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新有座山 长眠着206位无名红军烈士 村民自发祭英烈 八十四载未间断

(2016-03-25 11:01:55)

http://www.hsdcw.com/photo/upload/2016-3-25/20163251031552021.jpg

http://www.hsdcw.com/photo/upload/2016-3-25/20163251031552022.jpg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贺介飞 文/摄)“各位英雄,我们来看你们了!”昨日下午,阳新王英镇74岁的王义虎将一束花插在无名烈士墓群前,然后倒上自家酿的纯谷酒。
  这里,长眠着206位无名红军烈士。84年来,这个隐藏在幕阜山深处的无名烈士墓群从没有被人忘记。
  
  虎头山下,红军英烈被就地掩埋
  
  无名红军烈士墓群位于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的山上。王文村,如今是一个拥有1386人的山村。
  据史料记载,1932年10月,鄂东南党政机关由龙港向山区转移。其中,鄂东南河北(富河)指挥部移至紫荆山附近。
  隶属河北指挥部第三红军医院迁于此寺(三槐寺),在此期间,鄂东南河北指挥部领导的工农红军坚持游击战争,战斗中,红军伤病员大多转移至此,由于当时缺医少药,百余名伤员医治无效长眠于此。
  加上这一年红三军某师在这里遭遇伏击,牺牲战士尸横遍野。之后,除部分士兵突围外,医治无效和当场牺牲的共206名无名烈士被当地村民掩埋于王文村虎头山下。
  “那一仗打得很惨,倪家垣那里尸体到处都是,村民把红军伤员和烈士遗体背到比较隐蔽的三槐寺旁的虎头山下,当时条件有限,又不知道这些烈士姓名,只好就地掩埋。”今年64岁的王义顺转述父辈的见闻时仍激动不已。
  
  多名党员,以性命相拼保住烈士墓葬
  
  因为担架不够,王义顺的叔叔王忠正曾亲自参与转移伤员和牺牲红军烈士的行动。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些烈士大多是村民自发去收拾遗体掩埋的。
  王义虎还记得,少数当地及周边参加工农红军的烈士被相继认领,遗体被安葬在各自的祖坟山里,其余这些无人认领的工农红军烈士共有206具。
  “每年清明节,我从记事时起,父辈就带着我们给这些红军烈士扫墓。”王义虎告诉东楚晚报记者。
  曾经,有村民提议将这里开垦几亩山地,种点粮食和红薯,但村里的老党员集体站出来以性命相拼,终于保住了这片墓冢。
  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王义虎曾不止一次憧憬,希望那些无名烈士的后人们能找到这里。这样,他们全村可以将细心呵护的尸骸安心交到他们手上,让这些英雄魂归故土。
  可是,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半个多世纪过去,那些后人始终没来。三槐寺在历经战火后重建如初,而盼望的人依然没有到来。
  包括王义虎在内的一批村里的老党员,总会在清明节前后相约提着自家酿的谷酒来这里看望英烈。
  
  筹集资金,村民建起烈士陵园
  
  
  “时代太远了,我们这又是个山旮旯,谁会找得到呢?”王文村村支书王义江感慨地说。他和石义顺的几个叔父也因为当时闹革命,现在不知道魂归哪里,想必,这些无名烈士的后人们跟他们也一样。
  2010年,村民们在无名红军烈士墓冢入口处立了块碑文,上面记载了那段不为认知的历史。去年9月3日,国家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后,王文村全体村民集体呼吁为那些长眠于虎头山的无名红军烈士立纪念碑。
  “他们为革命作出牺牲,至今都不能魂归故土,是我们欠他们的!”老党员提议后,王文村村委会决定顺应民意,筹集资金建陵园。
  当年9月份,陵园开始动工,在绝大多数村民以外出打工谋生的背景下,这个贫困的山村,村民有钱筹钱,无钱出力,筹集了近20万元。仅仅用1个月时间,一座占地近4亩的烈士陵园便建成了。
  建陵园期间,王义虎自发每天步行去监工,206座土坟包全用水泥加固,陵园外建起了围墙,入口处,一座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十分醒目。
  昨日下午,离清明节还有十余天,王文村小学63名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全村党员及村干部带领下,集体来陵园向无名烈士献花敬礼。
  “不管这些英雄来自哪里,在这里,我们全村都会把他们当亲人对待,84年也好,100年也好,只要我们村在,我们都会像对待自己先人一样,希望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安息。”曾参加对越自卫战的王义江献完花后心情仍难以平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