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水利”临危受命 “找命门”化险为夷

(2016-07-19 08:36:12)
标签:

杂谈

(东楚晚报记者高国专 朱晓源 曾丽妮 贺介飞/文 何戈/图)

http://ww3/large/71e1a0acgw1f5ywvtuilqj20e608z0tn.jpg“找命门”化险为夷" />


http://ww3/large/71e1a0acgw1f5yww66npgj20e6092aba.jpg“找命门”化险为夷" />


  对富河,阳新人的感情有点“复杂”:爱她,她是阳新的母亲河,哺育着这片土地;恼她,是她一旦发怒,到处是汪洋,水深火热的日子难熬。
  富河全线81公里,每当大汛,最险在下游。此次汛情险急,富河大堤上有两位老专家程良桠和梁辉,他们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有突出贡献,此次临危受命,被安排到富河下游防区,程良桠担当富河下游技术顾问,梁辉负责险情最集中的富河南岸。

  老水利专家一线“把脉”

  今年68岁的程良桠是阳新有名的水利专家,原阳新县防汛办副主任。54岁的梁辉是阳新县水利局退养的技术专家,两人与洪水打交道多年。两人既是同事,也是堤坝上的搭档、战友。
  16日中午,脱下汗津津的上衣,梁辉手臂和胳膊的黑白肌肉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他已经2个多星期没回家了。他的家就在阳新县城,离富河下游指挥部不过20公里远。如果不是汛情严重,此时此刻,他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家里的空调房里。
  7月2日,接到请求“技术支援”的通知后,闻到大洪水凶猛气息的老水利专家程良桠、梁辉义无反顾地赶往再熟悉不过的富河。
  富河北岸在经历1998年特大洪水后,由长江委设计方案,加固、修筑了北岸堤坝,坝顶高达达到25米。而南岸的设计加固进展缓慢,与北岸相比至少要低1米。
  “堤防工程级别不同,长江是1级堤防,富河是3级。”程良桠说。
  遇到汛情,经受考验和压力的不仅是堤坝,更是人们的经验、技术。

  巧妙查出堤坝上的白蚁窝

  从7月5日富河超保证水位,直到16日降到保证水位以下,12天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堤坝被泡软、泡松。很多堤坝两面都是水,龙虾、泥鳅、白蚁、鱼类等在堤坝上打洞,堤坝变得千疮百孔。
  “富河流域的堤坝,除了是土坝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白蚁窝。”程良桠说,前不久一天傍晚他巡堤时,抛洒物料检测水面时,发现物料很快流进了堤坝里,但并没有流出来,“不好,这里有白蚁窝。”
  第二天,程良桠带领抢险队员到水面下摸,顺着堤坝往里摸,居然摸到了一个长、宽、高都在2.5米左右的白蚁窝,“大得很,差不多有半间屋子那么大。”他们赶紧采取填塞、压实的方式,补上了这个大洞,防止险情进一步发生。
  “富河流域上的防汛险情,主要以散浸、脱坡、滑坡为主。”程良桠说,龙虾的钳子打洞最厉害,暴雨暴晴最坏事,泡软的堤坝再经过暴晒,很容易发生崩塌。

  24小时待命的“排险王”

  生在富河,长在富河,守在富河,两位专家对这里的每一寸堤坝,可谓了然于胸,不少看似“土”的方法,其实恰恰对险情最有效果。
  9日晚7时15分,刚刚吃过晚饭,梁辉就接到位于枫林镇的下羊湖堤段大漏洞的险情。险情出现在背水面,一个40公分宽的口子浑水直涌,如不尽早找到迎水面“豁口”采取措施,大堤恐难保住。
  天下着大雨,哨所里白炽灯的光在漆黑的夜里显得那么微弱。背水面的口子根本堵不住,梁辉和下游指挥部副指挥长陈新华上了一条快艇,大家在迎水面上寻找那个危险的“豁口”。
  找了2个小时一无所获后,按照梁辉的建议,大伙将迎水面的树木、杂草全部砍掉。在抛下一船沙包后,梁辉发现了水面下的漩涡。没有一丝犹豫,他跳进水里,船上的其他抢险队员也纷纷跳进水里。
  大伙用一根树干卡在那个直径1.6米宽的豁口,然后用编制袋塞进口子。巨大的吸力将大伙的身体往口子里吸,然而,大家手拉手站成人墙,在口子外围新筑了一个围堰,压了6000个沙包后,险情才得以控制。
  虽然巡堤查险是24小时轮班制,但从2日开始,包括梁辉在内的所有技术员一直呆在指挥部,24小时随时待命,一有险情他们第一时间现场查看,并且制定处置措施,被防汛抢险队员们誉为“排险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