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生形式共识之后长效性 |
分类: 教育教学心得 |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得到预期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反思”的方式来提升学习的质量,应该是大多数老师常用的一种策略。因为书面的反思更为深刻,于是其又成了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促进学生进步的形式。
在以往跟学生交流交上来的书面形式的“反思”时,基本上我都采取的是收交与储存的形式,也就是把学生交上来的“反思”看过之后即封存起来。一般情况下这种“反思”是不会再出现的,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偶尔将其拿出来“对质”。可是,当“对质”时,往往时过境迁,学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样一来,“反思”的效果基本上都是一时的,并没有发挥出其长效性。
针对这一种失效的“反思”,最近我跟大多数学生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把学生的“反思”返回去。
面对学生交来的书面“反思”,我采取面批的形式。批阅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反思内容及实际学情,我逐条进行分析讲解,并把最重要的条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示提醒。当感觉学生的反思不到位时,我还特意在学生的反思后缀上我对学生的反思。反思不在多,而在于精,我要求学生反思力求准备到位,醒目精炼。在这样的面批之后,我特意地在“反思”之后再写上批阅的日期,以求这是我跟学生达成共识的日期。
做完了以上内容,学生以为我要把“反思”留下来保存,我却一反常态,把“反思”返回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把“反思”要么写在书本的醒目处,要么拿回家张贴在学习时最醒目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我还一再地告诉学生重视反思、强化反思的作用所在。虽然我没有办法继续落实学生是否将“反思”张贴在了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但我能预感到,我对待“反思”的态度能够影响学生对待“反思”的态度。
把学生的“反思”返回给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返回,而是在认真地面批之后,不厌其烦地告诉反思的意义和价值之后,才让学生带回去不断地提醒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