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文 记者 吴昊/摄)
http://ww4/large/71e1a0acgw1f39uw4eum5j20fg0caab4.jpg3村村民3年凑齐集资款 托起孩子们的希望】" TITLE="【大冶茗山希望小学 3村村民3年凑齐集资款 托起孩子们的希望】"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22日,记者站在大冶市茗山希望小学门口,校园广播里传来爱国歌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这所希望小学的校园特色文化。
白色的教学楼、绿树成荫的校园,让这所小学成为附近5个村孩子上学的首选。“当年村民们卖粮凑齐建校的钱,现在看到娃们在里面读书,觉得值得。”屋段村村民段程国告诉记者,1996年茗山希望小学创建,除了省、市拨款,屋段、柯胡、子禹3村连续3年家家户户集资,学校凝聚着村民们的爱心和希望。村民卖粮也要凑齐建校集资款
“这棵树是当年我和村民们一起栽的,现在都长大了。”66岁的屋段村村长段兰德告诉记者,学校操场边的很多树木都是村民自发种植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屋段、柯胡、子禹3个村都有小学,但学校很破旧,桌椅坏了,学生还要自带桌椅去上学。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校上学,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黄石团市委决定捐资建一所希望小学。
资金到了,可还不够建一所小学,怎么办?3个村开会商量,为了孩子们,家家户户集资吧。这一集资就是3年,每户家庭按人口,每人一年80元。“那时农民没多少收入,只靠几亩田。”茗山希望小学校长段召华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一年240元,3年就是720元,仅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资拿不出来,妻子就在附近的鞭炮厂打零工凑点钱。
“还有村民卖了家里的粮食,凑齐集资款。”段兰德回忆,没有一家差钱,家家户户连续集资3年,总算凑钱把学校建起来了。
1997年9月1日,茗山希望小学开学。看着花102万元建起的全乡当时最漂亮的学校,有气派的教学楼、崭新的教室和课桌椅,孩子们背着书包快乐地上学,乡亲们都笑了。
渴盼年轻教师为校园带来活力
从茗山希望小学建起那一天,这里的老师就深知学校凝聚着众多乡亲的希望。办学至今,学校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茗山乡政府、茗山乡中心学校评为“安全小区”“学校管理工作先进学校”“教学质量优胜学校”等。1998年被评为“黄石市希望工程示范学校”。近年来成为“大冶市绿色环保基地”“大冶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学校取得这么多成绩,可来到教师办公室,看到墙壁上20位教师的简介和照片,记者沉默了。
年龄最小的一位教师柯冬梅,1976年出生,今年40岁了。记者再看下她的课表,语文、信息、音乐、社会、健康、美术、品德、写字,一个老师带8门课,一周18节课。累病了的柯老师请一上午假,下午又来上课,怕耽误太多课不好给学生补。
教师年龄偏大,成为校长段召华最头疼的事情。他告诉记者,学校教师40岁以下的一个也没有,40—50岁的有5人,51—55岁的5人,55岁以上的5人。语文老师有9人,数学老师6人,其他课都是这两门课老师兼任。
“我们这里都是爷爷奶奶辈的老师,每人最少带4门课。”49岁的易红珍笑着说,学校根据老师的业余爱好和擅长安排课程,她是语文老师,还带音乐、体育、国学、美术和健康课。
易红珍经常将美术课穿插在语文课上,课文中讲到美丽的春天,她就让学生画下心中的春天。她利用每天早读带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还自学五线谱、节拍等音乐知识教学生。
“有的课我上得很吃力,信息课上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虽然有课本,但有的知识我也不是很懂。”易红珍盼望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来给孩子们上课,给学生和校园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朝气。
链接:学校简介
大冶茗山希望小学创建于1996年,坐落在茗山乡屋段村荷叶墩上。学校由屋段、柯胡、子禹三村村民集资,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黄石团市委捐资建成。学校牌匾由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学校服务半径3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
学校占地面积10672平方米,建筑面积3564平方米,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现开设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7人,教师15人。学校推行“追求和谐、享受快乐”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办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