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的“爱攀比”数据警示了什么

标签:
攀比青少年父母教育 |
分类: 生活感悟 |
中国人喜欢做人做事讲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俗语即是针对“面子”的精辟论述,由来已久。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子”的事不仅在成人的身上未得以削弱,而且还波及至青少年之身,有愈演愈烈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如果让这一弱点继续“发扬光大”,希望何在?谈何未来?
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说,“面子”化而小之即为“爱攀比”之心理。先来看一则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73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
从此次调查中不难得出,1730人中只有60多人对爱攀比的现象持否定的态度,这是一个令人可怕和担忧的数据。不敢推断,照此比例发展下去,再过十来年,还真不知道有没有人对这一现象再持否定的态度,还真不知道“爱攀比”到底算不算我们所唾弃的“面子”的事。96%的数据,应该是一个严重超标的警示数据,应该拿来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有人说,我们的当今社会是一个“重物质、轻内涵”的社会,青少年的爱攀比现象应该质问我们所处的社会,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此次调查中78.7%的人也认为爱攀比是“受整个社会普遍攀比风气的影响”。但我认为,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家庭教育的环节之上。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之一,是孩子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孩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
面镜子,我们肯定会找到青少年爱攀比的影子。直言不讳,在爱攀比的家庭氛围中还能培养出艰苦朴素的孩子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不错,社会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人的观念的改变,但如果家长的“价值观”“幸福观”“成功观”也与社会的世俗观念随波逐流,比穿着、比房子、比轿车、比吃喝玩乐等等,那么,孩子在无形中会习染这些外在的物质利益,也学着在同学之间比穿着、比电子产品,甚至比起零花钱的多与少。在面对家中唯一的“宝贝疙瘩”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不能任其肆意妄为,要啥给啥,要让孩子在一些亲身的体验中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一分钱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不能让“宝贝”只知道享受父母抚养孩子应尽义务所带来的优越的条件,还应让“宝贝”懂得义务背后所蕴含的艰辛与压力。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理解父母的苦衷、疼爱父母、孝顺父母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多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跟别的孩子攀比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具有更多内涵的东西。
爱攀比透视的是外观的物质,而物质的呈现又是以金钱为基础,金钱的来源恰恰又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有些家长认为卡住了孩子的零花钱或者限制了其消费水准即可遏制孩子爱攀比的心理,其实,这不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根本的办法在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己的正确观念去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爱攀比的现象,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当下年龄应该“攀比”的道理。只有这样做了,家庭在孩子爱攀比这一方面的镜子才是最光亮、最纯洁的。
诚然要改掉青少年攀比心重的坏毛病,不仅需要家长主动调整心态,还要靠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和媒体加强正面引导。比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来积极的引导,努力去营造艰苦朴素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建立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在青少年阶段注重的是自身的内在品质和修养,因为这些精神内涵是永葆青春、催人奋进的食粮,它从来不受外在物质的干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