希腊东正教徒,以及少数的天主教徒,还没有犹太人。但是到1500年,人口构成发生了变化:3,770名犹太人、7,986名希腊东正教徒、8,575名穆斯林,穆斯林的人数居首位。这些犹太人属于当时从西班牙被驱逐出来的瑟法地犹太人,奥斯曼帝国出于阻止希腊东正教徒占人口多数的政策,接收了这些犹太人。到1519年,塞萨洛尼基的犹太人已经达到15,715人,占总人口的54%。在此后的4个世纪中,瑟法地犹太人、穆斯林和希腊东正教徒一直是该市的3大主要群体。
位于塞萨洛尼基的圣凯瑟琳教堂(Saint
Catherine)向人们展示了帕里奥洛加斯时期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所有变化。从平面图上看,这是一座带有中央穹顶的内切十字形建筑。在它的四个角上还有四个小穹顶。从外立面上看,这些穹顶的鼓座都带有浅檐,中央穹顶比其他四座小穹顶还要高出一层。这样的设计在教堂的外观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从建筑底部的方形基座,到建筑中部的圆柱形空间,最后在中央穹顶的顶点处会合。生动的图案被绘制在建筑的拱门、壁龛和扇形屋檐上,并起到强调这些结构的作用。交替出现的墙体、拱门与壁龛,以及在建筑中反复使用的直线、半圆形和圆柱形结构——共同创造出一种十分微妙的和谐感,使整座建筑显得生机勃勃而且富有律动。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urch_of_Saint_Catherine,_Thessaloniki
The Church of Saint Catherine是一座位于老城
Thessaloniki西北角的拜占庭晚期教堂。教堂可以追溯到1260-1453年间的拜占庭帕里奥洛加斯王朝(Byzantine
Empire under the Palaiologos
dynasty)时期,但是它的确切的建造年代不得而知。从它的残存的内部装饰来看,应该是约1315年左右。教堂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时期被改造成一座清真寺。
http://s14/mw690/0025j2kCgy6RvXiD4QJ9d&690
http://s13/mw690/0025j2kCgy6RvXiYZFq1c&690
http://s8/mw690/0025j2kCgy6RvXtPApxd7&690
http://s15/mw690/0025j2kCgy6RvXi1lAq1e&690
2)拜占庭晚期的绘画
关于柯拉教堂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ora_Church
柯拉教堂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美丽的拜占庭教堂之一。16世纪的奥斯曼统治时期被改造成一所清真寺。1948年变成现在的博物馆。建筑内部装饰了非常精美的镶嵌画和壁画。
【历史】
柯拉教堂最早始建于5世纪早期,是君士坦丁堡城墙之外的一所修道院的一部分,位于金角湾的南部。希腊文名称直译过来是:“Church of
the Holy Saviour in the
Country”。希腊文名字中最后的“Chora”的意思是指——它的位置位于城墙之外。在413-414年间,柯拉教堂已经包含在君士坦丁堡防卫墙之内了,但仍然保留了“Chora”的名字。
现存教堂建筑的主体可以追溯到1077-1081年间,Alexius I Comnenus(1048/1056-
1118,其中1081-1118为拜占庭皇帝)的岳母Maria
Dukaina出资把柯拉教堂改造成一所Cross-in-square教堂(指它的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内部形成一个十字架形,顶部有穹顶),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建筑样式。12世纪早期柯拉教堂经受了一次地震而部分坍塌。Alexius
I
Comnenus的第三个儿子下令重建。然而,直到两个世纪之后的第三次建造之后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拜占庭政治家Theodore
Metochites (梅托齐特斯,1270-
1332,其中1305-1328年间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下令在教堂内部装饰精美的镶嵌画和壁画,该工程于1315-1321年间进行。这些镶嵌画和壁画是拜占庭晚期帕里奥洛加斯王朝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参与绘制的艺术家的名字不得而知。1328年,Theodore被驱逐,两年后又被允许重回君士坦丁堡,他在柯拉教堂内当僧侣,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时,君士坦丁堡的守护者——圣像Hodegetria(Hodegetria,or Virgin
Hodegetria, is an iconographic depiction of the Theotokos (Virgin
Mary) holding the Child Jesus at her side while pointing to Him as
the source of salvation for mankind. In the Western Church this
type of icon is sometimes called Our Lady of the
Way)——被放入柯拉教堂内,以帮助拜占庭抵抗奥斯曼土耳其人。
在君士坦丁堡沦陷50年后,苏丹巴耶济德二世(Sultan Bayezid II)的大维齐尔(Grand
Vizier,相当于宰相)下令将柯拉教堂改造成为清真寺,改名为Kariye
Camii。由于伊斯兰世界禁止圣像崇拜,内部那些精美的镶嵌画和壁画被灰泥覆盖,之后又遭遇多次地震,艺术品损毁严重。
1948年美国的拜占庭研究机构资助了修复工程,此后被改造成一所博物馆。
【内部装饰】
虽然柯拉教堂从规模上来说不及伊斯坦布尔市内其它一些拜占庭教堂,但它的独特性在于其内部几乎全部被漂亮的装饰所覆盖。
教堂分成三个部分:
1)the entrance hall,或者叫 narthex (又分成exonarthex 和 esonarthex
两部分)
2)the main body of the church,或者叫 naos
3)the side chapel ,或者叫 parecclesion
教堂有六座穹顶,两座在esonarthex,一座在parecclesion,三座在naos。
1)Narthex,教堂主要的西大门通向narthex,并分成exonarthex和esonarthex两部分
—Exonarthex (或者叫outer
narthex),是入门后看到的第一部分。这是一条横向的走廊。
这里的镶嵌画主题有:
Joseph's dream and journey to Bethlehem;
Enrollment for taxation;
Nativity, birth of Christ;
Journey of the Magi;
Inquiry of King Herod;
Flight into Egypt(逃往埃及);
Two frescoes of the massacres ordered by King Herod;
Mothers mourning for their children;
Flight of Elizabeth, mother of John the Baptist;
Joseph dreaming, return of the holy family from Egypt to
Nazareth;
Christ taken to Jerusalem for the Passover逾越节;
John the Baptist bearing witness to Christ;
Miracle;
Three more Miracles.
Jesus Christ;
Virgin and Angels praying.
—Esonarthex (或者叫inner
narthex)跟exonarthex相似,与之平行。在它的中间的东门通往Naos。而尽头的南门通往Parecclesion的矩形前厅。这里有两座穹顶。稍小一些的位于北走廊的上方,而另一座穹顶稍大一些。
有以下壁画:
Enthroned Christ with Theodore Metochites presenting a model of his
church;
Saint Peter;
Saint Paul;
Deesis, Christ and the Virgin Mary (without John the Baptist) with
two donors below;
Genealogy of Christ;
Religious and noble ancestors of Christ.
这里还有一些镶嵌画是描绘了圣母的生平,及她的父母,如下:
Rejection of Joachim's约阿希姆 offerings;
Annunciation of Saint Anne, the angel of the Lord announcing to
Anne that her prayer for a child has been heard;
Meeting of Joachim and Anne;
Birth of the Virgin Mary;
First seven steps of the Virgin;
The Virgin given affection by her parents;
The Virgin blessed by the priests;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in the Temple;
The Virgin receiving bread from an Angel;
The Virgin receiving the skein of purple wool, as the priests
decided to have the attendant maidens weave a veil for the
Temple;
Zechariah praying, when it was the time to marry for the Virgin,
High Priest Zechariah called all the widowers together and placed
their rods on the altar, praying for a sign showing to whom she
should be given;
The Virgin entrusted to Joseph;
Joseph taking the Virgin to his house;
Annunciation to the Virgin at the well;
Joseph leaving the Virgin, Joseph had to leave for six months on
business and when he returned the Virgin was pregnant and he is
suspicious of that.
2)Naos
Esonarthex的中部那扇门通向教堂的主体,又叫Naos。它的中央上方是整座教堂最大的一个穹顶。两边各有一个稍小的穹顶。
这里的画作的主题是:
the Dormition of the Virgin. Before ascending to Heaven, her last
sleep. Jesus is holding an infant, symbol of Mary's soul;
Jesus Christ;
The Virgin Mary with child
3)Parecclesion
在Esonarthex的右手边有门通向边上的side
chapel,叫做Parecclesion。这里以前被用作停尸房。这里有一座教堂内第二大的穹顶。这里绘满了精美的壁画:
Anastasis重生, the Resurrection复活. Christ, who had just broken down
the gates of hell, is standing in the middle and pulling Adam and
Eve out of their tombs. Behind Adam stand John the Baptist, David,
and Solomon. Others are righteous kings;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the last judgment最后的审判. Jesus is enthroned
and on both sides the Virgin Mary and John the Baptist (this trio
is also called the Deesis);
Virgin and Child;
Heavenly Court of Angels;
Two panels of Moses摩西.
柯拉教堂主要壁画和镶嵌画作品如下:
《Mosaic of
the journey to Bethlehem》(前往伯利恒,
怀孕的玛丽亚和约瑟前往伯利恒去朝拜,但是当他们到达那里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的客栈已经满员了。后来在伯利恒时,玛利亚生下了耶稣,但由于旅店中没有地方,便将耶稣用襁褓裹起,放在马槽里)http://s11/mw690/0025j2kCgy6RvXxYC2S5a&690
《Mosaic of the enrollment for taxation before Governor Quirinius》(The Virgin and Saint Joseph register for the census 人口普查 before Governor 长官 Quirinius 居里扭,罗马皇帝出了一道上谕,要求帝国境内所有人都要去登记户籍)
http://s9/mw690/0025j2kCgy6RvXA5qPec8&690
《Mosaic of enthroned Christ with Theodore Metochites presenting a model of his church》(Theodore Metochites向宝座上的基督献上教堂的模型)
http://s8/mw690/0025j2kCgy6RvXBG8Hd77&690
《The mosaic in the lunette半月 over the doorway to the esonarthex portrays Christ》
http://s8/mw690/0025j2kCgy6RvXDxl3N87&690
《Saint Peter mosaic》
http://s7/mw690/0025j2kCgy6RvXFdr5cb6&690
《Mosaic of the Virgin Mother with child, north dome of the inner narthex》
http://s5/mw690/0025j2kCgy6RvXHrYXy14&690
《Mosaic of Christ Pantocrator全能的主, south dome of the inner narthex》
http://s3/mw690/0025j2kCgy6RvXJTyx482&690
《Mosaic of the Koimesis圣母永眠 in the Naos》
http://s7/mw690/0025j2kCgy6RvXOf78Oc6&690
View into the parecclesion
http://s10/mw690/0025j2kCgy6RvXPPs1j39&690
《The Anastasis复活 fresco in the parecclesion》(基督已胜过死亡。在画中,刚从坟墓出来的主耶稣,正在把亚当和夏娃从他们的棺木中拉出来,带他们进入永生)
http://s4/mw690/0025j2kCgy6RvXRzBCP13&690
《The Virgin and child, painted dome of the parecclesion of Chora Church》
http://s2/mw690/0025j2kCgy6RvXTnEEV21&690
一股新的创作力量活跃在拜占庭晚期的艺术世界中。在这一时期,艺术家所制作的壁画和圣像画作品已经非常之精美。在今天的柯拉教堂博物馆内,上面提到这幅基督复活并把亚当夏娃从棺木中拉出来的壁画,位于用于葬礼的小教堂Parecclesion内。在这里,基督把撒旦还有地狱中的所有钥匙和枷锁轻蔑地踩在脚下,他将亚当与夏娃从他们的坟墓中救了出来。画面两侧有两群人正在注视着他——左侧是施洗约翰,大卫王(King David),和所罗门王(King Solomon);右侧则是殉教的诸位圣人。基督站在画面中心,身后是明亮的椭圆形光晕。他向亚当和夏娃伸出双手,动作轻盈而流畅,带着芭蕾般的优雅。这些人物似乎都漂浮在一个精神性的世界中——这里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阴影。从人物的造型和着色上也可以感受到这种轻盈和流畅。那种过去被抽象成锯齿状的衣褶(常见于早期拜占庭的壁画和镶嵌画),在这里被古典艺术中的流畅的衣纹所取代。
3)拜占庭晚期的奢侈艺术——僧侣长袍
在拜占庭帝国中,其他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是教堂内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圣障上镶嵌在圣像画周围的贵重金属与雕花装饰;比如锻造精致,闪闪发亮的蜡烛架和枝形大烛台;比如用黄金、象牙、宝石和珐琅装饰的彩绘书;以及十字架、权杖、圣器和游行用的旗帜等等。每一件宝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色彩与纹理,它们共同营造出拜占庭教堂灿烂辉煌的整体氛围。
其中之一就是法衣
在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剧变之后,仍然有几件法衣在俄罗斯被幸运地保存下来。这些法衣是神职人员在举行东正教仪式时所穿着的衣服,通常都带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其中一件被人们称为“大法衣”,或者称为“佛提乌法衣(Photius)”。这件极精美奢华的法衣是在拜占庭晚期为“基辅和整个俄罗斯地区的大主教”Photius制作的。这是一件彩色的丝绸制品,其上布满了繁复的金、银刺绣图案,衣服的边缘还镶有许多珍珠。数不胜数的宗教和世俗人物令人眼花缭乱,它们被安排在长条形,L形,十字架形和圆形的框框内。耶稣受难图被安排在法衣背面的正中央。它的下方是耶稣复活图。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rge_Sakkos_of_Photius
《Large Sakkos of Photius, ca. 1417》,现收藏于莫斯科的Kremlin Armoury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