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11月14日

(2014-11-14 09:41:24)

http://s11/mw690/0025iJuQgy6NB8LcDhM3a&690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让一次座献一份爱,倡导文明乘车。衷心感谢您在公交车内为我让座,祝您一生平安,谢谢!下里老人。”
  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让座,接到这样一张爱心卡,您是不是感到很诧异?
  连日来,本报推出“公交车让座,说声感谢难不难”的系列报道后,不少人给本报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让座故事。其中,有读者提到,团城山有一位叫“下里老人”的老者,给让座的乘客发放答谢卡,让他们记忆深刻。
  
  7年送出500多张“爱心卡”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公交车上为让座乘客准备爱心卡的老人吕恒静。
  吕爹爹今年已80岁,住在青龙山社区一栋筒子楼里,满头银发,迈起步子战战兢兢,这几年,老人明显老了不少。
  “去年中风了,出门再也不那么麻利了。”老人说,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再坐公交车了。
  见记者采访,老人从抽屉掏出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将盒子举高。64张“爱心让座答谢卡”散落在桌子上。64张卡片,有不少是他中风前亲自制作完成的。
  老人平时经常乘车外出,虽然有时会遇到好心人为他让座,但也有一些年轻乘客对站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2007年的一天,吕恒静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条“让一次座,献一份爱”的标语,萌发了制作“爱心让座答谢卡”的念头。
  说做就做。他从家中找来了香烟盒子。老人将香烟盒裁成一张张精致的卡片,然后配上精心设计的文字,誊写在卡片上,放到乘客卡套里面。老人说,以前制作一张卡片需要十分钟,现在制作一张,就要20分钟了。
  吕恒静清晰地记得,他发放的第一张爱心让座答谢卡,给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乘客。
  “当时小伙子好惊讶,收到卡片后,又连连感谢我,并说要好好保存老人的这份心意。”
  7年来,老人制作了近千张爱心让座答谢卡,其中,有超过500张在乘车中发放。
  见制作让座爱心卡耗费精力,老人的儿女非常心疼,他们数次建议父亲,到打印店打印卡片,但都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坚定地表示,自己亲手制作让座爱心卡,更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只要乘公交车有人为他让座,他就会将卡片一直发下去。
 

  让了座,心里还不舒服
  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是一件顺其自然的普通小事,这样的小事有人能感到快乐,有人却也觉得愤怒。
  大学生小张则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乘车经历。
  那次小张在外面上完课搭车回校,一名30多岁的女子站到她座位旁。刚开始她只是听到有人在不停说话,结果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原来那名女子站在她边上不停地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公德心,和上班的人抢座位。
  小张回忆,那女子穿着高跟鞋,说话中气十足,也正值壮年。她不明白为什么这名女子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只是为了一个座位吗?
  “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体谅,社会才和谐!”在交通路做生意的柯小姐,前几天去武汉看货,在公交上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当时车上人很多,在到达站点时我那块正好空下了3个座位。”柯小姐说她当时还有一个朋友一起,所以两人便一起坐到位子上。刚坐下,一位60多岁的太婆走过来呵斥柯小姐让她坐后面座位,老人表示她要坐柯小姐这个位子,因为自己是老人,所以不方便在公车上走动。
  “车不稳我明白,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她为何这样呵斥我,好好沟通一下不就解决了?”为避免纠纷,最后柯小姐还是坐到后排座位上,将自己原先的位子让给了老人。
  
 
   不要让“好事”变“坏事”

  22岁的朱小姐也提到有些老人曾在车站号召给年轻的上班族们让座,这种行为让刚步入职场,每天拼命工作的朱小姐觉得十分温暖。
  “体谅是相互的。”她说,有次我给一位婆婆让座,婆婆却摆手让我自己坐,她说她一会就下车了,让我多休息会,工作累。
  吴小姐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时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曾有次坐车时睡着了,被人叫醒,结果是让她让座的。
  “我一看,是一个阿姨让我给另一位阿姨带的小孩让座,那个小孩看上去都10岁多了!”吴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谢谢阿姨,对我什么表示都没有。”吴小姐表示虽然这没有什么,可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稍微有些影响心情。
  
  
  市民呼吁:好行为应蔚然成风

  刚生完小孩的年轻妈妈彭女士说,在她怀孕8个月时,有次坐公交,一上车便有两个20出头的女孩子给她让座。彭女士表示她还没反应过来,当时就开口说不用,谢谢。
  其中一个女孩非常热心,坚持让彭女士坐上去,说自己马上下车。彭女士说自己以往很少坐公交车,怀孕后更是坐得少。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好这么热心!
  她还提到下车时,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要下车。彭女士说自己因为怀孕了所以提前一站下车门等着,她跟老太太就一人站一边。到站后,她本想让老太太先下,没想到对方对她说让她先下,稳一点。彭女士觉得这些小细节让她一直感到很温暖。
  十五冶社区、42岁的居民詹青莲认为,“让座”这事虽然不大,但却温暖人心。
  去年冬天,因腿部不舒服,詹女士去医院做治疗。回家时,她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厢内挤满了人,挪一步都难,更别提座位。詹青莲心都凉了,自己双腿无力,站下去可得吃一番苦。
  正无奈,电话铃响了,朋友在电话里问她病情怎么样,她聊了几句。电话还没挂,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赶紧将她往自己座位上拉,婆婆说:“闺女,身体不好,快坐下。”
  “说实在话,我当时眼泪差点就出来了。”詹青莲觉得,这位婆婆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太慈爱温柔了。平常,詹青莲也乐意给人让座,相信被帮助的人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那位好心婆婆传递给自己的温暖。至于别人是否道谢,她说“无论对方说不说,我一样心情愉悦。”不过一句“谢谢”也许能促进这种让座风气的形成。
  “在这方面,我们黄石应该继续进步。”她曾在武汉呆了三年,今年6月回黄石。对比两个城市的让座风气,她说,在武汉,老人上车,无论何时段、坐哪路车,都有人让,而在黄石,还是不时看到有老人站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10月24日
后一篇:2014年11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