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会后感悟家庭教育

(2014-01-17 09:05:02)
标签:

教育作用

硬道理

智力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心得

虽然家长会开完两三天了,但心里还是比较纠结,不仅仅是时而仍有家长打电话继续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是家长会后与部分家长交流的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中。

本以为这一次的家长会我做了精心的安排,从“年终表彰奖励”至“给家长的建议”,但家长会后我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所期望的是家长在交流沟通时首先肯定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让孩子在赞扬中再接再厉。可是,绝大多数家长眼睛只盯着分数,好的要求更好,进步的认为进步太小,以前我所谈过的“分数是硬道理”的问题再一次一丝不挂地呈现了出来。

现将家长会后与家长交流中的问题及建议再做一些罗列:

一、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理念。

我总认为,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缺乏最基本的顺应时代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谁是带着实践经验来教育孩子的,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多家长在谈及家庭教育时还拿自己“想当年”的经历来比对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这真有点观念陈旧、思想落后了。我常说,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必须要读几本有关教育孩子的书籍和网上学习相关的内容,千万不能凭借感知的和想像的经验去处理问题。有关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网上比比皆是。比如,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孙云晓、李文道合著的《好好做父亲》,点灯的心的博客等等。虽然每个孩子之间有差异,但家庭教育中共性的东西始终不会改变,永远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因此,我期望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要以成熟的经典经验来做引导,而这一经验的获得就是要通过学习。

二、客观理性地分析考试成绩。

虽然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都在强调作为家长应科学理性地分析孩子的成绩,但面对成绩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好像被成绩冲昏了头脑,只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评价孩子,根本不关注平均分,不客观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这一次期中考试,物理平均分36分,有些孩子考了40分,家长便认为成绩过低,与以前的七八十分根本不能相比。更有甚者,竟然以高考的录取成绩来比对期末考试的成绩。每次考试,作为出题的科任老师及年级组,都是全盘考虑的,不会盲目地来出考试题。当然,作为家长的心理我也能够理解,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考出较高的成绩,但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相当高的成绩能够找出学生的问题吗?因此,我期望家长在理性分析成绩的时候,不要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多做文章,更不要在老师的教学上有各种不合理的评价和盲目的猜忌。

三、及时发现并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

在这一次家长会上,我一再地给家长阐述了我的班级管理理念——不比出色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可是,有些家长仍然没有理解我的理念。只关注成绩,不去考虑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和成绩。设置的目标总是好高骛远,让孩子跳一跳都难以摘到桃子。我经常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欣赏,何况十几岁的孩子呢?但一部分家长始终不能把握住这个原则,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把自己想像的行动及能力施加于孩子,结果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孩子不能以愉悦的心情在家里进入学习的状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家长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及点滴的进步,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短处来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内心压抑、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厌学的情绪就滋长出来了。衷心地期望家长能从我这一次家长会中的“表彰奖励”中有所领悟,能学一点如何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的方法和技巧。

四、科学理性地管理孩子的手机。

好多家长交流中都谈到了孩子手机管理的问题。有些家长直言不讳地说摔掉了孩子的几部手机,如何跟孩子在玩手机时斗智斗勇。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孩子玩手机折腾得筋疲力尽、无可奈何了。我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玩手机的时候首先要改变观念。手机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正确对待手机的利弊,杜绝或暴力不是办法,更不能将手机一棍子打死拒之门外。在孩子用手机的过程中,关键是疏导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机。比如,适当地通过阅读、体育、艺术等的兴趣来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有比玩手机更让人精神愉悦的事情。再者,家长的兴趣爱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榜样。

五、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形成合力。

与家长的交流中,一部分家长倾诉家庭教育中的势单力薄,主要是父母亲单方面的教育。除了单亲家庭的客观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观点不统一,不能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家庭教育中,父母每一方所具有的教育情感和力量是不同的,都有其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结合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的特点形成合力,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首先要达成共识,观点统一,角色基本保持一致,尤其在教育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能“红脸”“白脸”一起登场。另外,不要把教育孩子的问题单一地托付与一方,让一个人来掌控。这样,合力的教育作用肯定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