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师者整个社会金钱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心得 |
常常有这么一种感觉,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批评,而那些所谓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却恰恰相反,在面对老师批评教育的时候时常表现出不以为意或愤愤不平之感。推究其中的缘由,是值得我们揣摩的。
所谓“好学生”是老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培养出来的。前一个阶段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一省搞了十年的课改最后缴械投降了,还是步入了中、高考的轨道上来了,看来现实的成绩魔咒还是难以改变的。而现行的中、高考中成绩又成了重中之重。既然如此,老师也只好跟着指挥棒走了。于是,“好学生”的定位基本上就按照一张试卷、一些数字来圈定了。这是现实,谁也无法更改。由此推想,当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变成眼中只有成绩的时候,那跟一个人眼中只有金钱有何区别?眼中只有成绩的“好学生”,他自然无暇顾及成绩以外的一些事了,或者说,他们有时候根本就不懂得集体荣誉感、关心他人、同情别人等方面对一个人终生发展的益处所在。
与那些所谓的差学生相比,老师更多的时候是戴着有色——成绩的眼镜来审视他们的。当有了这副眼镜之后,自然就会对这些学生的好多方面带上有色的成分了。为什么上课爱说话?因为学习成绩落后;为什么搞卫生不积极?因为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等等。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不用说,在这些着色的背后,只是隐藏着考试的成绩。当这些被着色的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统一的标准来完成任务或者达到要求的时候,他们便成了老师的眼中钉了。于是,每天的批评责骂自然数不胜数,习惯成自然,当批评责骂如雪片的时候,自然也就感觉不到它的重量了,反而有时候还有一种让雪片来得更猛烈一些的期盼,而这种期盼的背后又潜藏着叛逆或者逃避。在这种“关照”之下,这些所谓的差学生自然不惧怕老师的批评了,自然泰然处之了。
除了学校对“好学生”的这些影响之处,家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一个家庭里面,父母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下的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我认为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以成绩来论成败,除了成绩似乎不知道还要让孩子做些什么,更不知道孩子在特殊年龄段需要的特殊养分。孩子在这样的逼迫之下,不懂得爱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做任何事时还需要有一种责任心来相伴,不理解为什么还要对那些比自己生活穷困的人给予同情……这些成绩以外的东西当没有必要去关注的时候,孩子就会逐渐地变得单纯、麻木、冷漠起来,当遇到一点与成绩无关的挫折和困难时,根本不知该如何去应对,面对别人的批评也就变得不以为意或愤愤不平了。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是多方面因素所促成的,不能只关注分数。可能足够的分数能够将孩子送入大学,但不能保证孩子以后能凭自身的锐气去打拼自己的天地。
为此,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除了成绩以外的好多方面,让“好学生”经受得住批评,承受得起挫折,以让“好学生”懂得更多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