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6日
(2015-09-16 12:17:4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胡波/文 记者
张成/摄)9月10日,中国·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正式运营。在庆祝开业的创客队伍中,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特别引人关注。他叫王忠明,已是古稀之年,是众创空间中最年长的创客。
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研发的“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项目将继续在这里孵化。
他的团队由6位退休老人组成,平均年龄74岁。
在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导的创客世界里,他们花白的头发、执着的眼神,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退休工程师迷上发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用在70岁的退休工程师王忠明身上十分贴切。
王忠明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2002年从经济技术开发区退休。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黄石市科学技术局(原黄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条件科工作。“当时,我是该科负责人,负责科技项目审批及资金发放工作。”对于经手的每一个科技项目,王忠明都了如指掌。也是在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项目。在去企业调查以及掌握样机制造情况的过程中,王忠明逐渐对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产生了兴趣。
退休后,王忠明赋闲在家。然而,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的他哪能闲得住,准备在家继续进行发明创造。在寻找项目时,王忠明果断选择了新能源发电,踏上了垂直轴发电机的研制和创新之路。
有一种创客精神叫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2003年起,这位原先从事激光领域研究的老工程师开始重新戴上老花镜,自学起了风力发电的各种原理来。2007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王忠明制造出了自己第一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在经过两次试验后,发电机的发电能力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今,在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后,王忠明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已经成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安装的“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
三栖发电机开发成型
在王忠明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三栖多功能发电机的模型。
“这些都是我自己焊接起来的,纯手工打造。”对于每一个走进家里的客人,王忠明都会一手拖着模型底座,一手比划发电机的运作原理。
王忠明介绍,发电机有三个部分进行发电。起风的时候,发电机机体立即开始运作,利用风能发电;当风停止时,发电机的风叶立即自动张开,成“荷花绽放”的形状。由于风叶上安装有光伏电池片,将吸收太阳能发电;夜间既无阳光又无风时,发电机中的磁能发电装置依旧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每一扇风叶上都安装有永磁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发电机的风叶将会不眠不休地运转,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
重新改进的发电机载重量由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00公斤,更能适合城市高层建筑使用,机体使用寿命更长。为了改进这个产品,王忠明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上海近两百家企业,还多次去宁波寻访一些厂家,如此“穿梭奔波”,最终得以制造成功。
目前,王忠明又对发电机做了大幅度深层次的创新改进。无论住户住得多高,他们都能享受到三栖发电机带来的充足电力。“楼房每一层或两层都可以使用一台发电机,安装在楼房外墙上的通风口处,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互不干扰。”
市就业局培训科科长彭传意说,目前全世界都面临能源瓶颈,发电项目是市场需求热门。但是要达到一定规模的话,投资要求太大。民间做这样的项目,成本控制是第一位的,因为风险也很大,个人是承担不起的。这个“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建议定位在家庭和小企业,所以必须进一步做到小型化,易于操作,维修简便,才能赢得订单。
12年孤独而执着前行
走在创客之路上,王忠明一干就是12年。然而这一路走来,他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
对于王忠明搞项目发明和创造,家里人并不支持。从2004年起,王忠明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项目研发当中,累计投入近20万元。“退休工资不但每年花得一分不剩,而且我还借了几万元的外债至今未能还清。”
2011年,王忠明的儿子准备前往国外留学深造。在办理签证时,因为没办法筹措50万元的担保金,签证官拒绝为王忠明的儿子办理签证。“当时,儿子向我借过钱,但是我一点办法没有。”提到这事,王忠明低下头,眼圈开始泛红。儿子对父亲的项目研发之路也产生了质疑。
为了制作三栖多功能发电机,王忠明的爱人也没少跟他闹。“不管她怎么劝说,都没有动摇我研发的信念。”有一次,夫妻俩又为项目的事吵了一场。吵到气头上,爱人让他“跳江死了算了!”然而,王忠明并没有争执,幽默地回答:“我跳下去也没事,反正我会游泳。产品没研发成功之前,我可不能离开人世!”由于王忠明的倔犟,妻子干脆搬到了上海的儿子家里住,每年回来看他的次数少之又少。
其实,妻子并不知道,为了研制发电机样机,王忠明还真差点死过几回。在王忠明家的客厅里,有一扇拉门下的玻璃已经破碎,至今还未补上。这是王忠明2014年在家制作发电机样机模型时打碎的。“那天,我正在家里切割钢管。然而,切割机在工作中因为压缩了钢管内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爆炸。”钢管的一头飞了出去,重重地砸在了拉门上,将门上的玻璃砸穿。“幸好当时我没有侧身切割,要不然钢管会在我身上的某个部位留下个窟窿。”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忠明感到有些后怕。
这样危险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
2005年,为节省研发费用,王忠明前往胡家湾一家废品站拾取制作发电机的齿轮。由于疲劳过度,他一头栽倒在地上。幸亏废品站工作人员发现及时,才将他送往医院救治。
2006年,在骑自行车赶往实验室的路途中,一辆汽车超车绊倒了王忠明。他及时跳车后,自行车被卷入汽车车底,撞变了形。王忠明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虽然研发要冒着各种风险,但是在制作样机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选择一个人扛。
六名老人组成创客团队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能理解王忠明那份执着的人少之又少。在研发道路上,他大部分时候形单影只。
“一开始觉得没人理解我,可是现在不会了。”2013年,王忠明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退休工程师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队伍由6个人组成,平均年龄达到了74岁。
70岁的万启明是王忠明的同学,他也是最早加入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很少见面,但是他研发上有困难,我愿意伸出援手。因为我们都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贡献。”2012年,万启明在街上见到了满面愁容的王忠明。问及原因,原来是缺少科研资金。“我帮你想办法!”万启明当天回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他的建议下,全家人决定无偿给予王忠明7.5万元科研资金,然后另外拿出5万元作为王忠明的生活费。“项目研发不成也没事,起码我的资金把这个项目向成功推进了一步。”万启明说,如果没有当基石的觉悟,科研工作就没办法搞成。
“除了项目具有市场潜力外,老王那种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也是打动我们加入团队的重要原因。”78岁的任志臣和70岁的邵福林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们为王忠明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发电机设计理念上有分歧的时候,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最后谁能用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说服对方,我们就听谁的。”
团队有了,但项目研发该如何进行下去,现在仍是未知数。另外,让他们感到有些悲观的是,不知自己能不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我们虽然有技术,但是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寿命。”
前不久,王忠明在报纸上获得了磁湖汇众创空间即将开业的消息。这如同为他打了一针强心剂。“我当时就给众创空间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咨询入驻条件。”王忠明将自己的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介绍,众创空间负责人决定给予他们创业支持。
在众创空间,王忠明申请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向国家申请20万元的资金支持。“如果这笔资金真能批下来,我的项目何愁研发不成。”
9月10日,磁湖汇众创空间正式开业运营,而A栋402室也正式成为了王忠明的办公地点,他们成为众创空间中最年长的创客团队。“我的项目已经‘怀胎’12年,如今即将在众创空间中孵化。我要看看,这究竟是不是一个‘金宝宝’。”
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研发的“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项目将继续在这里孵化。
他的团队由6位退休老人组成,平均年龄74岁。
在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导的创客世界里,他们花白的头发、执着的眼神,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退休工程师迷上发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用在70岁的退休工程师王忠明身上十分贴切。
王忠明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2002年从经济技术开发区退休。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黄石市科学技术局(原黄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条件科工作。“当时,我是该科负责人,负责科技项目审批及资金发放工作。”对于经手的每一个科技项目,王忠明都了如指掌。也是在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的项目。在去企业调查以及掌握样机制造情况的过程中,王忠明逐渐对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产生了兴趣。
退休后,王忠明赋闲在家。然而,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的他哪能闲得住,准备在家继续进行发明创造。在寻找项目时,王忠明果断选择了新能源发电,踏上了垂直轴发电机的研制和创新之路。
有一种创客精神叫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2003年起,这位原先从事激光领域研究的老工程师开始重新戴上老花镜,自学起了风力发电的各种原理来。2007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王忠明制造出了自己第一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在经过两次试验后,发电机的发电能力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今,在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后,王忠明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已经成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安装的“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
三栖发电机开发成型
在王忠明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三栖多功能发电机的模型。
“这些都是我自己焊接起来的,纯手工打造。”对于每一个走进家里的客人,王忠明都会一手拖着模型底座,一手比划发电机的运作原理。
王忠明介绍,发电机有三个部分进行发电。起风的时候,发电机机体立即开始运作,利用风能发电;当风停止时,发电机的风叶立即自动张开,成“荷花绽放”的形状。由于风叶上安装有光伏电池片,将吸收太阳能发电;夜间既无阳光又无风时,发电机中的磁能发电装置依旧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每一扇风叶上都安装有永磁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发电机的风叶将会不眠不休地运转,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
重新改进的发电机载重量由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00公斤,更能适合城市高层建筑使用,机体使用寿命更长。为了改进这个产品,王忠明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上海近两百家企业,还多次去宁波寻访一些厂家,如此“穿梭奔波”,最终得以制造成功。
目前,王忠明又对发电机做了大幅度深层次的创新改进。无论住户住得多高,他们都能享受到三栖发电机带来的充足电力。“楼房每一层或两层都可以使用一台发电机,安装在楼房外墙上的通风口处,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互不干扰。”
市就业局培训科科长彭传意说,目前全世界都面临能源瓶颈,发电项目是市场需求热门。但是要达到一定规模的话,投资要求太大。民间做这样的项目,成本控制是第一位的,因为风险也很大,个人是承担不起的。这个“风、光、磁”三栖多功能发电机建议定位在家庭和小企业,所以必须进一步做到小型化,易于操作,维修简便,才能赢得订单。
12年孤独而执着前行
走在创客之路上,王忠明一干就是12年。然而这一路走来,他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
对于王忠明搞项目发明和创造,家里人并不支持。从2004年起,王忠明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项目研发当中,累计投入近20万元。“退休工资不但每年花得一分不剩,而且我还借了几万元的外债至今未能还清。”
2011年,王忠明的儿子准备前往国外留学深造。在办理签证时,因为没办法筹措50万元的担保金,签证官拒绝为王忠明的儿子办理签证。“当时,儿子向我借过钱,但是我一点办法没有。”提到这事,王忠明低下头,眼圈开始泛红。儿子对父亲的项目研发之路也产生了质疑。
为了制作三栖多功能发电机,王忠明的爱人也没少跟他闹。“不管她怎么劝说,都没有动摇我研发的信念。”有一次,夫妻俩又为项目的事吵了一场。吵到气头上,爱人让他“跳江死了算了!”然而,王忠明并没有争执,幽默地回答:“我跳下去也没事,反正我会游泳。产品没研发成功之前,我可不能离开人世!”由于王忠明的倔犟,妻子干脆搬到了上海的儿子家里住,每年回来看他的次数少之又少。
其实,妻子并不知道,为了研制发电机样机,王忠明还真差点死过几回。在王忠明家的客厅里,有一扇拉门下的玻璃已经破碎,至今还未补上。这是王忠明2014年在家制作发电机样机模型时打碎的。“那天,我正在家里切割钢管。然而,切割机在工作中因为压缩了钢管内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爆炸。”钢管的一头飞了出去,重重地砸在了拉门上,将门上的玻璃砸穿。“幸好当时我没有侧身切割,要不然钢管会在我身上的某个部位留下个窟窿。”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忠明感到有些后怕。
这样危险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
2005年,为节省研发费用,王忠明前往胡家湾一家废品站拾取制作发电机的齿轮。由于疲劳过度,他一头栽倒在地上。幸亏废品站工作人员发现及时,才将他送往医院救治。
2006年,在骑自行车赶往实验室的路途中,一辆汽车超车绊倒了王忠明。他及时跳车后,自行车被卷入汽车车底,撞变了形。王忠明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虽然研发要冒着各种风险,但是在制作样机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选择一个人扛。
六名老人组成创客团队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能理解王忠明那份执着的人少之又少。在研发道路上,他大部分时候形单影只。
“一开始觉得没人理解我,可是现在不会了。”2013年,王忠明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退休工程师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队伍由6个人组成,平均年龄达到了74岁。
70岁的万启明是王忠明的同学,他也是最早加入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很少见面,但是他研发上有困难,我愿意伸出援手。因为我们都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贡献。”2012年,万启明在街上见到了满面愁容的王忠明。问及原因,原来是缺少科研资金。“我帮你想办法!”万启明当天回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他的建议下,全家人决定无偿给予王忠明7.5万元科研资金,然后另外拿出5万元作为王忠明的生活费。“项目研发不成也没事,起码我的资金把这个项目向成功推进了一步。”万启明说,如果没有当基石的觉悟,科研工作就没办法搞成。
“除了项目具有市场潜力外,老王那种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也是打动我们加入团队的重要原因。”78岁的任志臣和70岁的邵福林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们为王忠明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发电机设计理念上有分歧的时候,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最后谁能用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说服对方,我们就听谁的。”
团队有了,但项目研发该如何进行下去,现在仍是未知数。另外,让他们感到有些悲观的是,不知自己能不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我们虽然有技术,但是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寿命。”
前不久,王忠明在报纸上获得了磁湖汇众创空间即将开业的消息。这如同为他打了一针强心剂。“我当时就给众创空间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咨询入驻条件。”王忠明将自己的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介绍,众创空间负责人决定给予他们创业支持。
在众创空间,王忠明申请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向国家申请20万元的资金支持。“如果这笔资金真能批下来,我的项目何愁研发不成。”
9月10日,磁湖汇众创空间正式开业运营,而A栋402室也正式成为了王忠明的办公地点,他们成为众创空间中最年长的创客团队。“我的项目已经‘怀胎’12年,如今即将在众创空间中孵化。我要看看,这究竟是不是一个‘金宝宝’。”
前一篇:2015年3月24日
后一篇:今天大冶乡村果博园正式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