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楚晚报
在这场与洪水的抗争中,黄石人之所以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除了齐心合力之外,更有提前谋划、科学部署的前瞻和远见,并且早在2012年就开始实施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给山、水、城留白的理念,让城市更具弹性,发展成更加健康、宜居之城。
未雨绸缪:四年前划定水域“蓝线”
黄石也曾经吃过洪水的亏,也曾有过一下暴雨就成泽国的痛。
这几乎成了国内外普遍的“城市病”,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从此,又有一项重点工程纳入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经历过1996年、1998年等年份洪水之痛的黄石,已经将工作做在前面。
2009年,《黄石市蓝线专项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蓝线规划》)开始编制,2012年2月通过市规委会评审,正式出台,为湖北省内较早确定“蓝线”的城市。
与其他规划不同,这是一个强制性保护规划。被强制保护的对象是谁?
《蓝线规划》总则第3条说:“本规划所称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包括城市水体、湿地和为保护城市水体、湿地而必须进行控制的区域。”
如今,回头再看这个具有法律意义、已经执行了4年的规划,市规划局副局长胡正伟说:“该规划出台以来,划定了被保护的范围,并对范围内的水域、湿地等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和保护,成为黄石一道不能触碰的生态之线。”
磁湖就是“蓝线”划定后的受益者之一,随着《蓝线规划》的出台,磁湖的岸线被最终确定下来,线内的水域面积绝不能再碰触,并开始了沿湖景观带、亲水平台、草皮绿植等建设,让黄石这个城中湖,一天天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防涝标准:保证城市、市民安全
针对黄石地区内涝渍水频繁的情况,市规划局联合建委、市政公用局、水利水产局等部门先后编制了多项相关的专项规划。
东楚晚报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2010年完成《黄石市城市排渍专项规划(修)》(2010-2020),2012年完成《黄石市蓝线专项规划》(2010-2020),2012年底完成《黄石市城市排水规划(2011—2020)》(修编)。
2014年开始,由市建委、市政公用局和排水管理处委托有关单位,先后完成了黄石市排水管网的数据采集和普查工作,共完成了约800公里的现状排水管网普查工作,2015年7月完成了《黄石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规定》的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
2016年3月23日下午,市规划委员会在市政府5号会议室审议通过了《黄石市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4-2020)》。
分析黄石城区内涝成因、现状及问题,市规划局结合城市特点,设计了防涝标准:应满足“设计暴雨下保证城市功能、罕遇暴雨下保证人身安全”的要求,相应的内涝登记应分别不大于轻微积水和轻微内涝。
即:产生20年一遇标准及以下暴雨时,城市主干道以上道路正常通车,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CM,学校、医院、防洪防涝指挥部等敏感区,以及重要、特别重要地区主要出入口道路正常通车,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CM,主要建筑物出入口不积水;其他小区积水水位低于建筑物出入口,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产生威胁等。
白纸黑字上的设计与承诺,通过五六年时间的努力,经历今年7月“疯梅”的检验,黄石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今年不再看海,洪水中的城区不再成泽国,市民不再受灾。
综合管廊:设计更安全的未来
如果说,一系列因地制宜、高瞻远瞩的科学规划,改善的是城市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前不久规划部门出台的《黄石市专项规划》则是设计城市更安全、方便的未来。
“综合管廊(也称共同沟或综合管沟)是指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胡正伟介绍,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村及上海世博园对开发地下空间的极大重视,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利器,在我国迎来了建设的高峰。
与传统的管线敷设方式相比,综合管廊有较多优点,比如消除“马路拉链”现象,改善城市交通,节约城市空间,增强城市安全等。
从功能上来讲,主要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电缆管沟。
胡正伟说,黄石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布局分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两个部分,其中新区建设规划重点在大冶湖核心区,因为核心区既是建设的热点和重点,且没有现状管线改造的问题,到规划期末总计建设干线综合管廊23条,长度47.83KM,总投资31.72亿元。旧城改造部分力争在2030年前共改造建成综合管廊共10条,总长度29.3KM。
“给城市留白,也是给我们自己留白”
“按最高水位线确定,蓝线划定在最高水位线外30米处;东方山水库具有备用水源地功能,蓝线规定在最高水位线外150米处;若有堤坝,按堤坝背水坡坡脚线控制,蓝线自堤防背水坡坡脚外延不小于100米。”《蓝线规划》中对湖塘(水库)的划定标准如是规定。
以“就高不就低”的划定方式,给黄石的水域留出了尽可能大的空间。
黄石的水域面积大,山水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被过度开发和滥用。“蓝线划定后,曾经有工业园区因项目规划找到我们,该项目涉及到临湖、填湖问题,尽管湖面水域面积不大,但最后仍然没有修改控规,而是帮助该项目另行选址。”胡正伟说,“蓝线”已经成为黄石水域的保护线、生命线,不可触碰。
一旦水域面积被城市蚕食、侵占,土地被硬化后,水将无法沉浸、无处可去。
究竟该不该在临水的区域周围,留出空地和距离,曾经一度引发争议。“经历今年的洪水汛情,临水区域周围的争议声变小了,大家都看到了在临水区留出距离的必要性。”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晏勇说,给城市留白,其实也是给我们自己留白。
今后,黄石将以更科学的理念来设计城市规划,将更注重保护城市的天然属性,让水流自然地流淌,让花草树木欢快地生长,让城市的发展少一点戾气与粗暴,多一分对自然的尊重与包容,让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城市变得更加有弹性,朝着更健康、生态、宜居之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