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彼岸生命残损物质性福地 |
分类: 读后感 |
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是从《我与地坛》一文开始的,那还是做学生的时候。
等到做了老师,才买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开始正式认识史铁生。读完了还不过瘾,又买了其“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随笔《病隙碎笔》”,想进一步解读这位对人性有着特殊领悟的作家。
真实地说,《病隙碎笔》并不像《我与地坛》那么容易理解,几经起落,我才读完了史先生的这本书。本想写一篇读后感,但感觉无从下手,只好将其搁置在书架半月之久。虽然这样放上
去了,但书尾的一段话时不时在脑海跳跃,偶尔还延伸出一些朦胧的东西来。于是,从书架上拿下《病隙碎笔》,再一次回味那段印象颇深的灵性的感悟来。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叹息找不到而放弃寻找的,必都是想得到时空中的一处福地,但终于能够满足的是大熊猫和竹子,永远不能不满足的是人和人的精神;精神之路恰是在寻找之中呀。寻找着就是找到着,放弃了,就是没有找到。
“寻找着就是找到着。”多么富有思辨哲理意蕴的诗句。我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诗句,是因为我感觉史先生一生虽然疾病缠身,但他的心灵一直诗意地栖居着、寻找着。不管怎样的一个生命躯体,健康也罢,残损也罢,都将走向终结以至于消失。然而,对生命的思考、感悟不会随着机体的消亡而消失,“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不要只想着史先生残损的机体,应该走进他的思想空间,聆听他的教诲,谛听他的心跳。
在这本书的另一个篇章中,史先生这样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精神的恒途”,正是支撑生命的信念,尤其是生命的躯体在遇到残损的时候,它更是需要坚定走向的道路。
相比较史先生的这种思辨和智慧,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不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了吗?把“彼岸”定得清晰可见、近在眼前不也太过于物质性了吗?时下的中小学教育,眼睛死盯着天堂——高考的彼岸,一味地用非正常的教育模式和规律去约束生命,有意地给生命勒上绳索,戴上枷锁,用大量的反复来走向物质的“恒途”。其中,不仅仅是机体的损耗,更为重要的是丧失了生命的精神“寻找”与栖息。最终,无可争辩,致使这条道路走得沉重,走得悲愤。我认为这是失却了生命本真——灵魂的深刻解读。
人是最容易被眼前的物质迷惑方向的,同时,人也是最容易用精神来引领自己的灵魂的。灵魂的栖息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福地,它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以上乘的品味和境界存在于心灵的深处。
给予生命一种寻找的勇气和信仰,不要急于爬上彼岸。让精神的福地永远像意想中的天堂一样,渴望走向,但永远也不要走到。只要有了这一种境界,我们才真正地寻找到了精神的恒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