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一次标准排座位教育 |
分类: 新八班的故事 |
当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天(星期五)调整座位的场面……
在班长的建议之下,期中考试后的第二周我开始了座位的调整。虽然调座位是在期中考试之后,但我早已向八班的孩子们说过,三年之中我永远不会按照成绩来排座位,所以表面上看好像震动不是特别大。
自从读了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之后,我已经按照陈老师的排座位法实施将近两年了,并且效果一直很好。陈老师的座位安排的基本原则是“按个头大小”和“自愿选择同桌”,不照顾眼睛近视。高二文理分科之后,八班纳入了23位新同学,刚开始,我依然按照“基本原则”排了座位。当时,我已经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即新来的同学基本上做成了同桌,跟原八班的同学似乎明显地分成了两个“帮派”。我理解这些新来的同学的心理,他们毕竟刚来到这个新班级,人生地不熟,这样坐座位在所难免。正好,这一次在班长的建议之下,正好可以排除早已发现的这一隐患。于是,我提前两天就告诉大家要对座位进行调整,希望他们早点把自己的同桌找好。
开始排座位了。开学之初,我按照个头的大小,前三排和后四排分别为身高的两部分。也就是说前三排轮换,后四排轮换。但这一次,我考虑到那些个头矮的同学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个头应该有所拔高了,便决定将前三排改为前两排轮换,矮个头只安排了两排。除了这一考虑之外,我还希望原来经常坐在后面而且成绩较为落后同学通过调整尽量往前坐一坐,以此来促一促他们的学习状态。然而,当把那些个头比较小的同学请出来凑到一块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何不让这些同学集中地坐到整个一大组内,然后把大个头集中一大组内。产生这一想法的初衷为每个同学都有在轮换中坐到最佳座位和最不劣座位的机会,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很公平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这一想法,我很快地实施了起来。但是,排好座位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大家喊着那一大组的大个头同学挡住了后面同学的视线。其实,我也发现整个座位的布局很不雅观。
这个时候,我已经把班长请上来协助我调整座位。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推翻了自己的已实施的方案,征求了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之后,我又回到了最初的方案之中:前两排为小个头,其余的同学自由组合同桌,最后再做微调。在前后不过十分钟的时间,我跟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布阵”。虽说大部分的同学在前后两次的“布阵”中同桌没有变化,但个别同学还是没有与先前约好的同桌坐到一起。等大家基本坐稳征求意见时,有个别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要是没有坐到自己希望的座位上,并且一两个孩子表现还很激动。于是,我这样对大家说:“大家要想一想,不管怎样的调整座位法,62个同学不会人人满意。大家要抱着既为自己着想也要为他人着想的心理去选择座位。再说,对一个不安心学习的同学来说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座位。”接着,我还对一个情绪比较激动的孩子的过激言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我知道,这样的调整之后,下周来还会有学生找我继续就个人的座位进行调整。于是,我也给出了个别同学申请调换座位的最后期限时间为下周二之前。
纠结的座位调整结束了,大概花了五十分钟的时间。回到办公室,我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是心如乱麻,似乎还处在纠结的调整座位之中——大概是没有看到新的座位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欢乐。
细细想来,此次调整座位有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值得总结:
一、调整座位之前没有做好全班动员工作。在班长的建议之下,只是跟班长之间进行了简单的沟通,然后草草在班上说了一下此事。
二、没有向大家具体宣布调整座位的原则。原则不明确,大家心里吃不准,影响了选择同学的标准。
三、调整座位之前应该再跟班委商议一下。好多时候,正是我们脱离了群众基础才导致工作不能做到最佳。
四、调整座位时预见性不强。第一次调整方案虽说初衷为大家着想,但缺少预见性,致使出现了第二次“布阵”。
五、应该先让每一位同学把自己选好的同桌写好交上来。这样做有利于通盘考虑,不至于具体实施中捉襟见肘。
以此为诫,下一次调整座位时一定要弥补此次不足之处。不仅如此,在做班级类似事务时要三思而后行,争取把事务做得井井有条,让每一个孩子都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